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偉 陳 葉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1)
中高本銜接通過中職、高職、本科院校的聯合銜接培養,采用兩年中職+三年高職+兩年本科的培養模式,向企業輸送高素質、高技術、高技能的職業化人才。職業教育是階段性教育,而非終結性教育,因此,必須開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相互銜接。人才培養銜接離不開職業教育課程銜接,所以,中高本每個階段的課程目標定位必須準確。為提高我省建筑業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示范引領全省職業教育,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長沙建筑工程學校和湖南城市學院,開展了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中職、高職和本科人才培養銜接試點工作,實現了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上的銜接,打通了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的上升通道。
中職、高職、本科各階段課程內容有效地銜接,主要在于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的準確定位。要使中高本銜接的各階段每一個課程目標都能順利地實現,必須對各階段銜接的課程內容做出正確的重組和篩選,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課程標準。一流的課程標準既要保證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培養,還要確保學生達到職業資格要求的專業技能標準。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而言,可根據各階段的培養目標、職業崗位的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劃分為中高本三個檔次對應的能力領域,每一個能力領域對應一個層級,確保每一級別的學生可獲得相應級別的從業知識與技能。這樣,既確保中職學生可獲得必備的知識與技能,保證他們可以順利的就業,同時又為他們接受更高級別的大學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應建立以職業素養、就業能力為本位的相互銜接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
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經過長期改革和發展,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辦學體制機制、課程銜接方式等。而我國職業教育2000年后才起步,發展又晚又慢,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由于我國中職、高職和本科院校之間檔次差距明顯,相互之間基本沒有合作,既使有合作也不夠深入,沒有考慮中高本人才培養的梯次、層級和延續性問題,因此出現了較多的問題。
首先是中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基本相同,就業崗位互相重合。通過調研發現,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面向建筑業生產第一線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學生畢業后從事的核心崗位是建筑企業的施工員,中職學校的建筑工程施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也是面向建筑業生產第一線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學生畢業后從事的核心崗位也是建筑企業的施工員。我國高職院校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和中職學校的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就業崗位基本相同,沒有層級區別。但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差,底子薄,要把他們培養成合格的項目施工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能培養成為合格的技工,拔苗助長只會使中職畢業生在就業上失去競爭優勢,也會使我國建筑行業沒有技工可用。因此,相同的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沒有體現中高職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不同,更沒有體現是同一類型的不同層級教育,不能滿足社會對各層級人才的需求,并使中高職課程無法有效地銜接。
其次,中高本課程沒有銜接,教學資源嚴重浪費。中職畢業的學生進入高職學院繼續學習主要通過“對口升學”方式。即中職畢業生在畢業時通過參加全省統一的高職招生考試后,擇優錄取到專業對口的高職院校繼續深造學習。高職學生通過“專升本”方式進入本科學習,其實也是采取“對口升學”方式,但是這些途徑都是中高本學校各自為政,僅實現了兩種學制的接軌,并未落實二者課程銜接。特別是中職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后,還是按照普通高中學生對待,所以在中職已經學完的知識,到高職院校后,相同的知識和技能又重復學習一遍,中高職課程基本沒有銜接,嚴重浪費教學資源,也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
中高本是不同的職業教育階段,要相互合理銜接,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一定要明確。課程標準的設計,課程內容的重組和篩選,必須與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相一致。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在中職階段是培養建筑企業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在高職階段是培養建筑企業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在本科階段是培養建筑企業一線的高素質技術與管理型人才。其中,中職強調技能,高職強調技術和技能,應用本科強調技術和管理,側重點不一樣。具體來說,中職畢業生的核心就業崗位是土建工程施工項目的班組長,高職畢業生的核心就業崗位是建筑工程施工項目的施工員,本科畢業生的核心就業崗位是建筑工程施工項目的技術主管。
中職學生畢業時應取得抹灰工、鋼筋工、砌筑工等職業(工種)證書(一個及以上證書);取得工程測量工技能操作證,中職升入高職要參加中升高轉段考試。高職學生畢業時應取得施工員、安全員、質量員、材料員、標準員、資料員等職業崗位資格證書(一個及以上證書);取得CAD中級繪圖員技能證書;取得BIM技能等級證書,高職升入本科也要參加專升本轉段考試。本科學生畢業時要能夠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用于解決土木工程領域中的復雜工程問題,并能用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對土木工程領域中的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科學研究、預測與模擬,并懂得工程項目管理和協調工程建設各方面的關系。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標準,需根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及培養目標,分別制定各階段相互銜接課程的課程標準。
現以《砌體結構》專業課程為例,闡述課程標準設計方法。砌體結構課程在中職階段不開設,僅在高職和本科階段開設。
《砌體結構》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主干專業基礎課。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建筑工程中砌體結構構件計算的基本理論和砌體結構的有關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嚴謹的工作態度、團隊協作精神、創新創業能力。教學手段上,通過運用多媒體和信息化教學手段,以實際項目為載體,密切聯系工程實際,采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在高職課程中,教學任務主要有:砌體材料及砌體的力學性能;砌體結構的基本概念和選型;無筋砌體受壓構件;配筋砌體受壓構件;砌體墻、柱的構造措施;過梁、墻梁、挑梁及雨棚的結構構造六個項目進行學習。
知識目標為:
(1)砌體材料的基本力學性能:包括磚、砌塊、石材、砂漿;
(2)砌體結構的基本概念和選型;
(3)砌體結構墻、柱、過梁、挑梁等基本構件的構造。
能力目標位為:
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應具備以下能力:
(1)具有對砌體結構基本構件的選型能力;
(2)具有閱讀普通砌體結構施工圖的能力;
(3)具有繪置簡單砌體結構的能力;
(4)具有查閱及使用砌體結構參考資料的能力。
在本科課程中,教學任務主要有;砌體結構構件承載力的計算;混合結構房屋墻體設計;過梁、圈梁、墻梁、懸挑構件及墻體的設計;砌體結構房屋抗震設計四個方面的任務。
知識目標為:
(1)砌體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
(2)基本構件的設計計算;
(3)砌體墻、柱、過梁、挑梁的設計;
(4)混合結構房屋墻體設計。
能力目標為:
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應具備以下能力:
(1)具有砌體結構基本構件計算能力;
(2)具有混合結構房屋結構設計能力;
(3)具有閱讀復雜砌體結構施工圖的能力;
(4)具有查閱及使用設計參考資料的能力。
本文以《砌體結構》課程為例,對中高本銜接中的課程標準設計進行了闡述。中高本要有效地銜接,中職、高職和本科院校間一定要深入合作,充分考慮職業教育各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延續性和層級化,才能有效打通職業教育的上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