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政
2008年3月5日,時值冰城初春,我的研究生導師蔣永福教授帶我來到黑龍江省圖書館《圖書館建設》編輯部,原以為是拜訪,沒想到成為了我職業生涯的開端。
那時適逢《圖書館建設》創刊三十周年,由雙月刊改為月刊,編輯部工作量大增,人手短缺,我作為實習生有幸參與其中。初到編輯部,一摞稿子、一臺電腦,從稿務工作做起,每天登記稿件、專家送審、解答咨詢、與作者和讀者郵件往來,常常手忙腳亂,加班加點。作為一名“圖情小草”,時常會因為接到“大咖們”的郵件而興奮不已,李國新、程煥文、范并思……原本教科書里的名字,正是郵件那邊的主人。那時創刊三十周年的紀念特刊和伊春刊慶活動是工作重點內容,猶記得《建設》前主編趙世良老先生慷慨激昂的發言和紀念特刊中作者們充滿情感的文字,讓我感受到一個刊物自創建至今所歷經的坎坷與收獲的尊重。作者的信任、讀者的支持、專家的認可,皆源于編輯認真負責的態度和良好的溝通與服務,這已經打磨成《建設》特有的期刊品牌風格,并默默地進行著編輯職業的傳承。
能在一畢業就邁入《圖書館建設》這么高的圖情專業期刊平臺,實在是我職業生涯的小確幸和飛躍起步,在《建設》工作的四年間,接觸圖情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學習掌握編輯工作要領、參與各類學術活動,從懵懂的學生逐漸承擔起一份工作再到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畢洪秋主編和肖紅凌主編都給予我極大的支持和耐心的教導。“共享工程”專刊、“圖書館社會責任”專欄、“城市圖書館”專欄、“權利時代的圖書館”專欄等,我都有幸參與其中。編輯工作默默無聞,積年累月不曾停歇,最大的喜悅來自于每月新刊到手時忐忑的翻閱,來自于年終歲末收到素未謀面的作者郵寄來的祝福賀卡。雖后來離開《建設》,成為她的忠實作者和讀者,但這十年,我與《建設》相伴成長,關注與期待從未改變。可以說,《建設》與我的青春作伴,為我的成長擺渡,與我的夢想相隨。
值此刊慶之際,衷心祝賀《建設》走過四十春秋,屹立圖林,風采翩然!祝福《建設》日新月異,蒸蒸日上,再續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