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繼子,汪忠瑞,劉春玲
(1.南昌大學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2.武漢紡織大學供應鏈系統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3 )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合適資源,來優化其供應鏈[1-2]。國內企業迫于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也紛紛效仿跨國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在海外投資設廠,建立海外供應鏈體系,并與國內供應鏈體系相互配合,來實現全球資源的配置,以化解自身壓力,提高競爭優勢[3-4]。如國內最大豬肉制品生產商“雙匯”集團在2013年以71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豬肉生產商美國的斯密斯菲爾德供應鏈網絡;上海天虹紡織集團2014年在越南投資建設100萬紗綻的海外紡織供應鏈體系。這些企業均是通過海內外供應鏈相互融合,來實現利潤最大化[5-7]。
對于跨國供應鏈而言,其供應鏈利潤除了直接與市場需求相關外,其利潤多寡還存在另一個獨特來源——利益輸送。即跨國企業根據供應鏈各個環節企業位于不同國家經營環境的差異,通過轉移定價(Transfer Price,TP)將利益轉移到其他鏈節,來合理規避稅收,從而達到優化供應鏈利潤的目的[8-9]。在這個過程中,轉移價格由于難于監管和判定,其帶來的利益也稱為隱性利益。所謂轉移價格(TP),李昌文和周永務等[10]和Lakhal等[11]認為是在同一供應鏈內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協調價格;Ernst和Yong[12]調查發現20%世界貿易和40%美國對外貿易都存在供應鏈成員間的價格轉移;超過90%的跨國公司將轉移定價作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之一。
在對供應鏈轉移價格(TP)的研究中, Schuster和Clarke[13]和Lantz[14]指出供應鏈中TP具有利潤分配和協調兩種功能,并歸納出TP有三種方式,即基于市場定價(Market-based)、成本定價(Cost-based)和談判定價(Negotiated pricing)。Gjerdrum等[15]在上下游企業信息對稱的情況下,給出基于市場的轉移定價來協調上下游企業的資源分配問題,但是沒有給出最優生產策略; 而Matsui[16,17]則進一步,考慮上下游企業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逆向選擇問題(Adverse Selection Problem),通過努力成本來確定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轉移定價;而Hyde和Choe[18]更進一步分析,在基于成本定價和市場定價基礎上,增加了談判定價(Negotiated pricing)的雙重定價(Dual-rate Pricing)機制;特別是Chwolka、 Martini和Simons[19]針對有兩個供應商和一個制造商的情況,利用上述三種TP機制,來激勵上游企業共同投資來改進產品質量。此外,Usmen[20]利用轉移價格來分析跨國企業分公司在本國和東道國由于現金流和匯率波動和差異,而產生金融財務和稅收套利(Financial and Tax Arbitrage)所帶來的海外資產收益。
總之,目前國內外文獻聚焦分析單個供應鏈兩個企業環節的轉移定價策略,以及這些轉移定價策略的激勵和協調效果,但極少分析考慮跨國企業面臨在國內和國外兩個供應鏈體系下,如何通過生產和市場協調,以及不同國家稅率差異,利用轉移定價這個杠桿,來實現隱性利益轉移?內在機理是什么?效果如何?這些均沒有研究。故本文基于上述問題,從運籌優化方法,分析兩個相互融合的供應鏈,在沒有和有橫向合作情況下,基于TP策略下的隱性利益輸送的供應鏈決策機理。
設某一跨國公司在海內外布局其供應鏈網絡,該網絡包含兩條單鏈SCi(i=1,2),即本國供應鏈系統SC1和海外供應鏈系統SC2,且兩單鏈生產相似產品,并面對同一目標市場(假設為本國市場),如圖1所示。跨國供應鏈形成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跨國公司在發展之初,先立足本國發展,并且針對本國市場,其供應鏈體系SC1所有成員包括供應商S1,制造商M1和銷售商V1都在本國國內(Local Country);第二階段,隨著自身發展,以及外部競爭壓力,迫使企業從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在海外建立供應鏈體系,形成海外供應鏈SC2,假設其供應商S2和制造商M2位于海外(Oversea Country),但銷售商V2位于本國國內(Local Country);第三階段,對本國供應鏈SC1和海外供應鏈SC2進行融合,包括鏈間橫向合作和生產協調。同時,在收益管理上,同步對本國供應鏈和海外供應鏈進行整合,通過設計不同轉移定價(TP)策略,保證跨國公司整個利潤最大。

圖1 跨國供應鏈基本框架

RCri,RCpi——分別表示供應商Si生產單位原材料r,制造商Mi生產單位產品p的物料消耗量,i表示第i條供應鏈,i∈{1 ,|2}
PCri,PCpi——分別表示供應商Si提供原材料r的生產成本,制造商Mi生產產品p的生產成本,r∈R(s),p∈P(m), 其中R(s)為供應商Si運出的原材料的集合;P(m)為制造商Mi生產產品的集合
HCpi——銷售商Vi對產品p的管理成本
FCsi,FCmi,FCvi——分別表示供應商Si,制造商Mi,銷售商Vi的固定成本
ICrsi,ICpmi,ICpvi——分別表示單位原材料r從供應商Si運送到制造商Mi的庫存成本,單位產品p從制造商Mi運送到銷售商Vi的庫存成本,和單位產品p從銷售商Vi運送到消費者市場的庫存成本,其中R(m)為制造商Mi使用的原材料集合
TCrmi,TCpvi——分別表示單位原材料r從供應商Si運送到制造商Mi的運輸成本,以及單位產品成品p從制造商Mi運送到零售商Vi的運輸成本
RCi,PCi——分別表示單位周期供應商Si供應原材料r的供應能力,制造商Mi加工生產成品p的制造能力
MDp——消費者對產品p的市場需求
MPvp——銷售商Vi出售產品p的市場價格
QDrp——加工生產單位產成品p需要原材料r的數量
IDRrsi,IDRpmi——分別表示原材料r從供應商Si到制造商Mi的進口稅率,以及產品p從制造商Mi到零售商Vi的進口稅率
TPri,TPpi——分別為從供應商Si運出的原材料r的轉移價格,和從制造商Mi運出的產品p的轉移價格

Arsi,Apmi,Apvi——分別表示從供應商Si運送到制造商Mi的原材料r的總量,從制造商Mi運送到銷售商Vi的產品p的總量,從銷售商Vi運送到消費者市場的產品p的總量
CTRsi,CTRmi,CTRvi—分別表示供應商Si、制造商Mi和銷售商Vi所在國家的企業所得稅率
跨國供應鏈系統在構建初期,海內外兩單鏈SCi(i=1,2)的企業僅只能在各自單鏈內進行合作和協調,而不存在橫向間的跨鏈協作,跨國公司根據海內外各單鏈資源和能力,將客戶訂單匯集后,再分配到各個單鏈上去,以各個單鏈利潤的最大化來實現總的目標利潤。
無橫向合作模型的數學表達式如下:
(1)
約束條件:
(2)
(3)
(4)
(5)
(6)
(7)
(8)
(9)
Apmi=Apvi,p∈P,m∈Mi
(10)
(11)
(12)
Arsi≥0,Apmi≥0,Apvi≥0
(13)

隨著跨國企業位于海內外兩單鏈的構建和發展,兩鏈間合作融合及相互協調將成為必然,一方面各單鏈在保證各自體系的正常運轉同時,另一方面,鏈與鏈間的橫向合作更能優勢互補。因此,在跨國供應鏈無橫向合作模型的基礎上,考慮海外單鏈供應商S2存在將原材料運輸給本國單鏈制造商M1可能,設這部分占到供應商S2總供應量的比例為Sigs,則給海外單鏈制造商M2的比例為1-Sigs;同理,海外單鏈制造商M2也存在將產品交給本地銷售商V1進行銷售的可能,設這部分占到制造商M2總生產量的比例為Sigm,其中Sigs,Sigm∈ [0,|1] 。這種橫向跨鏈協作,也為跨國公司隱性收益提供了另一種渠道和方式,即通過跨國利益輸送不是在供應鏈末端,而是在供應鏈中游部分進行,輸送行為更為多樣和隱蔽。
有橫向合作模型的目標函數數學表達式:
(14)
約束條件:
(15)
(16)
(17)
(18)
(19)
(20)
Apm1+Sigm×Apm2=Apv1
(21)
(1-Sigm)×Apm2=Apv2
模型中,目標函數(14)為使有橫向合作時跨國供應鏈總利潤最大;約束條件(15-16)為跨國供應鏈中供應商S1和S2的稅前凈利潤;約束條件(16-17)為可能存在潛在跨國隱性利益轉移的制造商M1和M2的稅前凈利潤;約束條件(18-19)為可能存在潛在跨國隱性利益轉移的銷售商V1和V2的稅前凈利潤; 約束條件(20)表示制造商M1和M2物料運出量等于運入量的平衡式;約束條件(21)為銷售商V1和V2產品運出量等于運入量的平衡式,其他約束與無橫向合作模型的約束條件相同。
在跨國供應鏈網絡體系中,本地單鏈和海外單鏈的隱性利益輸送,可能存在于一個單鏈,也可能兩鏈同時都存在,這些隱性利益輸送均是通過供應鏈不同環節的轉移價格來實施的。基于此,針對上述有橫向合作和無橫向合作兩個模型基礎上,分析跨國供應鏈隱性利益輸送的兩類TP模式:單TP模式和雙TP模式,并比較兩種模式下利益輸送的條件、效果和現實意義。
單TP模式隱形利益輸送,是指跨國供應鏈網絡中只有一個環節的價格實施利益輸送,比如只是在海外單鏈SC2的供應商S2向制造商M2提供原材料的價格TPr2中實施,或是海外SC2的制造商M2向銷售商V2提供產成品的價格TPp2實施。通過分析得到如下兩定理。
定理1利益輸送的單TP模式下,在無橫向合作的跨國供應鏈網絡中,供應商對制造商的轉移價格TPr2對跨國供應鏈稅后利潤沒有影響;在有橫向合作的跨國供應鏈網絡模型中,
(i)CTR2 (ii)CTR2>CTR1-(1-CTR1)IDRrs2時,跨國供應鏈總利潤隨轉移定價TPr2的減小而增大。 證明:在無橫向合作的跨國供應鏈網絡中,根據跨國供應鏈的稅后利潤函數式(1)以及其代入等式,對供應商與制造中心之間的產品轉移定價TPr2求導等于零,這說明轉移定價TPr2對此時的稅后利潤沒有影響。 而在有橫向合作的模型中,由利潤函數式(14),并嵌入對應的約束條件,對供應商與制造中心之間的產品轉移定價TPr2求導,可得: SigsArs2[(1+IDRrs2)CTR1-CTR2-IDRrs2]=0 (22) 定理2利益輸送的單TP模式下,不管有或無橫向合作的情況,制造商對銷售商的轉移價格TPp2對跨國供應鏈的利潤都產生影響,即為: (i)CTR2 (ii)1+IDRpm2>(1-CTR2)/(1-CTR1)時,跨國供應鏈總利潤隨轉移定價TPp2的減小而增大。 證明:在無橫向合作的模型中,由跨國供應鏈的稅后利潤函數式子(1)和其代入等式,嵌入對應的約束條件,并對制造商與銷售商之間的轉移價格TPp2求導,得到: Apm2[1-CTR2-(1-CTR1)(1+IDRpm2)]=0 (23) 在有橫向合作的跨國供應鏈模型,同理可得, (24) 從定理1和定理2可知,跨國供應鏈的利益轉移,并不是通過供應鏈間的轉移定價直接來實現的,而是國家間不同所得稅率觸發轉移定價來實現利益轉移;同時跨國供應鏈不同環節的轉移定價,以及實施條件對利益轉移(跨國供應鏈總利潤)也存在不同的影響。 定理1的實際意義在于:跨國供應鏈在“上游端”基于TPr2轉移價格進行利益轉移時,渠道和方式有限(僅橫向),利益轉移觸發機制明顯,容易被識別和監管,是一種“顯性”利益轉移行為,利益輸送效果不佳,很少單獨被跨國企業使用。 定理2的實際意義在于:跨國供應鏈在“下游端”基于TPp2轉移價格進行利益轉移時,可將“上游端”的利益轉移行為傳導到“下游端”來實現,且利益轉移途徑多樣化(無橫向和有橫向均可),這意味監管和識別跨國供應鏈利益轉移難度有所提高,轉移方式因此由“顯性”轉為“半顯性半隱性”,在跨國供應鏈網絡形成早期使用較多。 雙TP模式下隱形利益輸送,是指在跨國供應鏈網絡中,通過兩個環節鏈節的轉移價格來綜合實施。考慮到供應商對制造商的轉移定價TPr2,在沒有橫向合作下對跨國供應鏈的利潤沒有影響。因此,這里只分析有橫向合作的跨國供應鏈模型,在隱性利益輸送的雙TP模式(Duel-TP)時,橫向合作的跨鏈模型能使雙TP均產生作用的。 定理3雙TP模式下利益輸送,在不同國家的企業所得稅滿足如下條件時: (i)CTR2>(1+IDRrs2)CTR1-IDRrs2(圖3中的陰影區域I)時,跨國供應鏈總利潤隨著轉移定價TPr2和TPp2的減小而增大; (ii)(1+IDRpm2)CTR1-IDRpm2 (1+IDRrs2)CTR1-IDRrs2(圖3中的陰影區域II)時,跨國供應鏈的利潤隨著轉移定價TPr2的增大而增大,但隨著轉移定價TPp2的減小而增大; (iii)CTR2<(1+IDRpm2)CTR1-IDRpm2(圖3中的陰影區域III)時,跨國供應鏈的利潤隨著轉移定價TPr2和TPp2的增大而增大。 證明:由跨國供應鏈利潤函數式(14)以及其代入等式,同時對轉移定價TPr2和TPp2求導,并將嵌入對應的約束條件和轉移定價變量,得到: (25) 因此聯立式(25),求解可以得到稅率的組合: CTR2=-IDRrs2,or-IDRpm2,CTR1=0 圖3 雙TP模式的條件區域 定理3的實際意義在于:跨國供應鏈基于雙TP模式下的利益輸送,由于轉移環節、轉移時間、轉移渠道和轉移觸發區間的交織,使得跨國供應鏈的利益輸送更為復雜和隱蔽。這也使得雙TP模式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隱性”利益轉移,而不同上述單TP模式下的“顯性”(定理1)和“半顯性半隱性”(定理2)。基于雙TP模式下的利益輸送,外部很難監管和識別,也是跨國企業采用最多的方式。特別是,在區域II內所發生的隱性利益轉移最為隱蔽(雙TP反向變化),故在操作上,最易被跨國供應鏈所經常采用;而區域I的面積最大,在理論計算上,隱性利益轉移的發生概率最大。因此很多發達國家政府的監管重點在于區域I和區域II。 設跨國供應鏈系統中,存在著海內外相互協作的兩單鏈,不失一般性,具體相關的參數賦值如表1所示。為了方便分析和計算,將決策變量Ars1,Ars2,TPr2,TPp2,CTR1,CTR2依次設定為變量xi,i=1,2...6。跨國公司在不同國家的企業所得稅率基本在[10%,35%]區間。同時設模型中供應商的產量為10,原材料庫存下限為10。 通過相關算法,并利用Matlab編程計算出模型最優解。其中跨國供應鏈在無橫向合作的情形下,目標函數最大值為3247.25,相應決策變量的值為:(10, 200, 200, 250, 15%,30%);在有橫向合作的情形下,目標函數最大值為6336.571,其相應的決策變量的值為:(14, 265, 200, 250, 15%,30%)。通過對比發現有橫向合作的跨國供應鏈的利潤遠高于無橫向合作的跨國供應鏈利潤,這其中隱性利益輸送的轉移定價起到很大作用。那么,在不同TP模式下,隱性利益輸送不同變量的變化,對有和無橫向合作的跨國供應鏈總利潤影響如何?為此下面將進行相關變量的敏感性分析。 表1 參數賦值 (1) 轉移定價TPr2和制造商的生產成本PCp2共同對利潤的影響 由模型約束條件(11)可得,200≤TPr2≤250。為了方便分析,在模型的假設基礎上,令60≤PCp2≤120。此時轉移定價TPr2和制造商的生產成本PCp2同時等梯度變化,得出跨國供應鏈間無橫向合作,和有橫向合作情形下的稅后利潤如圖4所示。 由圖4-a和圖4-b可以看出,無橫向合作情形下,跨國供應鏈稅后利潤隨著轉移定價TPr2增加而上升,隨著生產成本PCp2的增加而下降;而在橫向合作的情形下,跨國供應鏈的稅后利潤隨著轉移定價TPr2和生產成本PCp2的上升而下降。另外,比較圖4-a和圖4-b中曲面總體的傾斜程度,無橫向合作的曲面傾斜度明顯高于有橫向合作曲面傾斜度,則表明無橫向合作情形下轉移定價TPr2和生產成本PCp2共同對利潤的影響敏感度高于橫向合作的情形,也表明無橫向合作的跨國供應鏈具有敏感性,以及有橫向合作跨國供應鏈運作具有穩定性特征。 圖4 轉移定價和生產成本共同對跨國供應鏈利潤的影響 另外,轉移定價TPr2和制造商的生產成本PCp2共同對利潤的影響分析的實際意義在于:為了通過轉移價格進行隱性利益輸送,轉移定價往往配合虛增生產成本,來使得轉移定價看似合理。因此,如果在一段不長的時間里,轉移定價與生產成本同時出現一定幅度的波動,這意味著跨國供應鏈存在著隱性利益輸送的跡象。 (2) 轉移定價TPp2和零售商的管理成本HCp2共同對利潤的影響 由模型的約束條件(12)可得,250≤TPp2≤300。同理,在模型假設的基礎上,令50≤HCp2≤150。此時轉移定價TPp2和零售商的管理成本HCp2同時等梯度變化,得出跨國供應鏈間無橫向合作和有橫向合作情形下的稅后利潤如圖5所示。 圖5 轉移定價和管理成本共同對跨國供應鏈利潤的影響 由圖5-a和圖5-b可以看出,無論在無橫向合作和有橫向合作,跨國供應鏈的稅后利潤隨著轉移定價TPp2和管理成本HCp2的增加而下降。另外,比較圖5-a和圖5-b中曲面的總體傾斜程度,可以發現無橫向合作的曲面傾斜度高于有橫向合作曲面的傾斜度,表明無橫向合作情形下轉移定價TPp2和管理成本HCp2共同對利潤的影響敏感度高于橫向合作的情形。在單TP模式下,同理可以發現轉移定價與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無橫向合作的敏感性高于有橫向合作的敏感性,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有橫向合作的跨國供應鏈,在考慮隱性利益輸送時更為隱蔽。 另外,轉移定價TPp2和零售商的管理成本HCp2共同對利潤的影響分析的實際意義在于:如同跨國供應鏈上游企業制造商通過對生產成本的控制,來配合上游轉移價格的實施;跨國供應鏈下游的零售商,也可通過管理成本虛增和虛減,來配合轉移價格的增減,達到最大化整個利潤的目的。所以,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所有成本均可用來配合和掩蓋轉移價格的變化。 在分析單個TP模式下對跨國供應鏈稅后利潤的影響敏感度之后,接下來分析雙TP模式下,即在兩轉移定與對產品產量Arsi或稅率CTRi因素同時變化,來考察這些因素的微小變化對跨國供應鏈稅后利潤的敏感度。由模型的約束條件(11)和(12)可得,200≤TPr2≤250;250≤TPp2≤300,不失一般性,這里只對兩種情況進行分析:轉移定價TPr2和TPp2同時等梯度增加的情況,以及TPr2和TPp2分別等梯度增加和減少的情況。在這兩種情形下,跨國供應鏈間無和有橫向合作情形下稅后利潤的變化如圖6和圖7所示。 (1)轉移定價TPr2、TPp2和產品產量Ars2均變化時對利潤的分析 在轉移定價TPr2、TPp2同時增加時(圖6-a和圖6-b),以及在轉移定價TPr2增TPp2減時(圖7-a和圖7-b)可看出,無論有和沒有橫向合作情形下,跨國供應鏈的稅后利潤都隨著產品產量Ars2的增大而上升;但是在無橫向合作下,轉移定價TPr2、TPp2同時增加的利潤總體,與轉移定價TPr2增TPp2減時的總利潤沒有明顯變化;但在有橫向合作下,轉移定價TPr2、TPp2同時增加下的總利潤變化幅度遠大于在轉移定價TPr2增TPp2減時的情況。 圖6 產品產量和稅率同增對跨國供應鏈稅后利潤的影響 另外,分別比較圖6-a、7-a,與圖6-b、7-b中直線的斜率,從總體上看,無橫向合作下產品產量對稅后利潤的影響敏感度高于橫向合作的情形。另外,在轉移定價TPr2、TPp2同時增加時,圖6-b比圖6-a的直線簇更為發散,說明從內部看,產品產量的變化在橫向合作的跨國供應鏈內部,更敏感于無橫向合作的情形;恰恰相反,在轉移定價TPr2增TPp2減時,相比圖7-b,圖7-a中的直線簇更為發散,說明無橫向合作對產品產量的變化更敏感。 該分析的隱含的實際意義在于:在基于產量分析背景下,轉移定價TPr2、TPp2的同向和反向變化,不會影響跨國供應鏈隱形利益輸送和總體利潤增加,而只影響總利潤的增幅和不同合作情況時的敏感風險度。 圖7 產品產量增和稅率減對跨國供應鏈稅后利潤的影響 (2)轉移定價TPr2、TPp2和稅率CTR2均變化時對利潤的分析 在轉移定價TPr2、TPp2同時增加時(圖6-c和圖6-d),以及在轉移定價TPr2增TPp2減時(圖7-c和圖7-d)可看出,無論有橫向合作和沒有橫向合作情形下,在企業所得稅率的合理取值范圍內,跨國供應鏈的稅后利潤都隨著稅率CTR2的增大而上升;另外,圖6-a,7-a比圖6-c,7-c更陡峭,說明在無橫向合作下,產量比稅率對跨國供應鏈影響更敏感;圖6-b,7-b比圖6-d,7-d更平直,說明在有橫向合作條件下,稅率比產量對跨國供應鏈更敏感。 該分析的實際意義在于:跨國供應鏈隱形利益輸送多在于橫向合作下進行,而在橫向合作條件下,稅率變化重要性遠高于需求產量的變化。這從側面證明了跨國供應鏈隱形利益輸送,所來帶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高于需求增加所來帶的利益。足以看出隱形利益輸送對跨國企業的重要性。 本文基于跨國公司以供應鏈方式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的基礎上,建立海內外兩單鏈無橫向合作和有橫向合作的跨國供應鏈隱性利益輸送的決策模型,然后,設計出在考慮隱性利益輸送下的單TP模式和雙TP模式, 對比發現:在單TP模式下,其利益輸送在表現形式上更多是一種“顯性”或“半顯性半隱形”的模式,其隱形利益轉移的實現,更需不同鏈節企業成本變化共同配合;(3)在雙TP模式下,其利益輸送和轉移更為隱蔽,是一種“隱形利益輸送”方式,特別是兩轉移價格反向變化時,更具隱蔽性。其在橫向合作條件下,稅率變化重要性遠高于需求產量的變化,這從側面證明了隱形利益輸送形成的利潤率高于由于需求增加帶來的利潤率。 [1] Dignazio A, Giovannetti E.. Continental differences in the clusters of integr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digital commodities global supply chain network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4, 147(Patr B): 486-497. [2] Marsillac E, Roh J. Connecting product design, process and supply chain decisions to strengthen global supply chain capabil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4, 147(Part B): 317-329. [3] Hasani A, Khosrojerdi A. Robust global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under disruption and uncertainty considering resilience strategies: A parallel memetic algorithm for a real-life case stud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16, 87:20-52. [4] 劉春玲,黎繼子,郭君. 基于Benders算法下考慮企業所有權分配的供應鏈跨國布局研究[J]. 運籌與管理.2012, 21(5):41-49. [5] Bing Xiaoyuan, Ruwaard J, Chaabane J. Global reverse supply chain redesign for household plastic waste under the emission trading schem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103(15):28-39. [6] Reiter B, Frazzon E, Makuschewitz T. Integrating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 systems along global supply chains [J]. CIRP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 2(3):216-223. [7] 葛娜,汪傳旭. 模糊隨機需求下的全球供應鏈訂單分配[J]. 工業工程,2012,15(6):82-88. [8] Villegas F, Ouenniche J. A general unconstrained model for transfer pricing in multinational supply chai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87(3):829-856. [9] 馮華,龐美,劉開軍,等. 戰略性轉移定價承諾策略下的供應商選擇柔性研究[J], 中國管理科學,2016,24(2):38-46. [10] 李昌文,周永務,卓翔芝,等.基于合作博弈的組裝供應鏈轉移定價策略[J].運籌與管理,2016, 25(6):34-38. [11] Lakhal S. Y.. An operational profit sharing and transfer pricing model for network-manufacturing compan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 175(1): 543-565. [12] Ernst A., Young J. 2005-2006 Global transfer pricing surveys[R]. Report,Ernst&Young,2005. [13] Schuster P, Clarke P. Transfer prices: Functions, types and behavioral implications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rterly,2010,11(2):22-32. [14] Lantz B. The double marginalization problem of transfer pricing: theory and experiment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 196(2): 434-439. [15] Gjerdrum J, Shah N, Lazaros G. Fair transfer price and inventory holding policies in two-enterprise supply chain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 143(3): 582-599. [16] Matsui K. Cost-based transfer pricing under R&D risk aversion in an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 139(1):69-79. [17] Matsui K. Intrafirm trade, arm’s-length transfer pricing rule, and coordination failure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1, 212(3):570-582. [18] Hyde C E, Choe C. Keeping two sets of boo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x and incentive transfer price[J].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2005, 14(1):165-186. [19] Chwolka A, Martini J T, Simons D. The value of negotiating cost-based transfer prices[J]. Business Research,2010,3(2):113-131. [20] Usmen N.. Transfer prices: A financial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 Accounting,2012,23(1):1-21.

4.2 雙TP模式(Duel-TP)



5 算例分析

5.1 單TP模式下隱性利益輸送的敏感性分析


5.2 雙TP模式下隱性利益輸送的敏感性分析


6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