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正 口述 陳麗麗 訪談、整理
王科正,1939年生,黑龍江省哈爾濱人,曾任黑龍江省圖書館館長。于1976—1979年在創刊之初任責任編輯,后任《圖書館建設》主編,是《圖書館建設》創刊之際的主要執行者。他的口述資料對于《建設》的歷史研究具有關鍵性價值,同時也折射出了當時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狀況,能夠為圖書館事業發展提供基礎素材。
問:王館長,您好。您是《圖書館建設》的創刊人之一,可否簡單介紹一下您自己?
答:你好,我1939年3月25出生于德國柏林,因為當時我父親被任命為偽滿駐德公使館書記官。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我隨母親坐輪船返回,先到大連,然后輾轉回到哈爾濱。之后一直在哈爾濱定居,成長、上學、參加工作都是在這里。
問:那您是什么時候進入圖書館這個行業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契機?
答:1945年11月3日,我父親到長春后,被蘇聯紅軍冠以“間諜罪”帶到了蘇聯。 所以我在填履歷的時候要寫“父親失蹤”,因為當時家人真不知道我父親哪兒去了,偽官吏、中資產階級這兩個政治標簽對我的影響特別大。以致于1958年高考的時候,只能被第二志愿哈爾濱師范學院物理系錄取,而無法實現從醫的志愿。上大學半年后,在體檢時發現身體不好,就因病休學了。我有個高中同學馮振東沒參加高考,直接就參加工作了,分到省圖書館籌備處,在和興路的沙曼屯,后來把臨時館舍遷到博物館的地下室。1958年底,在我病休期間,因圖書館缺人,馮振東找到我,讓我去幫忙,說有份工作不累還有收入,我就這樣到了圖書館工作。當時接待我的是李桂珍主任,還有管理部主任趙麗珠(后任業務副館長)。籌備處主要是籌備建設文昌街的省圖書館的,包括業務建設及建筑。就這樣,我就來了省圖書館工作,當時做義務館員,就是幫忙的。
問:您來圖書館主要從事什么工作?
答:來到圖書館之后,趙麗珠館長讓我學習張雁館長寫的編者按:近年來,口述史受到中國學術界的普遍重視,并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圖書館是人類文明的傳承之所,搶救記憶,保存記憶,是歷史和時代交給圖書館人的使命。因此,全國圖書館界共同提出了開展記憶資源搶救與建設的倡議,要將包括口述史料、影音文獻、個人文獻等在內的記憶資源建設,當作其新的努力方向,采用口述史訪問的方式,將只存在于人們腦海之中的珍貴記憶保存起來;采用影音拍攝的方式,把瀕臨消失的傳統技藝、傳統藝術和文化現象記錄下來?!秷D書館建設》作為圖書館事業的一部分有幸參與其中?!督ㄔO》的進步,離不開一代代《建設》人的付出,為此,《建設》特申請中國記憶項目——中國圖書館界重要人物專題“《圖書館建設》重要人物口述歷史整理”,記錄《建設》人一路走來的奮斗征程。
現整理訪談錄《〈圖書館建設〉創刊那些年》和《我的編輯之路》,作為項目的初期成果之一,在此獻禮創刊40周年。有關漢語拼音的讀本。張館長是漢語拼音方面的專家,特別是文字改革和推廣普通話方面的專家,張館長說讓我學會漢語拼音,組織咱們館的目錄,我就學了這本書,然后又學習了蘇聯的一本業務教材,內容包括目錄組織等。我是咱們館卡片式目錄組織的創始人,是用漢語拼音組織音序目錄的先行者,黑龍江省圖書館是全國第一家用漢語拼音音序組織字順目錄的。好多的規則都是邊實踐邊總結出來的,很快我就組織了分類目錄、書名目錄、著者目錄3套目錄。目錄組織好后,我又被調到采編部做文獻分類標引。這個時候我的目錄工作就交給夏洪川的夫人張玉琴來做。當時的分類工作是在博物館的地下室進行,每人每天標引80種圖書,當時共有十幾個人,每天定額管理。我記得當時的口號是:日夜奮戰,迎接開館。那個年代,盡管條件很艱苦,但是大家勁頭兒特別足,就是想盡早讓圖書館開館。
后來黑龍江省圖書館建成,我就到了輔導部,具體負責全省市縣的業務輔導工作,當時的主任是趙麗珠,她由管理部主任轉任輔導部主任。與我同到輔導部的尹素文,是武漢大學的畢業生,在這個階段我們經常到市縣館去,我們二人共同編制了一個農村圖書室的分類簡表。在這個階段,我們接受的業務訓練和學習就比較全面了,不單純是采編的工作,包括讀者服務等各個方面都有所涉獵,研究的問題面比較寬也比較廣一些。當時還去地市縣指導工作,主要是基礎業務建設工作,包括把圖書室建立起來,培養圖書管理員。
問:那么您是什么時間進入編輯部工作的呢?
答:是1976年到編輯部的。咱們館的慣例是刊物由輔導部編輯、發行和管理,創辦的刊物命名為《圖書館通訊》,辦刊的初衷是業務輔導,沒有學術交流這個概念??锸禽o導部開展業務輔導的有力工具之一,當時全國各個省圖書館輔導部基本都有刊物,也都是這個功能和性質,主要總結本省的經驗,傳達黨的方針政策,指導工作。館里就把籌備刊物這件工作交給我來做,首要的任務是要收集黨的相關方針政策,然后再把有些館的經驗收集整理起來,合到一起就湊成了一期刊物。把這些稿件送給主任審閱,經主任同意后我就開始操辦怎么刊印的問題,當時黑龍江省政府有個鉛印室,我在他們的材料室選了當時刊物的封面,就是你們看到的黃色的封皮兒??趺崔k呢?在當時是個費腦筋的問題,處理不好是政治問題,誰寫都不是很保險,最后確定下來,在魯迅的手跡里查找“圖書館通訊”這幾個字。費了很大的勁兒,才找到這幾個字作為刊名。在當時沒有編輯部這個部門,就只有我一個人負責這項工作,直到趙世良來了,才成立了編輯部,專門來辦刊物。
問:那就是說您參與了刊物《圖書館通訊》籌劃和創刊號的編輯工作。我翻看了當時的期刊,都是毛主席語錄等內容,那么這個內容的把握是隨機的還是有標準的?都是由您來決定的嗎?
答:這個就是一條標準,就是最新的,最新的毛主席指示、詩詞就要轉載。當時是由我自己決定,因為這個沒有異議。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以階級斗爭為綱,強調用無產階級思想占領文化陣地。圖書館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陣地,因此必須占領這個陣地。當時沒有什么學術研究,就是經驗的介紹,介紹如何為工業生產服務,如何用無產階級思想占領文化陣地,所以除了轉載毛主席的指示和詩詞外都是經驗介紹,主要是將會議交流的經驗拿過來發表。
問:刊物在1978年改了刊名,是出于什么考慮呢?
答:1978年,圖書館面臨整頓,要加強業務基礎建設,早日開放,這個時候就有了業務研究的氣氛;加之,當時我們館的《圖書館通訊》和北京圖書館的《圖書館學通訊》非常容易混淆,,所以就有了改刊名的想法。 我們幾番斟酌,決定改為《黑龍江圖書館》,比較有地域特征?!秷D書館通訊》是黑龍江省文化廳批準的內部發行刊物,后改名為《黑龍江圖書館》。1979年學會成立之時該刊成為省學會與黑龍江省圖書館聯合辦的刊物,也是在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備案了的,所以當時這個事情說得很清楚,《黑龍江圖書館》的前身就是《圖書館通訊》,《圖書館通訊》是在1976年創刊的,1978年改名為《黑龍江圖書館》。所以我一直主張咱們的創刊時間應該是1976年,它們實際上是一種期刊,只是改了刊名為而已?!逗邶埥瓐D書館》這幾個字同樣是從魯迅手跡里面查到的,封面沒有進行改動。
問:您在2008年第4期《圖書館建設》創刊30年??媳嫖隽恕秷D書館通訊》與《圖書館建設》的關系,認為其是《圖書館建設》的前身,但是目前咱們學會也一直都有內部刊物(現名為《黑龍江圖書館工作通訊》),與《圖書館通訊》一樣都是輔導部的內部刊物,以作省內圖書館業務指導之用,那可不可以認為《圖書館通訊》是輔導部內刊的前身?您對此是怎么看的?
答:首先,《圖書館通訊》和現在的內部刊物沒有任何關系。它(《黑龍江圖書館工作通訊》)什么時候創刊的我不知道,目前來看是總第83期,那么根據時間來推斷,這本刊物有20年的歷史,那就是說,這本刊物是90年代創刊的。這個問題在哪兒呢?你們有一個誤解的地方,當時的《圖書館通訊》不是咱們省學會的刊物,當時還沒有省學會。而且,我館曾經在1959年辦了一本刊物叫《黑龍江圖書館工作》,1958年11月14號,根據省文化廳指示,館務會決定組建黑龍江省中心圖書館委員會,省館任主任館,這個委員會成立之后,決定把面對全省公共圖書館的業務刊物——由省館主辦的《黑龍江圖書館工作》變為面向全省各系統圖書館的、由中心圖書館委員會主辦的、通報性質的業務刊物。但是后來這只成為了一種設想,沒有落實,《黑龍江圖書館工作》只刊出5期,就無疾而終。而《圖書館通訊》就是按著這個思路辦的,學會是1979年成立的。所以,你說的這兩者我認為沒有任何傳承、關聯。
問:《黑龍江圖書館》較之于《圖書館通訊》還是有明顯的變化的,開始有專欄的意識,當時您出于什么樣的考慮做出這樣的改變?
答:《圖書館通訊》一直都沒有專欄,直到1977年第5期開設專欄。咱們刊物的第一個專欄叫“科技文獻專欄”,為什么叫科技文獻專欄呢?1976年粉碎四人幫,1977年正處于一個撥亂反正的前期,當時很重視科學研究為生產服務的問題,因此咱們館在那一年,編了很多關于科技文獻方面的書目索引,所以這跟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有關系。當時咱們館有一個老專家,是從美國回來的靳乃瑞同志,本來在哈工大工作,由于政治原因來到了咱們館,他非常擅長科技文獻檢索,因為他懂外文,檢索工具利用得非常熟練,因此他就如何檢索科技文獻做了介紹,所以當時我就設了第一個專欄。從此以后,每期就都有專欄了,一般都是在現實工作中遇到的比較現實的問題,值得引起各館的注意和研究,就設置專欄,希望設立專欄以后有更多的作品出現,能夠起到引導推薦和指導工作重點的作用。這一階段,刊物的內容較之前有了明顯的不同,主要是業務基礎知識方面的,不再是經驗介紹了,之后還包括圖書登記、圖書改革等,因為圖書館當時要整頓開放,基礎業務建設已經提到日程上來了,重點在于研究基礎工作存在的問題,如何整頓?如何開館?如何使用分類法?如何登記?如何采購?開始一步一步走入正規,為圖書館能夠早日開館、早日與讀者見面做努力。在這個階段,就必須有幾個專欄要打動讀者,引來一些學者對刊物的注意,往刊物投稿,這就是專欄的主要作用,同時也引來一些讀者的注意,這是一個雙贏的問題。刊物專欄突出,就能使得刊物有特色。
問:在當時的情況下,刊物是如何做好宣傳的,吸引作者投稿和讀者閱讀的?
答:《圖書館通訊》在全國來講是創刊比較早的,當時是內部交流,面向全省,而不是面向全國,既不銷售,也沒有稿酬,主要是館里投入,創辦這本刊物。最開始選登毛主席語錄和各館經驗我就不累述了,前面我說過了。后來很多全國知名學者,如黃俊貴、白國應、劉湘生、譚祥金、關家麟、李巖、史永元等,都來給咱們期刊投稿,主要是得益于我參加的幾次全國性的會議,跟這些專家學者都有所接觸,我就跟人家介紹咱們刊物,歡迎人家投稿。在當時的條件下,根本談不上學術界,知識分子很受歧視,所以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很少有能夠發表的地方。利用這種機會,向專家學者約稿,他們很高興,也都給咱們投稿。當時約的這些專家稿件,為咱們刊物增色不少,后來就不給咱們投了,因為學會成立之后刊物就多了,所有的學會都辦刊物。此外,對于我省的市縣圖書館免費發送刊物,也是一種宣傳方式。
問:您1976-1981年在刊物的這段時間里,對于當時的學術界有什么樣的認識,或者說當時學術界是個什么樣子?另外,圖書館界是處于一個什么時期?
答:確切的說,我在編輯部的時間是1976-1978年末,國家的圖書館事業與大的政治背景相適應,最初是以階級斗爭為綱,不搞生產和經濟建設,沒有業務、更不要說學術研究了,很難說學術界是什么情況。我個人認為,學術界是無語,沒有學術界。到了1977—1978年,粉碎四人幫后,開始步入正軌的時候,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恢復整頓開館,當務之急是先開館為讀者服務,而圖書館就是從閉館到開館的過程,藏書散失了,目錄組織都被破壞了,對圖書館員還得重新進行基本的方法介紹、基本的知識介紹等培訓。圖書館學是實用性很強的科學,所以當時是沒有學術研究的,都是業務研究,就是業務方法、業務知識的普及,以實現首要目標——趕快把圖書館先建立起來。一直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圖書館學會開始逐漸建立起來,直到那個時候,才開始有學術風氣。
問:改革開放以來,您認為中國圖書館事業尤其是圖書館情報期刊的發展如何,其中有什么樣的轉向變化?請以《圖書館建設》為例,談論該話題。
答:1978年改革開放是一個根本的轉折點,圖書館工作重點開始轉移,從為階級斗爭服務轉為為經濟建設和科學生產服務,要求圖書館工作更深入,更全面、豐富,要更關心社會,不能封閉在圖書館里面。所以這個時候,對于圖書館學研究來講,不僅僅是對經驗的介紹,而要研究應該怎么做,如果想向前發展要怎么做,對不同意見、不同觀點的爭論進行研究,但開始還是局限于對業務工作;后來打開界限了,面向國外了。原來咱們圖書館受前蘇聯的影響最大,西方的圖書館學思想都是受排斥的。這個時期之后就是開放的了,像阮岡納贊等人的圖書館學思想就都進入我國,眼界開闊,思路也廣了,這個時期的學術研究就進入了百花齊放的這樣的一個時期。這是很重大的問題,從微觀到宏觀,從經驗描述到比較抽象的研究。咱們刊物的發展和圖書館的發展同步進行,一開始從《圖書館通訊》的經驗介紹,到《黑龍江圖書館》,已經有了業務方面的研究。到《圖書館建設》,就不僅是立足于全省,面向全國,甚至于對國外圖書館學進行研究,而且是越來越深入的關于圖書館學的研究。咱們省也出了很多圖書館學研究的學者,比如說蔣永福在全國也是很知名的。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很難說圖書館的后果會如何??锏陌l展和圖書館的發展同步進行,而且超過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問:請您詳細談談您在刊物5年的整體脈絡
答:當時的辦刊宗旨、思路和內容就是“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通過登載黨對圖書館工作的指示、經驗介紹、圖書宣傳和評論、交流情況等內容,配合各館完成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和為三大革命運動服務,普及基層圖書室,用社會主義占領思想文化陣地服務”。
1975年末,當時館址在文昌街。館長楊何生召集了一次研究創辦業務刊物的會議,當時輔導部副主任劉藝、曹玉龍、李修宇和我參加了會議,研究創辦《圖書館通訊》。當時將《圖書館通訊》定性為專業刊物,不定期內部發行,由業務輔導部編輯發行,指定我為責任編輯,具體運作操作的全部事項、全部工作基本都我一個人完成。
問:作為刊物的創辦人之一,請您談談對刊物的體會和期望。
答:刊物現在發展得已經很好了,很多文章我都已經看不懂了,說明我的知識更新不夠,跟不上了,不好再說什么了。但是我認為,維護核心期刊的地位和尊嚴是有必要的,不過畢竟是黑龍江的刊物,對我們黑龍江的作者要有一個培養引導的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要讓黑龍江的作者們一看這刊物就望塵莫及。這樣我們的研究隊伍什么時候能壯大發展起來?咱們的刊物要作為他們的園地,可以設一個專欄,篇幅可以不要太大,這樣也能算是一個特色。要有一些地方保護。什么是地方保護,就是指導本省作者,調動本省作者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