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李暢 徐春 丁成 趙軍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胸外科 江蘇 蘇州 215006)
肺癌是世界上惡性腫瘤導致死亡的首要因素,約占2014年美國所有女性癌癥死亡人數的26%和所有男性癌癥死亡人數的28%[1]。近年來,低劑量螺旋CT掃描的普及對肺癌的早期診斷起重要作用。多數處于臨床Ⅰ期的早期肺癌可通過螺旋CT篩查發現,并可通過外科手術治愈[2]。隨著微創胸腔鏡手術技術的進步及患者對外觀要求的不斷提高,在多孔胸腔鏡的基礎上出現了更為先進的單孔胸腔鏡。1998年單孔胸腔鏡技術由Migliore[3]首次提出,2011年Gonzalez等[5]首次報道了單孔全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包括完整的肺葉切除及系統的淋巴結清掃。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差,術后疼痛耐受力低、術后恢復能力差,手術風險很大。與傳統胸腔鏡相比,單孔胸腔鏡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后疼痛輕及術后恢復快等特點,為老年周圍型肺癌患者的治療開辟了一條新途徑。本研究對經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的老年周圍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的老年周圍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腫瘤直徑<5 cm;③腫瘤未侵及葉及葉以上支氣管;④無遠處轉移;⑤術前未接受新輔助治療;⑥術中行標準的肺癌根治術;⑦術前不存在影響疼痛評分的因素。共篩選出符合納入標準的52例患者,根據手術方式分為單孔組(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22例)和單操作孔組(單操作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30例)。單孔組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齡為(65.12±2.03)歲;腫瘤部位:右上葉7例,右中葉3例,右下葉2例,左上葉6例,左下葉4例;病例類型:鱗癌14例,腺癌8例。單操作孔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為(65.32±2.31)歲;腫瘤部位:右上葉10例,右中葉4例,右下葉3例,左上葉8例,左下葉5例;病例類型:鱗癌19例,腺癌1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部位、腫瘤病例類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患者取健側臥位,行全身麻醉,插雙腔管,手術床調整為折刀位。單孔組手術切口選擇患側第4或5肋間腋前線或腋中線做約3 cm手術切口,行標準肺癌根治術。術中淋巴結清掃范圍為右側第2、3、4、7、8、9、10組,左側第4、5、6、7、8、9、10組。單操作孔組手術切口選擇腋前線第4或5肋間做約3 cm手術切口,腋后線第7或8肋間做切口為觀察孔,術中操作同單孔組。
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量、術后拔管時間、術后總引流量、術后住院天數、術后并發癥。手術時間:開始切皮至完成縫皮時間。術中出血量:吸引筒內水量-沖洗量+止血紗布血量。術后第1天及1個月(電話隨訪)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定。

2.1手術指標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量、術后總引流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單孔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拔管時間、術后住院天數較單操作孔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注:與單操作孔組比較,aP<0.05。
2.2VAS評分單孔組術后第1天和術后1個月VAS評分分別為(4.86±1.04)和(1.68±0.72)分,均低于單操作孔組[(5.67±0.99)和(2.13±0.7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2.3術后并發癥單孔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7.27%(6/22),低于單操作孔組36.67%(11/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肺癌的綜合治療取得一定進展,但手術切除在早期肺癌治療中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胸腔鏡手術不僅術中創傷小、術后疼痛輕、恢復快,并發癥少,且手術效果并不比開胸手術差。老年患者存在心肺功能差、術后疼痛耐受力低、術后恢復能力差等特點,合適的手術方式對術后恢復具有重要影響。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被證實是安全有效的,逐漸成為肺癌根治的標準術式[5-6]。
單孔胸腔鏡是近些年出現的技術,在胸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時間較短。本研究選取52例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的老年周圍型肺癌患者,對比分析單孔胸腔鏡和單操作孔胸腔鏡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量、術后總引流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單孔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拔管時間、術后住院天數較單操作孔組短,術后第1天和術后1個月VAS評分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單操作孔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該結果表明,與單操作孔胸腔鏡相比,單孔胸腔鏡除能完成腫瘤切除和淋巴結清掃外,創傷更小,更有利于老年患者術后恢復,術后疼痛程度輕,并發癥較少。
綜上所述,采用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老年周圍型肺癌患者,創傷較小,術后疼痛程度輕,并發癥少。由于本研究未對患者長期預后進行隨訪研究,并不能明確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長期效果,希望能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此方面內容。伴隨著3D影像及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微創手術將進入數字技術時代,而單孔胸腔鏡為新技術的發展和微創手術的進步提供了新的機遇。
[1] Siegel R L,Miller K D,Jemal A.Cancer statistics, 2015[J].CA Cancer J Clin,2015, 65(1):5-29.
[2] International Early Lung Cancer Action Program Investigators,Henschke C I,Yankelevitz D F,et al.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stage I lung cancer detected on CT screening[J].N Engl J Med,2006,355(17):1763-1771.
[3] Migliore M.Efficacy and safety of single-trocar technique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f the chest in the treatment of noncomplex pleural disease[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3,126(5):1618-1623.
[4] Gonzalez D,Paradela M,Garcia J,et al.Single-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lobectomy[J].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11,12(3):514-515.
[5] Molina J R,Yang P,Cassivi S D,et al.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treatment, and survivorship[J].Mayo Clin Proc,2008,83(5):584-594.
[6] Reck M,Heigener D F,Mok T,et al.Management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recent developments[J].Lancet,2013,382(9893):70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