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旭
(河北省唐山市藝術學校,河北 唐山 063000)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古箏的學習也逐漸受到了關注和重視。古箏主要包括面板、雁柱、琴弦等幾個部分,是最具有特色的民族樂器。學習古箏,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協調能力,而且對音樂素養的培養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還有很多難題,學生學習質量與效率比較低。
(一)學生學習興趣低,集體意識差
在傳統古箏教學中,教學模式是比較單一的,主要是進行“一對一”教學,或者“一對二”教學,使課堂比較沉悶,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而且還十分缺乏集體意識,難以提升學習效率。同時,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是比較少的,不僅不能相互學習,而且也缺乏默契,在集體演奏中,大大降低了演奏效果。
(二)重技術而輕藝術
古箏是我國所獨有的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有著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但是在古箏教學中,過于注重演奏技巧的提升,而忽視對古箏文化的挖掘。雖然一些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但是其文化素養比較低,最終學生只能是一位技術者,而不是藝術者,難以在演奏中呈現古箏的獨特藝術魅力[1]。
(三)教學方法落后
在傳統古箏教學中,是以灌輸法為主的,一味的講解難以提升教學效果,而且還未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不利于從根本上提升演奏技巧。學生在學習中,只能跟隨教師的教學思想,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發散,創新能力提升,限制了學生演奏水平提升。
(一)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加強集體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學生真正的喜歡上古箏,才能使其積極主動練習,從根本上提升演奏技巧。因此,教師必須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在上課之前必須注意引起學生對古箏這一樂器的好奇心,激發其探索古箏演奏技巧的欲望,進而為具體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尤其是對于一些零基礎的學生,教師更要以興趣為出發點。例如,在正式學習古箏之前,教師可以通過短小精悍的樂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積極性。另外,“一對一”“一對二”的教學模式雖然有一定的教學成效,但學生一旦進行集體表演,就會覺得不適應。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很難配合其他彈奏者。因此,在實施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還要實施“一對多”的教學模式,定期開展集體教學,不僅可以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古箏演奏知識,而且在學習中遇到問題還能共同探討,既能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又能培養學生合作意識、集體意識,有利于在整體上提升學生的彈奏技巧。
(二)注重培養學生文化素養
古箏不僅是我國眾多樂器的一種,而且也是一種經典的藝術載體,同時還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在實際演奏中可以體現出一種獨特的美。因此,在古箏教學中,不要教學生彈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和學習關于古箏的文化。這就需要適當增加文化課程比重,而且教師還要深挖古箏樂作品中的文化蘊含,在演奏樂曲之前,必須要先了解作品的音樂文化,掌握相關知識后才能更好的感受作品中傳達的情感及藝術韻味。例如,在學習箏曲《漁舟唱晚》時,首先教師可以介紹曲名的來歷,其取名于著名詩人、作家王勃的《滕王閣序》,主要是根據這篇文章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前一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命名的,通過了解曲名文化背景,學生會更感興趣。同時,還要讓學生知道這首樂曲是根據《歸去來兮辭》改編的,讓學生能夠大概了解作品的內容,為其接下來的學習與彈奏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創新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直接關系著教學效果的提升,為了學生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必須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教學方法。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主要是通過描述、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受到啟發,獲得新的知識或者掌握新的彈奏技巧。再如,還可以應用示范型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自己親自演奏,讓學生通過良好的視覺體驗,增加對作品的理解,并學習和掌握相關技巧,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名家演奏視頻,讓學生更好的感受作品的風格及作家演奏時的狀態,對于亮點之處,學生可以模仿和借鑒,進而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2]。
例如,在學習《蕉窗夜雨》這首樂曲時,如果是教師親身傳授技巧和知識時,一定要在演示過程中流露出一種思念家鄉之情,進一步增強感染力,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樂曲。另外,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林玲的《蕉窗夜雨》,讓學生更好的體會飄散著客家音樂的韻味,對其演奏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古箏是一門感知、審美、傳情的藝術,蘊含著深刻文化內涵。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對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加強集體意識,而且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古箏知識,提升演奏技巧,進而推動古箏教育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