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宏大
(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目前,在互聯網的沖擊下,涌現一批新興教學模式,例如,慕課、云教學、大數據分析課程等,各個教育機構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開創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教學模式,以達到提高教學實效性的目的,美國高??珊箤W院首次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隨后,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等知名高校成功依靠互聯網技術及大數據推廣平臺,將“網絡課堂教學”創新推廣,推動了教學的改革發展,提高教學水平,創新教學模式。我國在線教學模式始于2014年的高校思想政治課的MOOC,最早出現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具體課程包括: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平臺”、上海交大的“好大學在線平臺”、“東西部高校課堂共享聯盟”、“上海高校課程資源共享管理中心”等。初步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三種教學模式,即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模式、基于云平臺的云課堂教學模式以及基于移動客戶端的數字化教學模式,這些已經成為高校思政課融合網絡進行教學改革的先導。在線教學平臺在近幾年飛速發展,在教學效率提高和教學水平提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針對思想政治課程的特殊性,不僅要求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還需要教師情感的傳遞與表達,離不開師生互動,只有將感情深刻傳授給每一個學生,領會其中的內涵,才能真正將課程完整表達,才能將思想政治課的疑難問題真正解決,才能達到思想政治課的理想信念與愛國情懷的深刻領會。正是思想政治課的特殊性,決定了傳統課程無法被完全替代的現狀,在線課程無法提供更多思想感情的交流與互動。但同時,我們也深刻的認識到,在線課程的出現,沖擊了傳統教學模式,打破了學在課堂的傳統思想,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模式,不再是單一的課堂教學,可以結合課堂與網絡的聯合模式,將多種教學組合,使之更加適應當代高?,F實教學的要求,從而充分利用有效資源,整合課堂教學方式,構建完善的高?;旌鲜浇虒W模式,推進高校教學向著更高水平、更深領域發展,滿足同學差異化的學習需求,實現高校思政課在“互聯網+”時代的現代化轉型。
混合式教學的概念最早是由國外教育培訓機構首次提出的這一名詞。Bonk和Graham在《混合學習手冊》中對“混合式教學”下了定義,他們認為,混合式教學是多種模式混合的教學模式,融合了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等多種媒介的教學形式;印度NIIT公司在《混合式學習白皮書》將“混合式學習”描述為一種全新的包含實體課堂教學、網絡在線學習和學習者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在我國,首次提出將混合式教學作為實踐的教學概念的提出者是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何克抗教授,認為混合式教學要將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統一,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教師面授教學為主導,正確引導、啟發、教學學生,同時發揮網絡教學平臺的作用,體現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取長補短,完善混合式教學。在傳統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偏向于講授書本知識,學生是被動接受式學習,這就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與發散性思維,忽略了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積極思考的能力,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谖⑿殴娖脚_“高校思政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則是網絡線上教學與傳統線下教學混合,將傳統教學(Face to Face)與網絡化教學(E-Learning)優勢互補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引進面對面教學來改進E-Learning的不足。
過去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缺少了對知識的來源的發現與探索精神,學生只關注知識的最終獲得,忽略知識的來源與思維過程的思考,導致學生缺失思維的建構能力,對知識背后的理論來源缺乏探索精神。這對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能力的培養極為不科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旨在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思維能力,挖掘經典理論形成的原始過程,并運用現代新媒體技術在不同思維角度上展現出來。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具體而言,“高校思政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內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理論知識的混合。不同教學理論都有不同的知識領域與范圍,混合式教學需要不同學習理論的指導,用以適應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目標的學習、不同環境的要求、不同資源的交流等。其次是學習資源的交叉。混合式學習資源來源于不同的書本資料。利用影像資料、錄音資料、多媒體資料、互聯網資料等多種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另外,就是學習環境的交流混合,學生學習可以在課堂學習,也可在互聯網虛擬課堂環境中學習,例如遠程教育平臺、虛擬課堂、校園網論壇等。除此之外,學生還有不同學習方式的混合,學生可以在學習中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課外實踐、網上搜索等不同的方式獲取知識。最后,學生不同學習風格的混合,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調動不同的感覺器官,如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方式,參與到學習體驗中,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達到學習的最終目的。
(一)以微信公眾號的菜單功能為導引建立專題式教學,推動傳統課堂教學內容的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學受制于教學空間、時間、教學條件、師資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教學內容局限于書本的理論知識講解為主,缺乏相關知識來源的講授、重點知識的深度剖析以及現實問題的思考與發散。另一方面也容易使思想政治課流于形式,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嚴重阻止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深入發展。因此,亟需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構建完善的教育教學模式,多角度挖掘混合教學,重新布局課堂組織形式,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創新思維,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發現新思維,自主探究學習,減少課堂教學的資源浪費,從而達到創新課程的目的。例如我們可以在微信公眾號的菜單里專門設置課程微視頻鏈接網址,方便同學課前、課后對基礎知識點的學習。與此同時,教師在傳統課堂進行專題模式教學時,多方位收集學生意見,將教學內容、重難點知識與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將學生真正關心的問題收集思考,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以專題的形式進行講解,想學生所想,真正解決學生所需,增強思想課程理論的針對性。
(二)以課程微信公眾號、QQ部落等互聯網絡新媒介為平臺,開展研討式授課,推動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
由于長期實行的課堂教學模式,形成單向教學慣性思維,加之學生數量歷年來有增無減,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際占有課堂資源越來越嚴峻,師生資源不協調,“大班教學”模式成為主要教學模式,教師主導的“填鴨式”教學管理模式深刻影響著當前教學效果,這種方式導致教與學的分離,忽視了教學效果及學生接受水平。無法真正了解學生所需,單向灌輸,被動接受式教學是學生缺乏思考的空間,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缺少興趣,產生抗拒心理,從而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成效。
因此,建構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需要改進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樹立“翻轉課堂”“研討教學”等新教學理念,將交流互動的教學功能引入傳統課堂,利用“分組研究”、“課堂討論”、“現場答疑”、“研究展示”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開展互動研討式教學,鼓勵學生主動發現、思考和分析問題,通過個性化的研究性學習,達到“自覺領會、掌握和認同課程相關理論和觀點”的教學目的,這不僅有利于激發同學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還有利于增加老師與同學的溝通交流機會,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訴求和思想動態,優化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從而增強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我們可以在每學期開學初,通過布置同學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讓同學自行選擇感興趣的話題,自由組團展開研究,由任課教師將優秀研究報告通過課程微信公眾號推送給每一位同學,并且鼓勵同學將自己的感言發在騰訊QQ課程部落里,和大家一起討論。也歡迎同學將自己生活學習當中碰到的困惑以發主題貼的方式和大家一起討論。
(三)以綜合式考評為切入點,推動傳統課堂考評機制的改革
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評模式多以試卷的方式進行,考試內容以書本知識的考察為主,這種模式不僅無法真實檢驗學習的學習水平及道德認知,而且也無法真正讓學生學習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精髓,試卷考察還會讓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缺乏思考問題的能力。因此,亟需建構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多角度把握教學環節,從課本特點出發,創新教學模式,積極改革傳統教學機制,創新考評機制,將能力、思想水平及實踐水平的考核納入到考評機制中,建立一套完整的認知價值觀,積極探索不同的考試模式,開放考核標準,不拘一格考察學生的全方位能力,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為基礎,全方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考核的科學性與人文性,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正確導向。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我們可以把課程微信公眾號作為依托,通過微信掃描點名,部落發帖質量評選,“社會實踐之星”評選等形式,借助大數據,全方位對同學進行過程性考核,更加注重同學的知行統一的考評。
(四)以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為媒介,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課堂”的創新
理論教學的相當重要的環節是實踐教學,這是思想政治課教育體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設計建設思政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教學體系,需要建立多元化、豐富化、管理規范化的“實踐課堂”,實現“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相互交融,達到思想教學理論教學的實踐目標。
總之,我們要牢牢把握高校教育教學的發展方向和學生學習的方法特點,樹立多種混合教育教學觀念,加強互動式教學與“多種課堂”的交流學習,研究構建多元化的思政課程教育體系,著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體系及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