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萊州市畜牧獸醫站,山東萊州 261400)
豬藍耳病可能出現在任何年齡的生豬群體中,這種疾病的病癥會由于感染原因不同而有所不同,母豬和仔豬普遍容易患有該疾病。雖然育肥豬也可能感染該疾病,但其發病速度慢且病癥相對緩和。通常,豬藍耳病可以分為急性感染、亞臨診性感染、慢性感染三種,這三種類型的豬藍耳病臨床表現各有不同,所以治療和防疫方式也要有所區分。養殖人員要加強日常管理和監控,確保生豬健康,進而保障養殖場的發展。
調查顯示,大部分患有豬藍耳病的生豬其生活環境衛生條件較差,豬舍濕度過高且通風情況不良,進而導致大量蚊蟲病菌的出現,最終引發豬藍耳病。不僅如此,一些養殖場會在外地購買仔豬進行飼養,仔豬購買后沒有進行全面的檢疫和消毒,也沒有進行一定時間的隔離飼養,進而導致攜帶病菌的仔豬混入豬群引發各類疾病。
飼料的管理工作不足,豬的飲用水更換頻率較低,飲用水長期擺放很容易造成污染和發酵,進而導致病菌的滋生,影響生豬的免疫力。飼料也是如此,飼養人員沒有定期進行飼料的更換,且忽略豬飼料的營養均衡,進而導致生豬體內缺少維生素或微量元素,造成生豬抵抗力的下降。此外,外來人口的管理工作不足,允許非飼養人員進入豬圈,進而造成病毒的傳播。
引發豬藍耳病的病毒有很多,其中最容易致病的病毒為HB-lsh變異株,該病毒具有6種結構蛋白,在不同的使其,該病毒會產生各種功能的抗體,且其不具有血凝結活性,可以在豬原代肺泡巨噬細胞中進行繁殖,進而促使細胞產生病變,最終引發疾病的暴發。
除了病毒感染外,繼發感染也是豬藍耳病常見的感染模式。一方面,該疾病具有混合感染的特性,這主要是由于感染該疾病的生豬免疫力會急劇下降,進而導致其他細菌或病毒的有機可乘。如果飼養人員沒有做好日常衛生管理等工作,很有可能造成豬疫病的暴發,進而導致大量生豬的死亡,影響養殖場的經營效益。
要預防豬藍耳病的暴發就要做好養殖管理工作,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定期進行豬圈的消毒和清掃。飼養人員要根據豬圈的規模制定相應的清掃計劃,在規定時間內進行詳細的清掃和消毒工作。消毒池也要進行及時的清潔和更換,日常消毒通常為一周2次,如果該疾病頻發可以將消毒頻率提升為1次/d;其次,做好外來人員和仔豬的管理工作。非飼養人員嚴禁進入豬圈,工作人員出入要做好消毒工作,避免病菌的攜帶。外來仔豬要先進行隔離飼養和健康體檢,確保仔豬沒有任何問題后才能讓其進入豬群;最后,做好飼料管理工作。飼養人員不僅要確保飼料的衛生,還要提升飼料的營養性,可以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維生素,進而提升生豬的免疫力,減少疾病的出現。
實踐經驗表示,黃芪多糖能夠有效防疫和治療豬藍耳病。根據病豬的臨床癥狀進行該藥物的肌肉注射,如果患病情況嚴重,可以進行長期治療,通常一周就能看到明顯的康復效果。注射該藥物的同時,也可以配合相應的抗菌類藥物,進而避免病豬的進一步感染和惡化。例如,配合鹽酸四環素進行治療,用量為每50g鹽酸四環素配合500g飼料,以此來確保豬藍耳病的根治。
在豬的頸部皮下進行雙免增效劑的注射,以此來防疫和治療豬藍耳疾病。通過臨床試驗,雙免增效劑能夠有效控制藍耳病的病情,其防控和治療效率都在95%以上,可見其使用效果明顯。具體使用方法如下:如果患病豬是母豬或者種豬,可以在病豬的頸部皮下進行豬舍,注射量為30ml,每天注射1次,注射一周左右為一個療程;如果是育肥豬或仔豬患病,同樣是在其頸部皮下進行豬舍,注射量為0.4ml/kg,每天注射一次,注射一周為一個療程。
藍耳病血清的使用方式如下:首次免疫的血清使用量在20~30ml之間,注射方式為分點肌肉注射法。二次免疫的血清使用量在40~60ml之間,通過血清的注射來促進抗體的形成,進而增強生豬免疫力。免疫工作持續一周后要進行8h的停喂,除飲用水外不得喂食任何食物;如果豬已經感染藍耳病,可以注射10~15ml的血清進行治療,持續注射兩周會有明顯的好轉,此后注射量減少到3~4ml,注射血清的同時也可以配合黃芪多糖同時注射,進而加快病豬的恢復。
疫苗的接種是減少疾病暴發的有效措施,該疾病的疫苗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滅活疫苗,另一種是活苗。滅活疫苗適用于公豬接種,在公豬配種前2周進行疫苗的接種,注射劑量為2ml,注射方式為皮下注射;母豬要在配種的前5周進行疫苗的接種,注射劑量為2ml,注射方式為皮下或注射,肌肉注射也可。4周后進行二次免疫,其后每6個月進行一次疫苗的注射。
綜上所述,豬藍耳疾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其具有一定的致死率,飼養人員要加強防疫和治療工作。為此,要從飼養管理工作入手,采取科學的治療和防疫手段,重視疫苗的接種,從根本上減少疾病的暴發,進而保障養殖場的經營效益。
[1]付希敬.淺談豬藍耳病病因及其治療措施[J].甘肅畜牧獸醫,2016,46(6):55.
[2]謝光國.淺談豬藍耳病病因及其治療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5):125.
[3]秦凱.淺談豬藍耳病病因及防治方法[J].中國畜禽種業,2016,(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