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教育是個持續的過程,貫穿每個人的一生。學校作為一個主要的教育場域,必然要給學生提供合適的課程,通過有效實施,實現教育的目的。不同學段課程的連續性,對教育目標的達成至關重要。學校是江蘇省第一所公辦女子完全中學,有部分學生能從初中直升進入高中學習,針對此類學生學情特點,探索初高中生物銜接課程的開發,以期完善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生物課程體系。
一、初高中生物銜接課程主要內容
1.課程設計主要觀點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六大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高中生物新課標提出生物課程要讓學生形成生物學核心素養,能用科學的觀點、知識、思路和方法,面對或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生物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生物學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在課堂教學中,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尊重學生的客觀實際,了解學生的學情;以學生為主體,挖掘學生內在動力;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合作精神。
此次授課對象為初三直升班學生,初中生物相對是宏觀的、形象的、具體的;高中生物則從宏觀進入微觀,從形象到抽象,從具體到概括,學生需要時間適應這種改變。因此,我們是否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打破學生熟悉的學習模式,讓課堂“動”起來,讓學生“熱”起來,讓知識“看得見”,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教學。
2.課程體系主要框架
基于上述考慮,筆者以“功能—結構—應用”為主框架,結合初高中教學內容,制定了一套以酵母菌為基準點的課程體系(如圖1)。該課程體系主要分為五大部分,以實驗為主,授課為輔,立足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避免太多深奧的理論知識,體現靈活的特性,突出思考、質疑、分析的能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課程設置遵循的策略
1.貼近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認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只有回歸生活,植根于現實世界并為現實世界服務的課程和教學,才具有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另外,從認知心理角度來說,學生會對陌生的事物產生排斥和畏懼的心理,從熟悉的情境出發,易打開學生的心理防線,讓學生有代入感,調動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產生成就感和滿足感,這也符合學生“從熟悉到陌生”的認知規律。
以“葡萄酒的制作”為課程的開端,讓學生體會教學內容的生動性、趣味性,認識到原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蘊含著如此豐富的生物學知識,打開學生探索奧秘的大門,引領學生走入生物的殿堂。
2.找準教學起點,提升參與熱情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句話原理,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依據此進行教學。”由此可見,學生在學習概念知識之前,結合其已有的相關知識非常重要。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從已有知識出發,拓展出新的概念,學生容易接受和掌握,遵循“最近發展區”原則,提高效率,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學情,我們教學的起點。”
如在“葡萄酒的釀酒原理”課程中,通過上一階段的實驗及生活經驗,學生已了解到酵母菌能夠將葡萄糖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轉化成酒精,“好神奇!既沒有給反應加熱,也沒有加入催化劑等,為什么一個月后葡萄就能夠變成酒呢?發生了什么事情?”學生變成了好奇寶寶,期待教師來揭開謎底。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細胞呼吸的理論教學(如圖2),相信會比循規蹈矩地直接講解細胞呼吸知識更加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更加優化。鮮活的生活經驗為后建學習架起了“橋梁”,降低新學內容的難度。
3.促進思維碰撞,點燃學習之火
思維是人類所具有的高級認識活動,是對新輸入信息與腦內儲存知識經驗進行一系列復雜的心智操作過程。每個人知識內化的渠道不同,展現出了多維的思考模式,產生了與以往知識儲備的碰撞,與教師、同學思維的碰撞。在思維的碰撞過程中,學生的求異心理得到極大的調動,學習的齒輪轉動加快,學生的求知欲被深度激發,實現生成性課堂。
“酵母菌計數”教學中,學生在充分學習血球計數板的計數原理后,分小組開始討論如何取樣。小組1:直接計算25個中方格里所有的酵母菌;小組2:取兩條斜對角線9個中方格然后計數;小組3:取左下到右上對角線5個中方格然后計數;小組4:取最右邊5個中方格計數……(如圖3)每個小組闡述了取樣的理由及最終得出的酵母菌的種群密度。在課堂上,學生都非常自信,認真聽取同學的意見,并闡述自己的觀點,最終得出了不論用何種方法進行取樣,一定要遵循隨機性的觀點。
4.注重問題導向,加強課程聯系
著名哲學家波普爾曾強調“科學始于問題”,并提出了問題到問題的科學知識增長模式。人的思維始于問題。當人遇到問題時,就會希望能夠解決問題,這就推動他們去尋找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產生學習最原始的動力。在尋找答案、驗證假說的過程中,人們又會遇到新的困惑,如此循環往復,從而推動人不斷地進步。
在課程設置上,我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預設學生可能存在或感興趣的問題點,實施下一階段的課堂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通過精心的課程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5.增加實驗教學,激發探究欲望
生物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是中學生物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是在正常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課時等原因,教師不得不將學生實驗用視頻或者演示實驗,甚至口述的方式來代替,告訴學生會出現怎樣的結果,以應付考試,導致學生缺乏體驗和感受,缺乏思維的挖掘,遺忘率較高。
因此,課程設置原則之一就是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管理、教學實施,盡量多地開展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做中問、做中思、做中學,有效應對課堂實踐中出現的多變的實驗現象和結果,學會利用現有的資源(互聯網、教師、同學、父母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科學素養。同時,不僅將實驗引入課堂教學,還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比如說“探究不同水果釀酒的效果”“探究溫度對酵母菌數量的影響”等。
6.依托“互聯網+”,學會自主學習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教育”代表了新的教育形態,推動著教學思想變革,給教學帶來了創新和機遇。
課程設置上充分利用“互聯網+”,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葡萄酒的制作課程中,學生通過互聯網,自主學習實驗材料、實驗步驟,并形成文本;建立學習交流平臺,進行多元化溝通,學習從一個人的戰斗向團隊合作轉化。在細胞模型構建課程中,學生利用學習平臺對細胞器材料進行了深刻的討論,從材質到功能,從“我能找到什么”到“還需要什么”“誰能提供”等等。通過交流和互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教師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來源和傳授者,而是逐漸地轉化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更加多樣化和民主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