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瑩
日前,接到《圖書館建設》40歲生日專刊的“邀請函”,這簡直令我欣喜若狂。我的欣喜在于,對她而言,我只是一個曾在編輯部工作了兩年的“小”編輯;可對我而言,她卻是一個如母親一般溫暖我兩年的“大”家長。離家在外仍被家人惦念牽掛,大抵是這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吧!
還記得那是2012年11月19日的上午,我穿著厚厚的面包服出現在冬日的編輯部辦公室,肖姐笑眼彎彎地迎接我,琳姐打趣道:“咱們編輯部有‘琳琳’‘春春’‘麗麗’,以后你就叫‘瑩瑩’”。自此,我開始了與《圖書館建設》的緣分。最初,我隨崔麗姐和東升哥從編輯部的基礎業務學起,后來逐步承擔起編校稿件的主要業務,有幸與琳姐、春姐、麗姐“并肩作戰”,也漸漸成長為一個還算有模有樣的編輯。所謂的“有模有樣”源自我在編輯部的所學所長,每一次編輯部開會都是難得的學習時刻,每一位編輯的工作稿件都會在會上得到解析,肯定進步、指出不足;每一次求教其他編輯都是快樂的學習時刻,編輯部的哥哥姐姐們都會將自己的所知毫無保留地分享;每一次與作者溝通都是緊張的學習時刻,怕刪減文字更改了作者的初衷卻總是能得到作者的支持與體諒;每一次編輯稿件更是寶貴的學習時刻,與學術思想交戰才能讓自己保有學術敏感度,快速成長。后來我還與琦姐、花姐共事過。之所以有這么多“姐”,是因為當時的我是編輯部年齡最小的“老幺”,兩年的寵愛與扶助,以致我在調離編輯部的時候是那么不舍。如今,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已過,《圖書館建設》更受歡迎和認可,我為曾是她的一員而感到自豪與驕傲。
一本刊物的成長是需要時光鐫刻的。《圖書館建設》四十年來孜孜以求、惜墨如金,多次榮膺“中國圖書館學優秀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等稱號,所有的成就離不開作者與讀者的愛戴,以及幾代編輯部人的共同努力。相應地,《圖書館建設》反哺每一個人。對編輯,她亦師亦母,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不忘呵護成長,培養了無數位優秀的圖書館學編輯;對作者,她亦師亦友,只要你有嶄新的學術見解,她就會發掘你的學術成長空間,不拋棄不放棄;對讀者,她亦母亦友,享有喜愛的同時也不忘用她博大的懷抱溫暖你,任何的紕漏瑕疵都歡迎你來指正。
就是這樣一本有血有肉的學術期刊迎來了她的四十歲生日,最想說,生日快樂。
四十不惑。在遙遠的東北邊疆,在冰封的雪地之上,《圖書館建設》仍是那個從容篤定的行者,凝聚著編輯部人的圖書館情結,積淀著屬于圖書館人的學術力量。這一本仿似饕餮盛宴的生日刊,容我真情流露,贊賞于她。回首依偎在她身邊的日子,那是生命中最快樂的工作時光。這些年,拿起《圖書館建設》來閱讀已成習慣,因為每每此刻,時間仿佛又回到了2012年那個冬日上午,陽光滿滿地灑在編輯部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