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能
【摘要】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處于起步階段,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成熟,互聯網金融征信機構對大數據的深入挖掘與產品創新,大數據征信成為互聯網金融征信的全新領域。在現階段,我國應該建立一個集政府信息數據庫、央行數據庫和互聯網金融數據庫在內的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政府、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數據在其中進行交換,由央行牽頭建立,讓大數據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打破信息壁壘,推動互聯網金融征信的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征信體系 大數據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2013年被視為互聯網金融年,從此互聯網金融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進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電子商務產業發展促進的第三方支付發展,以阿里巴巴集團的支付寶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支付產品進入人們的視線;以大量的P2P網貸平臺、眾籌融資平臺,以及理財通等理財基金為代表的新興的金融模式產生,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然而,事物發展是具有矛盾陛的。由于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的不健全、信息不對稱、信用數據的碎片化、線下信用調查成本高企等問題不斷涌現。
一、傳統征信在互聯網金融中的問題
(一)傳統征信數據不足
傳統數據具有封閉性,不夠全面;數據線下征集,容易失真產生偏差;數據具有滯后性;數據碎片化,收集過程繁瑣、受限。傳統征信數據主要來自銀行信貸信息等傳統金融領域、電信賬單信息、水電煤氣賬單信息及來自政府部門的信息,不包括電商平臺的買賣信息、社交網絡數據、P2P網絡借貸信息、消費時用第三方支付信息、移動應用軟件上的地理位置信息等,無法從網上的行為偏好和信用歷史中更準確預測被征信的企業和個人的個性、心理、品性等基本素質,導致對被征信主體的信用評估不準確。
(二)法律不完善,信息采集面狹窄
2013年3月15日出臺的《征信業管理條例》,使得對征信業的管理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彌補了對征信業法律監管的空白。但是,由于征信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傳統征信的相關法律不完善。第一,法律制度細則設置不夠科學嚴密,如《征信業管理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對于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年限,是自個人不良行為或事件終止之日起5年;超過5年的,應予以刪除。”該條例中只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做了限制,對企業信息的保存期限沒有明確規定,導致企業的不良信息終身制,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傳統征信法律存在漏洞,對包括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的征信管理不到位,不能為企業創造良好環境。
(三)信息孤島林立,缺乏共享平臺
政府信息封閉不開放,收集數據艱難;企業間信息不共享,沒有接入央行征信系統,政府、金融機構、各互聯網金融公司數據缺乏整合,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由于標準不一,出發點不同,成為各自獨立,功能局限,相對封閉的信息資源,不適于互聯網金融征信的發展。
(四)信用模型各異,行業標準不統一
現今,許多征信機構除了基本的征信業務,也出具簡單的信用報告。各家征信機構進行征信時,征信模型各異,標準不一,存在較大差異。首先,各征信機構收集征信數據的側重點不同,評估過程和方法也不一樣,提供給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用報告不同,造成評估結果不夠周全可靠,導致征信機構出具的信用報告缺乏權威性。其次,各家征信機構對互聯網金
二、大數據征信現狀
(一)互聯網金融的興起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2013年被視為互聯網金融年。從此以后,互聯網金融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進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個人、中小企業通過互聯網尋求融資、借貸。從金融業角度,既有基于第三方支付平臺交易信息的電商大數據金融如阿里小貸、京東供應鏈等,也有基于第三方支付功能的金融理財產品如余額寶、百度百發等,還有基于信息平臺的融資服務如P2P、眾籌等,各式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催生了對個人和企業信用信息數據需求,互聯網金融征信應運而生。由于傳統征信數據具有封閉性和滯后性,線下信用調查成本高企,成為小微金融發展的風控瓶頸,大數據征信市場需求巨大。如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一系列基于大數據的征信產品出現,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們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在于大數據征信,市場需求催生大數據征信發展。
(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
隨著這幾年大數據征信的發展,大數據征信技術不斷成熟。大數據信用通過云計算技術從數據錄入到得出評估結果,整個過程均由系統操作,其優點一是避免了個人的主觀判斷,保證評估結果的真實性。二是速度快,準確率高,即使同時處理多個受評主體,仍高速高效。大數據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分布式數據挖掘,再運用云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數據庫和云存儲、虛擬化技術處理大數據,實現大數據征信。美國ZestFinance信用評分模型、Kabbage,中國的芝麻信用、宜信等信用模型不斷成熟完善,實現大數據征信。
(三)征信機構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大數據技術的完善,傳統征信機構不斷開展大數據征信業務,開發大數據征信產品。2015年,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前海征信、鵬元征信、中誠信征信、中智誠征信、拉卡拉信用管理和華道征信等八家機構獲人民銀行發放個人征信牌照,個人征信市場化進程開啟。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機構都是具有互聯網金融征信優勢的征信機構,利用自身大數據庫進行征信;前海征信背靠平安集團,利用傳統金融信貸、保險、小額貸款公司、網貸平臺等大數據進行征信;中誠信主要與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和電商平臺企業合作,運用其合作收集大數據進行征信;拉卡拉信用旗下的考拉信用,既包含信用卡還款、轉賬等個人金融信息,水電或電信賬單信息和電商數據,也有政府等公共部門及多行業合作企業的數據共享;北京華道征信主要是通過P2P行業反欺詐聯盟,構建P2P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使信息在行業內流通,避免企業受老賴欺詐,降低企業信用風險。
三、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endprint
(一)法律法規建設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是促進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的基礎。為了促進互聯網金融征信活動的正常運行,保證互聯網金融征信業的健康發展,確保數據采集、信息使用的合法,必須對互聯網金融征信參與者的行為進行法律約束。
根據互聯網金融以及大數據的特點,出具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將社交、電商等大數據納入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是征信業的一大進步,但是大數據征信有幾個重大的問題,是否侵犯隱私權、數據采集的合法范圍等都是發展互聯網金融征信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保障隱私權方面,盡快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在信息安全保護問題上,加強落實完善中國工信部出臺的《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業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
(二)信用信息系統集成建設
建立一個由央行牽頭的人民銀行征信系統,該系統里征集了政府信息、傳統信貸數據與大數據,實現數據融合。在互聯網金融數據庫中,由電商平臺、P2P形式的網絡借貸平臺、人人貸等網絡投資平臺及其他互聯網金融機構提供自身擁有的大數據,其中,P2P企業可以通過現有的上海網絡金融信息共享系統NFCS進行數據征集交換,形成P2P行業的大數據庫。利用該系統整合P2P行業的大數據,再豐富互聯網金融大數據,接人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使得其他互聯網金融機構、傳統金融機構等都可以使用P2P機構的數據,讓老賴無處遁形。建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運用類似于NFCS的各種子系統,使得P2P機構可以獲得電商平臺數據、P2P行業間也可以彼此信息共享,且可以查詢央行數據庫和政府信息,這才是真正的大數據征信。
(三)加強市場管理
對于互聯網金融征信市場的管理,要制定市場規則,規范互聯網金融企業征信業務的發展。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征信特點的監管體系,各監管部門權責分明,把監督管理落到實處。建立完善的市場準入、退出制度,自覺形成誠實守信的市場氛圍,對于有意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應采取處罰措施,如暫停該企業違規業務或者取消征信牌照。其次,大力發展專業的征信機構,支持其開展互聯網金融征信業務。無論是傳統的征信機構開展互聯網金融征信業務,還是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的征信業務,又或者是專門從事互聯網金融征信的互聯網金融征信機構,都應該支持其發展,不斷增加征信機構的數量和質量,制定相關市場政策給予其寬松的市場環境。2015年,人民銀行向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八家征信機構派發個人征信牌照,開啟個人征信市場化進程,這使得民營機構可以進入個人征信業,有利于培育有影響力的征信品牌,促進互聯網金融征信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