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
摘要:以A集團為背景研究我國企業的財務目標,通過對幾種財務目標以及財務目標與代理沖突、社會責任的關系分析表明:我國企業應該采用相關者利益最大化作為企業的財務目標。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目標能夠兼顧企業各方的利益,引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代理沖突。
關鍵詞:A集團;財務目標;社會責任;代理沖突
將社會責任嵌入企業的財務目標一直是財務會計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對有關企業財務目標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傳統的企業財務目標以利潤最大化為核心,現代企業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或者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實質上兩者在內涵上是一致的。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Sheldon的《管理哲學》一書中,人們開始將社會責任納入對一個企業的考量,隨著學術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不斷研究,人們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不斷加強,企業也開始重視社會責任的承擔問題。近幾年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蘇丹紅事件、康菲漏油事件、礦難等一系列事件更是把企業的社會責任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這些企業都是一味追求企業財務目標,而將企業的社會責任拋諸腦后,這些企業的結局如何大家都有目共睹。
本文就最近站在輿論漩渦里的“A集團”為例,探討了如下的問題:(1)我國企業應當采取什么樣的財務目標比較恰當?(2)如何處理財務目標與代理沖突、社會責任承擔之間的關系?
一、A集團股權紛爭及原因分析
(一)A股權紛爭簡述
從2013年A集團5名前高管集體辭職事件開始,A集團一直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人民的名義》大火,人們還在為A集團與大風服飾廠股權之爭導致的“一一六”事件唏噓之時,現實版“4.8”暴力事件上演,A集團再一次卷入了輿論的漩渦。掌權人倡導“股份變現”是A集團股權之爭的導火索,當變現員工沉浸在落袋為安的美夢之時,香港高等法院的一道“禁止令”硬生生把他們摔打在現實之中。而就在此時,“B集團”作為A集團的第一大股東突然強勢發聲,意在奪取A集團的控制權。牽一發而動全身,原有的利益平衡被打破,各大股東紛紛為了自身利益卷入“控制權之爭”。隨著股權之爭愈演愈烈,影響的早就已經不單單是掌舵人下臺、高管辭職、反腐調查與反調查等等這些僅僅與個體相關的行為,而是把整個集團和千千萬萬的員工放在了角斗場上,一旦事態有了新的變化,真正觸及的是集團的命運和員工的生存。
(二)原因簡要分析
1.沒有明確的核心價值觀和促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財務目標。A集團人心渙散,各打各的算盤,向心力、凝聚力不足。
2.代理沖突問題。A集團一直是Z姓父子把權,Z家父子作為代理人,把企業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下,所作所為均以自身利益作為考量。尤其是在重重危機之下,更是做出了很多讓人發指之事。尤其是Z家父子和維權方以及各大股東之間的沖突,更是使得A集團處于針尖對麥芒之危局。
3.社會責任問題。股權之爭其實很難說誰是受益方,因為針鋒相對的結局往往最大的受害者是A集團本身及千千萬萬的職工,還有集團之外與之有關聯的大大小小的銀行、企業甚至個體。牽一發而動全身,A集團攪動了整個市場,整個濟南市,甚至會出現蝴蝶效應。企業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注定會將企業推到懸崖之上。
二、企業的財務目標理論概述
財務目標,又稱為理財目標和財務管理目標。企業財務目標,是指在一定的經濟環境下,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活動時需要實現的目的。從根本上來看,企業目標的達成有賴于財務目標的實現,兩者在根本上市一致的。因而,企業務必要選擇正確的財務目標。目前主要有四種主要的財務目標,以下是對它們的利弊分析:
(一)利潤最大化
將利潤作為企業追求的最高目標符合逐利原則,而且利潤最大化是社會財富最大化的基礎。但是卻沒有能夠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風險問題,投入產出關系。因此,利潤最大化并不適宜作為企業的財務目標。
(二)股東財富最大化
它克服了利潤最大化的缺陷,考慮了貨幣的時間價值以及風險因素,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能夠使企業克服追求短期利潤的行為,更好得反應資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還能使所有者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但是也有一定的約束條件,必須是要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受到完全保護和沒有社會成本的情形下此目標才有意義。
(三)企業價值最大化
“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內涵有與股東利益相協調,優化企業的資源配置,使風險與報酬相均衡,關注公司的聲譽、誠信、形象。但是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它們的企業價值都很難準確的進行衡量,所以將“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的財務目標很有可能造成企業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四)相關者利益最大化
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恰恰彌補了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目標的缺陷,將股東、債權人、經營者、員工、供應商、顧客、政府等這些利益相關者與企業所有者的利益統一起來。一方面社會責任理論強調,公司是一個契約聯合體,即將股東、債權人、經理、職工等不同利益主體通過契約納入公司這一集體之中,不同的利益主體又將不同的專有資產投入其中;另一方面,企業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它作為一個法人主體,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因此,公司在做出決策時,應摒棄以往以單一的股東利益為中心而應考慮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使社會利益的相關性得到認同和重視。
三、財務目標與代理沖突、社會責任
從表1可得,A集團在在2011-2015這5年的利潤是逐年下滑的,在2015年的上半年甚至出現了接近10個億的巨額虧損,2016年仍然連續虧損。A集團作為行業內首家在香港紅籌股上市的企業,雖然傳統行業利潤下滑早在預料之中,可誰又能想到25年來的首次虧損就如此巨大。就在2011年,它的全年凈利潤還高達22.5億元。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主要在于A集團并沒有處理好企業的財務目標,代理沖突與社會責任的問題。endprint
(一)財務目標與代理沖突
現代企業大多數實行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的委托代理,在上市公司中尤為普遍。在委托代理理論中,股東是委托人,管理者作為代理人負責公司的經營管理事務,由于股東和管理者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股東難以對管理者進行有效的監督,導致管理者嚴重的機會主義行為。管理者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權私有收益,比如增加在職消費,提高薪酬,避免被解雇等等,會采取盈余管理手段致使財務報告的質量下降,蒙蔽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使他們做出錯誤的決策。
在A集團的股權之爭中,掌舵人Z姓父子盲目追求私有收益,1.4億的年薪,富麗堂皇的佛堂....然而當傳統的行業不景氣的情形下,他并沒有拿出實質性的改革和舉措來振興企業,反而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低價向中建配股,原本以為是抓住了救命的稻草,最后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在意識到局勢不可逆轉之時,又破釜沉舟得申請企業破產清算,現在又急著將企業資產變現,企圖掏空企業。
(二)財務目標與社會責任的關系
社會責任是指一個組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一個組織必須依托于社會而存在,因此也應當以一種有利于社會的方式來進行經營和管理。有社會責任的組織所承擔的社會義務通常要高于組織自己的目標,對于企業而言,企業不僅僅要考慮本身利益的最大化和最大限度得滿足企業的所有者股東的利益,也要考慮投資者、債權人、企業職工、供應商的利益,對環境的影響。社會責任由Sheldon在《管理哲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來,他認為企業經營者應該承擔滿足企業內外一切人類需求的責任,并認為這些責任含有道德的因子。
再來看看A集團的表現,從2011年凈利潤逐年下滑,2015年上半年直接虧損近10個億,這樣的數字讓人唏噓。不免對企業的管理者和股東提出質疑,他們的作為在哪里?為了各自利益將社會責任拋諸腦后的結果就是集團的子公司、投資者、合作者、2萬多名集團員工、有關聯的銀行、集團所有離退休的持股員工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全部卷進到了角力場上,無一幸免。
四、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對代理沖突、社會責任問題的權衡
根據上述對四個主要財務目標理論利弊的闡述,與A集團相結合進行的與實現財務目標有關的代理沖突和社會責任分析可以得出:我國企業在制定財務目標時要避免只存在一方受益者,而且要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財務目標,使企業財務目標能夠權衡各方利益,并使企業發展得到社會認同。因此我國企業應將相關者利益最大化作為企業的財務目標。
(一)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兼顧了企業各方利益
首先,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不僅僅兼顧了股東的利益,還盡可能得使其他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其次,利益分享使經營者的利益與股東利益相協調,調動了經營者的工作積極性,減少了代理沖突;再次,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使債權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即企業利益與自身利益密不可分,債權人對未來風險的評估自然也會降低。最后,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最大程度得考慮了企業員工責任-權利-義務的匹配,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二)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企業在追求合法權益的同時,應當兼顧其他各方的利益。現代企業急功近利,社會責任缺失,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的現象時有發生。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能夠引導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積極主動的履行社會責任,創造更加高效綠色的經營模式,在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中穩固地位。
(三)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緩解了代理沖突
企業在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目標的指導下,對代理人的約束增強了,代理人是利益相關者之一,企業職工,投資人,甚至社會公眾都把自身的利益寄托在代理人之上,無形中增加了代理人的透明度,使得代理人肩負的責任也更重大。因此在此之下,代理人有理由自覺得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五、其他相關措施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我國企業應該采用構建社會責任視角的企業財務目標,即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另外對于代理沖突和社會責任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從法制的角度對企業進行約束,2006 年我國修改的《公司法》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做了明確的規定,這就從法律層面上肯定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企業自身要制定相應的監督與制約機制,使代理人、股東、職工等在規章制度的約束與激勵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增強整個企業的凝聚力,勿使今天A集團的鬧劇重演。
參考文獻:
[1]李國平. 企業社會責任內涵、度量與經濟后果[J]. 會計研究,2014(8).
[2]張濤. 財務管理學[M].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3]高翠蓮,王陽.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與企業社會責任[J]. 會計之友,2011(6).
[4]王春香,張志強. 企業目標與社會責任[J]. 大連大學學報,2006(1).
[5]李虹,鄒秀華.企業財務目標與社會責任有關問題探討[J].財會通訊,2011(26).
(作者單位:山東財經大學會計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