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個月來,我密集地拜訪了多個電子發票領域的專家,既有在技術解決方案開發一線的供應商,也有率先將電子發票引入并大力推廣的實踐者,同時還包括曾經在行業主管部門身居高位的決策者。
其中有三個問題在這些交流中頻繁出現,在此我也希望能對這三個問題進行一個簡單的解析。首先,在電子發票的視角下,還需要單獨的稅控設備嗎?我們暫且忽略所有看似權威的態度,不妨用類似的場景應用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計劃出差的你準備用手機APP進行航班值機時,這個APP突然要求你將手機插在一個專有的售價大約是300元的“登機牌防偽控制器”上面,你的心情是否會遭遇10000點的暴擊?
事實上,如今在大智移云的年代,國人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加密解密,均已經有十分完善的、免費的后臺技術解決方案,稅務領域在安全性的要求上,并沒有比金融、航空、火車等領域存在特別的需要用硬件來單獨控制與加密的需求,一切加密與解密均在云端系統中可以得到完美的低成本解決。
其次,增值稅專票不能抵扣是因為安全性原因嗎?
很抱歉,我們仍然要討論安全性這個在電子發票中看起來很神圣的“萬年梗”。用我交流這些電子發票一線的研究者、實踐者的觀點來看,電子發票中的增值稅普通發票的安全性,和增值稅專用發票毫無二致。而本來增值稅專票的抵扣動作就是在云端的系統上完成的,而且也是唯一性的。所以增值稅專票被排除在電子發票之外,是一個完全匪夷所思的問題,這也是蘇寧掌門人張近東在今年兩會上提出的有關電子發票議案上的主要問題之一。
第三,為什么沒有全國統一的查驗平臺?
無論是出于安全性的考慮,還是出于管理便捷的考慮,監管機構都有必要自建一個強大的、統一的、中立的電子發票查驗平臺。某種程度上,這個平臺就像央行的超級網銀一樣,能夠打通目前各個電子發票技術解決方案完全處于孤島運行狀態的尷尬局面。而且對于電子發票定義,是否可以讓其徹底擯棄紙質發票的“模樣”,完全以電子數據交換的方式,流轉于交易雙方與監管機構的節點上,從而真正實現發票的電子化入賬,通過電子發票從開具到報銷入賬的全生命周期的順暢運行,建立智慧財務最穩固的地基。
早前曾有媒體測算,全國推廣電子發票后,一年可以節約至少2000億張紙質發票,每年節約4000多億元的剛性運營成本,月節約紙張12萬噸,每年少砍伐約86萬棵成年樹木。如果考慮到整個納稅征管鏈條上浪費的大量無效成本,整個成本數字起碼還要翻兩番。所以,在當前減稅成為全球各大主要經濟體面臨的共同問題之際,先加大力度剝離附著在征稅上的無關成本,反倒是可以作為最優先的選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