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年華,高 亮,李 彬,陽盛洪
國內一般將海拔5000 m以上地區稱為 “生命禁區”,因此時大氣壓及氧分壓更低,嚴重影響人體體力和勞動能力。加之紫外線輻射量為平原的3~4倍,空氣干燥,絕對濕度低等因素,極易造成機體損傷[1]。為掌握海拔5000 m以上移居人群的健康數據,為制定防止或降低環境損傷措施提供參考,本課題組在高原現場,對某部移居人群進行健康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提取本所高原健康數據庫2008~2015年所有海拔5000 m以上人員相關數據,納入標準:進駐高原前體檢健康;心肺功能正常,能正常參加高原工作和訓練,且無不良反應癥狀者。排除標準:有重癥急性高原病病史;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具有血液病或家族遺傳病史者;近期按訓練大綱施訓時,出現不良反應癥狀者。共篩選出研究對象 262 人,年齡 18~36(21.70±2.65)歲;均為男性,漢族,世居平原;單次移居高原時間 1~12(8.07±4.08)個月,累計移居時間 2~90(13.23±11.21)個月。 所有初次移居人員進入高原前,均經體系醫院體檢并確認健康。
1.2 方法 從高原健康數據庫中,提取調查對象第一次錄入時的相關數據,所有數據均由本所專業人員采用相同的調查或檢測方法采集完成。自2008年以來,本所采用自制量表,對海拔5000 m以上移居人群進行一般情況調查,包括性別、年齡、民族、身高、體重、籍貫、入伍時間、既往病史、本次駐守日期、歷次駐守日期、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心率(HR)等基本信息。 依據青海標準編制 CMS調查表[2],并對調查人員逐一問診、體檢和記錄,然后根據標準進行診斷評價;在高原現場抽取研究對象靜脈血檢測血紅蛋白(Hb),高原紅細胞增多癥(HAPC)診斷依據參考文獻[3]。采用WJX型血紅蛋白檢測儀(江蘇康?。z測Hb含量,試劑由長春匯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采用芬蘭產Ohmeda Tuffsat掌式血氧儀,檢測SaO2和HR。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多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移居時間人群HR無顯著差異;移居7~10個月組Hb值顯著高于其他組(P<0.05~P<0.01),但SaO2顯著低于其他組(P<0.01),CMS評分顯著高于1~3個月組(P<0.05),HAPC 患病率顯著高于其他組(P< 0.01);>10個月組CMS患病率顯著高于1~3個月組(P<0.05),見表1。
國內對移居人群進駐高原后的健康狀況研究較多,但對于海拔5000米以上超高高原移居人群的研究仍較為罕見。以往研究集中于急性高原病調查,或移居半年、1年的相關血液學指標變化[4,5,7-9],而移居海拔 5000 m 以上 1~12個月或更長的連續性監測尚未見報道。從表1可知,移居5000 m以上海拔后,移居人群Hb值出現持續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HAPC患病率的變化規律與此相同。一般情況下,移居人群在高原1個月可基本習服,半年之后完全習服,其血液學表現為紅細胞、Hb等趨于穩定[10]。但在海拔5000 m以上高原,低氧低壓程度更為顯著,對機體的損傷更為顯著,使移居人群的生理與病理代償界限趨于模糊。如結果所示,移居時間>6個月人群Hb值并不穩定,反而顯著升高,且7~10個月人群符合HAPC的診斷標準者達63.3%,而>10個月人群Hb值及HAPC的發病率顯著下降,與HAPC疾病發展規律不符。一般情況下,HAPC患者以紅細胞過度增多、肺動脈高壓及低氧血癥為主要特征,而這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低氧血癥更加嚴重,引發紅細胞更多增生,Hb值也更高,肺動脈壓力更高的惡性循環。而本研究>10個月人群Hb值及HAPC的發病率顯著下降,可能與部分人群Hb雖達到HAPC診斷標準,但仍屬于正常生理代償,隨著習服水平提升其Hb值下降有關;也可能與其接受相關的藥物預防或氧療保健有關,使Hb逐漸降低,HAPC癥狀隨之緩解。

表1 5000m以上移居人群不同移居時間Hb、SaO、HR及CMS評分比較
SaO2反映了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所占的比例,在高原上隨著紅細胞增生,Hb含量不斷上升,氧合血紅蛋白所占的比例下降,SaO2測值也隨之下降。表1顯示,移居人群進駐海拔5000 m高原前6個月,SaO2基本穩定,7~10個月組SaO2顯著下降,>10個月時基本恢復。說明7~10個月時機體紅細胞不斷增生,Hb含量上升,導致血液“濃、粘、聚、稠”等改變,易致微循環障礙,使肺彌散功能下降,使組織缺氧更加嚴重,影響身體健康,應引起重視。HR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臟的做功能力,一般移居者進入高原后,HR上升以增加心輸出量,并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增加,隨習服程度提升而逐漸恢復至平原水平[11]。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各組間HR并無顯著差異,但整體平均值較高,且呈上升趨勢。從表1可知,人群CMS評分及患病率在移居高原后變化不大,且從1~3個月起患病率就較高,也說明海拔5000 m以上高原環境對機體的損傷較為迅速。張西洲等[12]發現,移居海拔5000 m以上高原不足3個月,就可發生高原心臟病(HAHD),說明海拔5000 m以上高原環境對機體的損傷不僅迅速,而且往往更加嚴重。
上述結果表明,海拔5000 m以上高原具有對機體損傷速度快、病理程度高等特點,宜及早干預,做好健康保障。 從表 1可知, 該人群 Hb、SaO2、HR、CMS評分、HAPC及CMS患病率在移居高原的前6個月幾無差異。而6個月后,機體Hb值及HAPC患病率升高非常顯著、CMS評分也顯著增高、SaO2顯著下降,表明機體在此時處于非常顯著的變化階段。移居海拔5000 m以上高原的前6個月,機體尚處于代償階段,不會造成實質損傷。6個月后,由于環境等因素影響,代償階段向病理代償轉變,導致HAPC發病率的顯著升高。10個月以后,隨著人體低氧習服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假性”HAPC患者Hb值顯著下降,使人群Hb值及HAPC患病率顯著下降,而此時仍然診斷為HAPC的患者處于失代償階段,應嚴密監測,防止發生血栓形成等疾病。
綜上所述,為保障移居人群身心健康,建議選擇Hb值及SaO2值作為監測指標,對長期駐守海拔5000 m以上人群進行監測:第一階段為移居6個月時,此時人群尚處于代償階段,對于 Hb>200 g/L、SaO2<85%人群進行重點監測。因為當Hb≥200 g/L時,代償意義已不顯著,此人群為HAPC危險人群[13]。第二階段為移居9個月時,對Hb≥210 g/L、SaO2<75%人群進行重點監測,該人群處于嚴重缺氧狀態,容易引發HAHD、血栓形成等疾病,并行吸氧及藥物治療。對于治療效果不佳人員,建議下送至較低海拔進行治療。
[1] 崔建華.高原醫學研究與臨床[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2-5.
[2] 中華醫學會高原醫學分會.關于統一使用慢性高原(山)病青海標準的決定[J].高原醫學雜志,2007,17(1):1-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 92-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職業性高原病診斷標準[S].2008,12.
[4] 張西洲,崔建華,王宏運,等.駐喀喇昆侖山和西藏阿里某部隊高原紅細胞增多癥患病率調查[J].高原醫學雜志,2007,17(1):58-60.
[5] 王引虎,陽盛洪,馮英凱,等.海拔5000 m以上駐防官兵慢性高原病患病情況調查[J].西南國防醫藥,2012,22(2):175-177.
[6] 張西洲,王引虎.高原低氧與供氧[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4-225.
[7] 高亮,諶勇,崔建華.移居海拔5000 m以上半年的青年人血紅蛋白測值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2009,37(4):696-697.
[8] 陽盛洪,崔建華,秦必文,等.某部急進海拔5390 m高原急性高原病情況調查[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0,28(5):377.
[9] 張西洲,何富文,張新宇,等.駐海拔5380 m不同時間的青年人血液流變學和RBC-SOD的變化[J].西藏醫藥雜志,1997,18(3):8-10.
[10] 高鈺琪.高原軍事醫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226-227.
[11] 格日力.高原醫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5:37-41.
[12] 張西洲,張素萍.11例成人高原心臟病臨床分析[J].西藏醫藥雜志,1996,17(2):10-11.
[13] Jiang C,Chen J,Liu F,et al.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 in Chinese Han males who migrated to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J].BMC Public Health,2014(1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