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騰
商業地產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打造流暢的資金通道,而在融資和管理方面的不斷創新,則成為保證資金通道暢通的不二法寶。
對于印力集團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比較陌生,但是提起“印象城”、“印象匯”以及“印力中心”等商業項目,相信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尤其是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目前印力管理資產項目逾80個,遍布全國39個城市,總建筑面積超過600萬平方米。
印力集團的前身是深國投商置,于2003年4月在深圳成立,是國內領先的商業地產投資、開發和運營商。此前為沃爾瑪中方股東,后華潤重組深國投,成為了深國投商置控股方;2013年11月,黑石集
團與工銀國際成為深國投商置的戰略投資者。2015年2月,在完全卸下國資背景后,深國投商置更名為印力集團,同時對商業產品線進行了重新梳理,主打“印象”系列。2016年8月,萬科成立投資基金,以128.7億元收購印力集團96.55%的股權,成為印力的核心股東。
15年間,盡管歷經外部形勢變化和多次股東變更,印力仍保持穩健而快速的發展,這背后蘊含著怎樣的管理哲學?

>> 丁為眾在這12年中見證了集團的多次股東重大變更。事實上,在中國商業地產尤其是購物中心領域,印力一向被視為國際化程度相當高的企業之一。
12年前,丁為眾就來到了印力,作為資金管理部的總經理,丁為眾在這12年中見證了集團的多次股東重大變更。事實上,在中國商業地產尤其是購物中心領域,印力一向被視為國際化程度相當高的企業之一,合作伙伴有沃爾瑪、凱德、美國西蒙、摩根士丹利、新加坡政府基金GIC、凱雷等,可謂是數量眾多,“國際化”和“資本化”已為其打下深深的企業烙印。
丁為眾告訴我們:“公司成立至今,我們經歷的股東有外資國有、有中資國有,有內資民營;有外資基金、有國內民營基金;有境外上市公司、有境內上市公司;盡管股東背景各不相同,但對公司的內部管理還是充分認可,所以印力的核心管理層一直未發生重大變動。與此同時,在適應不同股東管理方式的過程中,印力自身管理的透明度、規范化都在不斷提升、優化。
發生在2016年的萬科收購事件,不僅是印力史上的重要變革,也成為萬科“城市配套服務商”轉型的最重要一環。可以說這是一場典型的1+1>2的商業并購,萬科與印力將產生巨大的資源協同效應,通過資源互通共享,在提升對商戶的議價能力、豐富目標客戶的大數據、加速管理輸出業務、優化財務成本等方面擴大業務協同空間。萬科將繼續以“城市配套服務商”為定位推進轉型,印力則在擁有成熟商業開發管理與經營管理能力基礎上,有望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商業地產巨頭。
談起這次和萬科的結合,丁為眾說:“萬科三十余年的發展當中,商業地產并不是主角。2014年萬科正式提出‘城市配套服務商’的轉型后,就一直在尋找一個合適的商業地產合作企業。而印力在商業地產領域,從籌劃用地、設計、招商、運營等都有非常專業的團隊在運作。此外,在資本方面,如何對接業務、如何運作,已經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產業鏈條,與萬科能夠形成有效互補。如今,萬科已將42個商業地產項目逐步交予印力管理,管理面積將超過600萬平方米,遍及39個城市。目前印力的定位是萬科商業地產平臺,未來目標是數一數二。”



兩家重量級的企業進行合并,通常在企業文化、管理模式等很多方面會產生較多需要磨合的地方,對此,丁為眾表示:在并入萬科的這一年來,萬科陽光健康的企業文化很有感染力,使得我們在融合中少了很多阻礙,讓我們的融合比想象的更快、更順暢;其次,萬科的“事業合伙人”制度也為印力帶來了新的變革,2017年希望承接萬科集團的綱領制定印力自己的“合伙人制度”,在整個集團從上到下倡導一種“大道當然、合伙奮斗”的精神。大家都知道,萬科在文化上很崇尚健康、運動,甚至有“萬科運動員股份有限公司的”的別稱,不僅在運動上,其透明陽光的企業文化體現在企業內部管理上,流程和運營的透明化運作方式提高了很多工作效率,防范了風險。
商業地產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打造流暢的資金通道,行業特性注定企業必然是重資產型,而作為資金管理總經理,丁為眾不僅是負責整個集團的資金安全和調度,更要負責融資。 “事實上我們經常要進行金融創新,比如早在2010,印力就聯合漢威基金發行了一支規模5億美元的中國零售地產開發基金,打通與私募資本對接;現在我們在做的CMBS就是抵押型的資產證券化產品。而這種不斷創新的能力,更多的是得益于我們這種學習型組織所帶來的文化傳承。金融政策經常有不同的政策的導向,而企業要如何應對這些政策導向,如何找到對我們最有利的時間窗口,做出最恰當的融資選擇,則是我們需要隨時跟進、不斷學習的所在。”
而想要打造這樣的學習型組織并非易事,丁為眾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和方法,她說:“資金管理部門的工作量挺大,而且我希望每個人能夠不斷提升,我們會不斷創造一些學習的機會,盡量讓每一個人可以輪崗。因為每個人都有細分的工作,而讓大家輪換起來,則可以讓員工更為全面地掌握更多工作技能,我們希望培養出來的是一個全才。此外,我也會輸出我部門的人去其他部門,比如去投資部。而這些跨部門的業務就會讓員工的眼界更加寬廣,對員工的職業生涯提升會是一個很好的幫助。”
當然,想打造學習型組織首先,組織的領導人必須是一個善于學習和進步的人,丁為眾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我當年考ACCA的時候,英語說實話已經有些生疏了,第一頁書讀下來,光不認識的單詞就有80多個,但是也就在這種情況下,我每天堅持學習兩個小時,持續下來,依然順利地完成了ACCA的考試和學習,而從這其中讓我學到了持之以恒的精神,并且學會了有方法、分階段地達成目標。”
對于丁為眾來說,在一家公司工作12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并不會讓她感到厭倦,在商業地產風起云涌的今天,在金融創新層出不斷的當下,丁為眾反而更加珍惜在這個行業多年的積累,持之以恒,對于丁為眾來說,是工作的信條,更是人生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