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經濟領域矚目的廈門“金磚”會議落幕,隨即發布的萬字宣言直面“金磚褪色論”。
不得不承認的是,“褪色論”在既有的經濟結構和彼此的合作交融中的確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其一,目前的金磚五國均未能徹底完成市場化的轉型,經濟運行的周期節律和市場調整的正常步伐,時常被外部干預因素所打斷,除中國之外,其他的經濟抗波動能力較差;其二,大部分金磚國家的經濟結構均衡性較差,容易受外部經濟波動所干擾,比如能源價格對俄羅斯經濟的劇烈沖擊,以及鐵礦石價格對巴西經濟忽上忽下的擾動;其三,大部分金磚國家總體的整體國民受教育水平仍然遠遜于發達經濟體,整個社會進步的步伐不穩,且經濟升級換代的能力不強,通常都陷入既有的路徑依賴中難以躍遷。
本次金磚峰會所可能帶來的最大收獲,就是彼此之間的合作第一次找到了一個共振點,那就是一帶一路的系統性框架。目前,金磚國家相互間貿易只占各自對外貿易總和的5%,相互間投資只占整體對外投資的6%。考慮到這是一個已經磨合10年的合作框架,因此上述數字相信所有參與各方都難稱滿意。
與歷次金磚會議相對寬泛的合作宣言相比,本次廈門宣言當中所明確的具體合作點還是頗讓市場期待的。而會晤期間所達成的經濟合作領域40項成果,遍及諸多關鍵性領域,其中貿易投資領域,金磚國家投資便利化綱要、服務貿易合作路線圖、經濟技術合作框架、電子商務合作倡議等一系列文件獲正式通過。
當然,我們最關注的還是中國經濟本身將在上述龐大的一攬子計劃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首先,應該是Trigger的角色。無論是資金,還是基礎設施,整個推動經濟運轉的底層力量,目前的金磚陣容中還是中國最強,也最有可能將這個40項成果變成現實。但需要避免的是,淪于簡單而短期的資源輸出而未能形成持久而內生的經濟拉力;
其次,應該是調度者的角色。從經濟結構上看,俄羅斯、南非和巴西均屬于相對單一的經濟結構,而印度國內整體的經濟不均衡性過大,無論從互補的可能性,還是雙向交互(輸入與輸出)的產業空間,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顯然具備更強的經濟彈性;
其三,應該是接納者的角色。前面論及,由于其他金磚國家的經濟結構使然,使得其基本不具備消納其他金磚經濟體劇烈經濟波動能量的可能性。而由于中國經濟的均衡性、多元性和綜合市場化、工業化水平,具備相當大的吸納能量。凡欲取之,必先予之。只有能夠幫助其他金磚國家建立更強的抗全球市場波動能力,才能夠逐步建立起相對統一的金磚市場聯合體。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均取決于我們自己能夠加速完成自身的市場化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