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萍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互聯網+”是指互聯網在新發展階段功能增強和應用的拓展,是一種互聯網和其它傳統產業相結合的模式[1]。這種結合并非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簡單相加,而是信息技術平臺將互聯網和傳統行業進行深度的融合和發展,催生出新的行業生態。
“互聯網+教育”即為信息技術和教育的融合[2]。面對“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海量的網絡信息及相關數據,教師在教學模式、思維模式、知識結構等方面需要做出調整。面對互聯網與教育的高度融合,高校教師應當做些什么?就此問題教育信息化專家組秘書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任友群指出“教師不僅要會運用PPT取代板書,更重要的是在教學策略和行動中具有更開放的思維,共享優質資源,增加與學生的課堂互動,通過管理信息化分析學情、制訂個性化方案。教師要“走出”傳統課堂的局限,把握信息技術與課堂的契合點”[3]。任教授的就該問題的回答不讓我們去思考分析:在"互聯網+教育"的新形勢下,高校教師將要面對怎樣的挑戰,高校教師應當具備怎樣的新能力?
(一)終身學習的能力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知識和信息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從整體上看,人們學習新知識的速度已然跟不上新知識的產生速度。同時,我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豐富多樣,教師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識生產者和傳播者,學生的知識起點比傳統教育模式下會更高,因而,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來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互聯網+教育”時代的需要,才能滿足學生更高的知識需求。因而,教師就應當在自身發展中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和素質。歸根結底,教師的成長與發展主要源于對自我經驗及行為的反思,只有通過對自身的教學過程及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思,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真正做到終身學習,才能形成在“互聯網+”時代的教學風格和知識儲備,才不會被新時代所拋棄。
(二)信息化教學能力
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指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設計課程教學、開發課程資源、管理教學活動的一種能力,這也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能力[4]。信息化教學能力即信息化環境之下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能力。“互聯網+”將移動互聯網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型技術融于一體,并將海量優質的教學資源和線上線下的學習活動融合在一起,相繼產生新型的教育形態,教學環境的革新則要求教師們擁有較強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增強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創新教育教學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學真正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常態”。這就要求教師們不僅能夠在新技術環境下進行有效教學,并且還要求能夠利用新型技術開展教育教學創新[4]。由此可見,要讓高校教師掌握信息技術,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勢在必行。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必定要通過教師們自我教育以及在職培訓等多種方式來得到培養和提升。筆者建議高校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教師們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第一,高校要想辦法激發教師們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內在需求。“互聯網+”為信息化教學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并成為支持信息化教學發展的外在動力。教師本人必須深入對信息化教學的理解,提高信息化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教師們一定要意識到信息技術與教育相融不僅為我們帶來了機遇,同時讓我們面臨諸多挑戰。教育觀念、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都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如若教師不能適應時代為我們帶來的新變化,積極提升自我,則會被時代所淘汰,從而促使教師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其次,要細化培訓對象,開展針對性培訓。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參差不齊。普通的信息化教學培訓缺乏連貫性、系統性,培訓時間短,重復性培訓等問題,因此難以滿足教師各種不同層次的需求。高校可以將信息化教學培訓系統化、模塊化,然后對教師信息化教學的現狀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并掌握教師們信息化教學培訓的需求,也可以將教師按照按專業、職稱、年齡段等進行分類,同一類別的教師通常在信息化教學培訓方面的需求具有相似性,經驗分享和探討更容易獲得啟發。最后,要加強重點信息化教學模式改革創新能力培訓。“互聯網+”的大環境下,高校教學模式改革走信息化教學之路勢在必行。在培訓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要接受基本教學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還需接受信息化教學模式改革創新能力的培訓。其中包括信息技術如何促進課程改革、信息化教學的評價與方法論,另外學校還應當組織教師參加學校在線課程建設項目教改實踐,開展合作性、研究性教學能力培養等,重點培養教師的教學模式改革創新能力。
(三)數據意識和處理能力
在“互聯網+教育”高度融合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將教師在教學、科研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在對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將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更加準確,從而做到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教學。因此,教師的數據意識和處理能力是新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培養教師的數據意識以及數據處理能力具體可以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對教學、科研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數據應當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分析力,要深刻意識到數據在“互聯網+”時代對教學、科研的作用,要善于從數據的角度分析、評價教學及科研的過程。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仔細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行為數據;在平時的科研中,要重視自身的行為數據,并形成對數據進行分析與判斷的習慣。其次,“互聯網+教育”中的大數據處理要求教師具備數據處理的能力,將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之中,因此,教師只有掌握新的數據處理技術,才能順應“互聯網+”新形勢的需求。同時,高校應當在教師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中,開設相關的數據處理技術的課程,其中包括數據挖掘、回歸分析、聚類分析、數據融合、自然語言處理等內容,同時還應開設各種數據軟件處理課程,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學習,從而提升教師學習數據處理技術的能力。總而言之,數據意識及數據處理能力的習得是一個逐漸內化的過程,除了需要教師在繼續教育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教師本人在平時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中要積極運用,積極實踐,從而提高該項能力。
總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帶來眾多的機遇,“互聯網+教育”“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科技的迅猛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支撐,催生教育體制機制的變革,讓“個性化”的教育不再只是夢想,‘因材施教’能關照更多人”[3]。鑒于“互聯網+”所帶來的諸多益處,作為新形勢下的教師應當積極轉換思路,迎接新的挑戰,盡快適應新形勢的需求,提升自己的能力,真正將“互聯網+”帶來的益處發揮到極致。同時,我們也不能夸大“互聯網+”的有效性,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教育”的正確形態應該是對傳統教育的升級,而不是去凌駕于教育本質之上,不是去顛覆傳統教育。這是因為,“互聯網+教育”雖然會極大改變我們的教育,但并不會從本質上顛覆教育,更不會在較短時間之內顛覆我們現有的教育體系。我們應當做的是把新的教育技術統一融入到整個教育體系中去,促使我們重新去思考和改進教育體系,從而教育技術才會真正發揮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