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霞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現在的學校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的整合,越來越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恰恰呼應了這一新課程理念,為當前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最實質的理論依據。作為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實驗學校,無錫市玉祁高級中學在陶行知“生活教育”進課程、進課堂的實踐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作為生物教師,我們在日常的生物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活教育”理論來開展課堂教學,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筆者從四個方面談談生物課堂教學中生活教育理論的實踐探究。
一、課堂導入,從生活入手,使學生學活知識
例如,我們在學習“酶的特性”一節內容時,可以通過設計這些內容進行課堂導入:為什么高燒病人會食欲不振?使用加酶洗衣粉時用冷水好還是溫水好?蘋果削皮后,擱置一會兒就會變色,但如果在鹽水中泡一下,便不會變色,這是為什么?所有這些,都與酶的特性有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酶的特性。酶是我們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保證,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構建有效情景,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研究知識,學習活的知識。
二、結合生活實際設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設計問題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例如在學習“細胞的滲透吸水和失水”時,通過常見生活現象入手進行如下提問:當你連續嗑鹽漬的瓜子或吃過咸的食物時,口腔會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當你把白菜剁碎準備做餃子餡時,常常要放一些鹽,一段時間后就可以看到有水分滲出,這些水分是從哪里來的?蔫了的青菜葉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會有什么變化?等等。結合這些例子,引入關于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可以調動學生思考及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三、應用實驗情景設問,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這部分內容較為抽象難懂,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演示神經纖維表面電位差的實驗過程和現象,引導學生分析:電表指針的變化是怎樣引起的?電表指針的變化反映了什么?該實驗的現象能得出什么結論?然后演示神經沖動在神經纖維上的產生與傳導的動態過程,提出問題:靜息時,膜內和膜外的電位處于何種狀態?受刺激時,興奮部位的膜內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呢?電流方向如何呢?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傳導的實質是什么?如果在一條離體神經纖維中段施加適宜的刺激,傳導方向又是怎樣呢?通過對實驗問題的設計,經過具體討論和分析以及教師的歸納,讓學生理解興奮的產生和傳導過程。
四、應用問題串設計,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通過對一節課內容的梳理,挖掘出一系列問題,形成問題串,把一節課的內容串聯起來,在解決問題串的過程中,可以較好地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生物學知識結構,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例如,在“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一節關于“有氧呼吸”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先自學,然后提出如下問題:有氧呼吸的場所在哪里?線粒體的顯微結構如何?有氧呼吸的常用底物是什么?有氧呼吸的具體過程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發生什么物質變化,場所在哪里?第二階段主要發生什么物質變化,場所在哪里?第三階段發生什么變化,場所在哪里?三個階段產生的能量有什么異同?產生能量最多的階段是哪個階段?整個有氧呼吸過程中反應物中的各種元素的去向如何?有氧呼吸的能量轉移效率達到多少?有氧呼吸的化學方程式怎么寫,如何根據方程式進行相關計算?等等。這些問題形成的問題串,可作為檢查學生自學深度的小題目和教師剖析講解有氧呼吸知識內容的小切入點,將相關知識化整為零,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與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恐懼感,對有氧呼吸的知識形成整體的理解,在學習、理解的基礎上應用這些知識原理。此外,教師在設計問題串的時候兼顧了不同問題的難易程度,也有利于進行分層教學,針對不同難度的問題,讓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來回答,體現出教學中的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整體推進、共同達成思想。
在當前的教育狀況下,學科教育與課堂教育是踐行生活教育的主戰場。如果學科教學與課堂教學只是教“教材”,學生只是學習過去的經驗,不去運用知識解決現實的實際問題,那么這樣的教學無疑是失敗的。因此,我校生物教師十分注重教學創新實踐,將生活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整合起來,以教材為“引子”,從生活中去尋找與教材內容相關的事實材料,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與此同時,學校教師還特別注重生活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理論研究,積極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這為生活教育進課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論,對今天的教育仍然起著重要指導作用,正如周德藩所說:“只有當陶行知教育思想實現了課程化之后,它的地位才能確立,它的能量才得以釋放,也才能與時俱進,得到發展。”這使得陶行知研究面臨重大的研究課題,任重而道遠,但我們相信:只要大家行動起來,將“生活教育”課程化,將“國家課程”生活化,中國教育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