張麗娜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171)
2017年7月,從985高校畢業的大學生李文星在求職中通過網絡招聘平臺應聘誤入傳銷組織而于天津市靜海區遇害。人們在痛恨和譴責傳銷組織的同時,也對剛剛準備綻放的年輕生命的消逝而感到扼腕嘆息。近年來,我國高校法治教育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仍存在教育形式化、重視程度不足等問題,揭示了我國高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缺陷,亟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在我國的法治教育中,高校法治教育所承載的使命非同尋常,它為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提高依法執政能力、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承載著潤物細無聲的重任。”將大學生培養成為與時俱進的適應新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高校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增強法治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迫切需要。
(一)法治教育重視程度不足,缺乏獨立性
目前,擔負起大學生法治教育重任的主要是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法律基礎”部分的法治觀教育。輔導員更多的是針對學生德育品質、道德情操的培養,由于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很難達到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目的。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課中,法律基礎課時較少,內容更側重于向學生講授宏觀的依法治國和樹立法治觀念的法律知識,且講授該課程的教師多由哲學、政治學專業背景教師擔任,一方面缺乏專業知識,很難將法治課精神深入貫徹,另一方面缺乏實踐經驗,無法將課程形象生動化,難以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法治教育方式保守,缺乏創新力和吸引力,“走過場、形式化”問題嚴重
在高校法治教育中,輔導員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工作仍沒有足夠的重視,仍停留在遇到突發事件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和對校規校紀的解讀中。“兩課”中“法律基礎”課教學部分授課內容理論性強,缺乏實踐性教學,采取機械死板的的教育模式,無法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們也只停留在機械的記筆記、背筆記、應付考試的過程中,從中并沒有真正對基本的法律常識有所了解,更談不到法律意識的培養和塑造,根本無法達到法律教育的目的,如“李文星”一樣的很多大學生更無法通過所學法律知識去認真辨認可能侵犯到自己權益的行為,使大學里本該嚴肅認真的法治教育變成了僅為了拿學分而不得不上的課程“走過場”的應付了事,流于形式。
(三)重理論,輕實踐,忽視日常法治教育的開展
要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但要使其掌握法律知識,而且要樹立其法律信仰和培養其法律精神。我國當今的高校的法治教育中,極少有學校會在日常教育中開展模擬法庭、社會調研、法庭聽審以及通過法律案例進行法律常識普及等的教育工作,高校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僅通過輔導員進行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日常的法治教育,每到學生發生違法犯罪行為或權益被嚴重侵害時學校才追悔莫及。
(一)提高高校法治教育地位,確立法治教育的獨立性
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學生能夠自覺運用法律解決社會問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高校輔導員應當擔負起法治教育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深入學習法律知識,將法治教育獨立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發生的典型事例及思想動向,進行適時的法律宣傳教育,培養學生在日常思考問題和處理事件時自覺運用法律常識判斷、引領學生學會判斷如“校園貸”、“傳銷”’、“電信詐騙”等侵害自己權益的行為,以及應當如何合法保護自己的權益,將大學生的法治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終。法律基礎課程中,應當結合教材增加基礎法律知識和案例教學的教育內容,并結合專業特色講授與不同專業相關的法律知識,將法治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從灌輸填鴨式的“要我學”法治教育轉變為充滿興趣的“我要學”,逐步達到樹立法治觀念、運用法律思維,培養法律信仰的法治教育目的,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
(二)探索高校法治教育新模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開展法治教育校園文化活動,以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形式將法治教育寓教于樂。通過法律征文比賽、關于社會某一社會熱點案例的辯論賽、模擬法庭、邀請法律專家入校講座、依托網絡公眾平臺進行系列有獎問答活動、開設法律問題解答小欄目、社會熱點法律問題進行答疑解惑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生活動方式,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步樹立較強的規則意識,建立契約精神,真正達到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入腦、入心的總要求。
2.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創新法治教育教學方式,改革學生考核模式。在法律基礎課程中,不能僅僅采取上課“抄筆記、記筆記”,考試試卷背理論的刻板模式,而應當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將法律理論和經典案例相結合,并結合當前法律熱點進行深入剖析,以小組課、辯論課、討論課、模擬法庭等多種方式,引發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思考,激發學生對法律的興趣,引入第二課堂,帶領學生深入法院旁聽案件,通過實地教學感受法律的程序性、嚴肅性和威懾力。通過課堂內容引導學生養成心中有法、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
3.充分發揮輔導員在大學生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將法治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應當通過引導學生自覺遵守高校的“法律法規”——校規校紀,嚴格按照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來獎懲、制約和管理學生,逐漸形成對維持社會秩序的各項制度的信仰和尊重。依法治校,嚴格依照學校的規章制度辦事,本身不僅可以為學校的法治教育營造一個優良的氛圍,而且也能夠成為一種隱性的法律教育力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生活在其中的大學生。進行學生法治教育的過程中要結合他們的心理動態認真傾聽學生,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耐心向其解釋其中蘊含的法律道理,具體的法律規定,使他們信服,并逐漸形成對法律的信仰。
(三)加強法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師法律素養
教師作為學習知識的引路人、發現問題的啟發人、和解決問題的參與人,其知識背景和法律素養在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方面至關重要。因此教師資格培訓特別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崗前培訓中,除與《教育法》及相關法律規范外應當重點加入法律基本知識的培訓內容,全面提高教師的法律素養。在講授法律基礎課內容時更加建議由法律專業背景的教師來擔任教學內容,更好的領會中央文件和精神,把握教材內容,將課本與法律理論、經典案例相結合,深入淺出的將法律課程扎根到學生心中。在高校輔導員的各級培訓中,加入法治教育的內容,即引領輔導員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素養,提高輔導員適當運用法律手段和法律思維來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而更好的培養大學生成為“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信法”的高素質人才。
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如何、法律素質怎樣,將直接關系到在新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高校法治教育擔負著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重要使命。高校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的年齡,要樹立他們的法律觀念,提高法律素質,形成依法治校的校園環境,必須注重在日常開展法治教育,使他們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避免“李文星案”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積極應對高校法治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完善高校法治教育體系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合格人才,加快我國法治化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意義重大而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