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蕊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關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及相關理論的創新,相繼進入一個高峰期。學術界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同時,注重其在“中國化”過程中的新動態。理解的目的是服務于學習,學習的目的是用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并為其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由此引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其一,所謂“機遇”表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從區域性擴散為全球性,人們重新將目光聚攏到這一基礎理論上,從中尋求答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由此彰顯出強大的價值。其二,所謂“挑戰”在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于基礎理論的過度依賴,在新時代中缺乏社會經濟實踐。程恩富等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7年6月版)立足宏觀理論及學術視角,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當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前沿觀點及熱點問題,并圍繞著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新進展、新成果和新現象,對21世紀以來世界與中國不同社會環境中的該基礎理論境遇展開分析,為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開辟了新的方向和更廣闊的空間。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系列之一。該叢書以“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為研究主體,從本體論思維角度探討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和客觀性,語言簡潔、敘述流暢、邏輯合理,難能可貴之處在于立足新時代背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發展脈絡進行了系統梳理;該叢書系列共計五冊,分別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當代外國馬克思主義”以及本書所涉及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由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程恩富主編,王新建、譚勁松、侯為民、董金明等專家學者執筆,在內容呈現上集理論性、實踐性、系統性及前沿性于一體,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該書共計十二章,以《資本論》研究體系為參照,內容涉及 “總體發展論”、“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地權地租論”等,針對每一個研究主題進行分解探討,體現出邏輯結構嚴謹的特征,如第一章“總體發展論”中歸納了二個要點,分別為“對象”、“方法”、“內容”,由此形成了一個單元式的“總分結構”,分別探討“研究對象和范圍拓展”、“研究方法的繼承和發展”、“研究內容的多樣化創新”,又如第二章“剩余價值論”中歸納了二個要點,分別是“生產”、“流通”和“分割”,此處又設計了一種“屬性闡述”研究結構,分別為“生產剩余價值的變化與特點”、“流通剩余價值的變化與特點”、“分割剩余價值的變化與特點”二部分。此外,以“遞進關系”展開的研究結構創新,如第十一章“內外開放論”中涉及的“分工”、“保護”、“合作”二個方面,從“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遞進到“內外開放及程度”,再一步遞進到“內外開放的形式與適度保護”,最后探討“內外開放、博弈與合作”——以章節為單位進行的多樣化研究結構創新,凸顯了該書在邏輯層面的嚴謹性,也從側面表現出作者深厚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功底;但同時,該書立論基礎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在進一步擴展豐富的前提下,并未逾越理論范疇。
該書在確保內容豐富的前提下,嚴格遵循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模型,恰如該書開篇所述“在對馬克思主義的不同緯度、不同層次的研究中,基礎理論研究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該書認為,盡管人類社會(主要體現在經濟層面)飛速發展、世事變幻,但馬克思注意政治經濟學始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這源于其“基礎理論”層面嚴密的邏輯框架和科學性——盡管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大量西方經濟學理論紛紛涌入,依然無法撼動它的地位。同時,該書從現實角度出發,也承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目前所處的“邊緣化”現狀,認為這一現象的原因,與學術界反思不足有必然的聯系。一定程度上,學術界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研究置于狹隘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規律層面,認為《資本論》研究主體、客體關系顯得“過時”,甚至主張以西方經濟學全面取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諸如此類言論,該書提出要重新樹立科學態度,不斷強化該理論對新時代經濟社會問題解釋、指導作用,這同時也是全書探討的核心。
該書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已經證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是批判的經濟學,更是建設的經濟學”。“十二五”以來經濟頂層設計中也在不斷強調堅持這一理論本色的重要性,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應該將其作為國家建設、經濟發展的“必修課”。在此基礎上,立足現實、揭示規律、掌握特點、富于實踐,這也是經濟學術領域“不忘初心”的具體表現,更是該書編撰的出發點、落腳點。
從“創新”角度上說,該書的一個鮮明立意在于號召中國經濟學理論界應具有獨立學術創新意識,不要甘心作為西方社會的“學術搬運工”,關于這一觀點強有力的論據,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為指引的中國經濟發展成果最具有代表性。相應的,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價值,就要促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回歸”,并根據新時代環境、要素、條件和特征去重新詮釋基礎理論,立足現實世情和中國國情不斷創新。
此外,該書別具匠心,以“詮釋結構”作為章節標題模式,既表明了研究主題,同時也闡述了主要內容,其結構形態為“一論二點”,整齊統一、富于新意。如“總體發展論:對象、方法與內容”、“持續發展論:人口、資源與環境”、“競爭壟斷論:內涵、分類與優勢”等;而這種以“一個中心+二個基本點”的闡述結構設計,也體現出編撰專家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強大的概括能力。
“開拓”是該書的一個重要觀點,后記中所提到“經濟理論的發展總是反映出實踐的要求,體現出時代的特征”,從這一觀點出發,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全新境界符合時代需求。一種理論或思想之所以偉大,源于它對學術研究開辟新的方向,開拓新的范式,反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正是立足“中國實踐”創新范式的過程。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全新概念,并強調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性、必要性,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創新范式機制,其驅動力源于不斷提煉、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并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將“經驗”升華為“學說”,以此來完成學術新境界的開拓。
同時,該書從宏觀、微觀兩個層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實踐”模式。一方面,在宏觀層面要尊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沿襲原則,以適應時代需求為前提,學術界應促進對經典理論的創新和應用。另一方面,在微觀層面要擺脫中國經濟學科領域“被殖民化”現狀,不可過度渲染中國經濟學的“國際化”或“與國際接軌”,應秉承著學術獨立之精神,建立符合新時代精神的完整學科體系,具體到學術歸納上,如可通過重新編撰國內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交叉經濟學等教研用書。
通讀全書,融匯了學術性、前沿性和權威性等顯著優勢,對于廣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學習、參考等使用者而言可讀性高,富于啟示。所處的“邊緣化”現狀,認為這一現象的原因,與學術界反思不足有必然的聯系。一定程度上,學術界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研究置于狹隘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規律層面,認為《資本論》研究主體、客體關系顯得“過時”,甚至主張以西方經濟學全面取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諸如此類言論,該書提出要重新樹立科學態度,不斷強化該理論對新時代經濟社會問題解釋、指導作用,這同時也是全書探討的核心。
該書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已經證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是批判的經濟學,更是建設的經濟學”。“十二五”以來經濟頂層設計中也在不斷強調堅持這一理論本色的重要性,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應該將其作為國家建設、經濟發展的“必修課”。在此基礎上,立足現實、揭示規律、掌握特點、富于實踐,這也是經濟學術領域“不忘初心”的具體表現,更是該書編撰的出發點、落腳點。
從“創新”角度上說,該書的一個鮮明立意在于號召中國經濟學理論界應具有獨立學術創新意識,不要甘心作為西方社會的“學術搬運工”,關于這一觀點強有力的論據,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為指引的中國經濟發展成果最具有代表性。相應的,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價值,就要促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回歸”,并根據新時代環境、要素、條件和特征去重新詮釋基礎理論,立足現實世情和中國國情不斷創新。
此外,該書別具匠心,以“詮釋結構”作為章節標題模式,既表明了研究主題,同時也闡述了主要內容,其結構形態為“一論二點”,整齊統一、富于新意。如“總體發展論:對象、方法與內容”、“持續發展論:人口、資源與環境”、“競爭壟斷論:內涵、分類與優勢”等;而這種以“一個中心+二個基本點”的闡述結構設計,也體現出編撰專家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強大的概括能力。
“開拓”是該書的一個重要觀點,后記中所提到“經濟理論的發展總是反映出實踐的要求,體現出時代的特征”,從這一觀點出發,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全新境界符合時代需求。一種理論或思想之所以偉大,源于它對學術研究開辟新的方向,開拓新的范式,反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正是立足“中國實踐”創新范式的過程。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全新概念,并強調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性、必要性,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創新范式機制,其驅動力源于不斷提煉、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并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將“經驗”升華為“學說”,以此來完成學術新境界的開拓。
同時,該書從宏觀、微觀兩個層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實踐”模式。一方面,在宏觀層面要尊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沿襲原則,以適應時代需求為前提,學術界應促進對經典理論的創新和應用。另一方面,在微觀層面要擺脫中國經濟學科領域“被殖民化”現狀,不可過度渲染中國經濟學的“國際化”或“與國際接軌”,應秉承著學術獨立之精神,建立符合新時代精神的完整學科體系,具體到學術歸納上,如可通過重新編撰國內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交叉經濟學等教研用書。
通讀全書,融匯了學術性、前沿性和權威性等顯著優勢,對于廣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學習、參考等使用者而言可讀性高,富于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