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閣 申楠楠 宋來君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 鄭州 450052)
腦底異常血管網病又稱煙霧病,目前多以顱內外血管搭橋手術治療為主,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搭橋術是一種經典有效的術式[1]。術后顱內出血是其主要的并發癥之一[2],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預后會產生重要影響[3]。目前,對搭橋術后顱內出血的相關危險因素報道較少。為研究缺血性煙霧病搭橋術后顱內出血的可能原因,本研究回顧性分析79例缺血性煙霧病搭橋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缺血性煙霧病搭橋手術后顱內出血的相關危險因素,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行煙霧病搭橋手術治療的79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31例,女48例,年齡為7~57歲,中位年齡為39歲。納入標準:術前經CT血管造影或者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檢查確診為缺血性煙霧病,手術方式為STA-MCA搭橋術,術后1周~3個月發生顱內出血。排除標準:其他顱內外血管搭橋術式;術后24~48 h內因止血不嚴密導致手術部位出血患者;手術死亡及失訪病例。
1.2觀察指標根據頭部CT、MRI等檢查結果判斷術后有無發生腦出血。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合并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瘤)、術后口服阿司匹林情況、癲癇發生情況等。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比較7個變量指標與術后顱內出血的相關性,采用多自變量Logistic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高血壓、術后口服阿司匹林與缺血性煙霧病搭橋術后顱內再出血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自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患有高血壓病、術后口服阿司匹林是缺血性煙霧病搭橋術后顱內出血的危險因素。見表1、2。

表1 煙霧病搭橋術后顱內出血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表2 煙霧病搭橋術后顱內出血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注:B為偏回歸系數,S.E.為標準誤,OR為比值比,OR95%CI為比值比95%可信區間。
煙霧病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進行性腦血管病,特點是頸內動脈虹吸段或其大的分支狹窄、閉塞引起代償性的顱底異常血管網形成[4]。STA-MCA搭橋術是治療煙霧病的有效術式,直接血管重建術能形成新的側支循環,改善缺血區的腦灌注[5],但同時也容易導致術后顱內再出血。術后腦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可能導致術后顱內再出血[6],由于手術止血不徹底或者搭橋血管縫合不嚴密導致的顱內出血往往發生在術后24~48 h,且出血多在手術部位。因此,為排除其干擾和影響,本研究收集的搭橋術后顱內出血患者為術后1周~3個月發生顱內出血。
通過對術后可能導致顱內出血的因素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患者的性別、是否有癲癇、是否合并糖尿病與顱內出血無關。煙霧病中合并有動脈瘤的占3%~15%[7]。本研究中術前發現合并有動脈瘤的患者共5例,占6%。研究表明,動脈瘤是煙霧病搭橋術后出血的相關危險因素,部分周圍動脈型動脈瘤可在手術后自行消失[8-9]。有1例患者術后1個月余由于動脈瘤破裂發生顱內出血,1例搭橋術后動脈瘤消失。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是否合并有動脈瘤與搭橋術后顱內出血無關,與上述結論不一致,考慮可能和本研究中合并動脈瘤患者數量較少有關,有待今后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
Morioka等[10]研究表明發生顱內出血的患者年齡多集中在40歲以上,這和本研究結果相一致。本研究中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與術后顱內出血有關,但多因素分析結果中年齡并非術后顱內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這可能和該年齡組患者多合并高血壓有關。
本研究中35例患者合并高血壓,術后發生顱內出血8例,多因素分析顯示高血壓是術后顱內出血的危險因素(P<0.05),這與文獻報道結果一致。可能原因是高血壓的存在增加了血管壁的側壓力,使原本脆弱病變的血管破裂出血[9]。因此,對于高血壓患者,應嚴格控制血壓,防止血壓大幅波動。
2017年煙霧病指南指出在煙霧病搭橋術后應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阿司匹林以減少吻合口處微血栓的形成是搭橋術后常用措施,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應用可能增加出血的風險[11]。本研究中3例術后顱內出血患者均于口服阿司匹林,證實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阿司匹林的應用能增加圍手術期顱內出血的風險。
綜上所述,高血壓及術后應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阿司匹林是影響煙霧病搭橋術后顱內出血的危險因素。
[1] 楊亮,閆中杰,趙宗茂.煙霧病的外科治療[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6,24(2):137-141.
[2] 李鑫,秦至臻,牛建星,等.血管重建術治療煙霧病術后并發癥發生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醫學與哲學,2016,37(18):53-57.
[3] Huang Z,Ding X,Men W,et al.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in 154 patients with haemorrhagic moyamoya disease: comparison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J].Neurol Res,2015,37(10):886-892.
[4] Jang D K,Lee K S,Rha H K,et al.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features and stroke types in adult moyamoya disease[J].AJNR Am J Neuroradiol,2014,35(6):1124-1131.
[5] 趙金兵,何升學,劉宏毅,等.煙霧病患者聯合血管重建術后側支循環的建立[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6,32(10):1011-1016.
[6] 姜小斌,方玉明,姜秀峰.煙霧病的治療與預后[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6,15(5):399-401.
[7] Yeon J Y,Kim J S,Hong S C.Incidental major artery aneurysms in patients with non-hemorrhagic moyamoya disease[J].Acta Neurochir (Wien),2011,153(6):1263-1270.
[8] 楊懷滔,張正善,高文宏.非出血型煙霧病合并動脈瘤的臨床特征及治療預后[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7,22(1):21-23.
[9] 楊卓,王新軍,吳建珩,等.出血型煙霧病患者搭橋術后再出血的臨床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6,32(7):675-678.
[10] Morioka M,Hamada J,Todaka T,et al.High-risk age for re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moyamoya disease: long-term follow-up study[J].Neurosurgery,2003,52(5):1049-1054.
[11] 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編寫組,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專家委員會缺血性卒中外科專業委員會.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7)[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7,33(6):54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