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光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承蒙常務副主編肖紅凌老師厚愛,我于2017年為《圖書館建設》做了一年的封面圖片和封二文字,主題聚焦于我國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圖書館。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此法不僅具有里程碑意義,也是我國公共圖書館新世紀發展狀況的反映。其中特別提到“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籌資金設立公共圖書館”,顯示出公共圖書館的多元化存在形式。
范并思教授在《圖書館學理論道路的迷茫、艱辛和光榮——中國圖書館學暨〈中國圖書館學報〉六十年》(中國圖書館學報2018.1)一文中用“新世紀的理論輝煌”來概括2002—2016年中國圖書館學的發展。圖書館學的發展與公共圖書館的發展雖不敢斷言為并駕齊驅,卻是彼此影響,互幫互助。圖書館學的相關理論在我國經濟實力快速增強的背景下,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經過眾多同行不懈努力,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推動了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承載這些理論最重要的平臺之一便是圖書館學的學術期刊,“圖書館核心價值”“圖書館精神”“圖書館權利”等話題在學術期刊中的討論和展開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圖書館的管理者。《圖書館建設》在2005年第1期推出的“走向權利時代”專欄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李國新教授發表了專欄第一篇文章《圖書館權利的定位、實現和維護》,是此主題的代表作之一。
近幾年,“全民閱讀”成為了圖書館服務中的熱詞。《圖書館建設》早在十幾年前便有專文關注過。2014年以來,“倡導全民閱讀”連續3年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推動全民閱讀”,并將全民閱讀工程列為“十三五”時期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將全民閱讀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這給予了圖書館更高的要求和更好的發展空間。2017年,我出版了一本《旅行之閱 閱讀之美》,拙著是我對閱讀的所思和所悟。其中遴選的100余張照片來自亞、非、美、歐4大洲27個國家和地區,圖片中的閱讀者不分長幼、男女、階層,閱讀地點也不局限在書店、圖書館。我在書中用了部分篇幅展現了我國當前全民閱讀的風潮,通過一個個鮮活的閱讀者,呈現出閱讀之美。
2018年,肖紅凌老師希望我繼續通過封面形式,用“閱讀與空間”來展現閱讀給予我們成長的滋養和空間襯托閱讀的美好姿態。同時,我也想通過不同環境、不同人群來表達閱讀無處不在。
以上是我作為作者和讀者與《圖書館建設》的一點緣分。我也做過10年的圖書館學期刊編輯,曾任《數字圖書館論壇》執行主編和《信息與管理研究》副主編,雖無甚成績,卻知編輯工作的不易。我入行之初時的圖書館學期刊主編大多都已經退休,亦師亦友的原《圖書館建設》常務副主編畢紅秋老師也專職于龍江書院,想來別有滋味。
正值《圖書館建設》四十華誕,肖紅凌老師囑我寫篇文章。作為編委和作者,我資歷和學識過淺,不敢多占用版面。《圖書館建設》對中國圖書館界的貢獻良多,我忝列于此,一則榮幸,二為祝賀,希望刊物經不惑砥礪前行,著華彩更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