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洋 張紅艷
(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0)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馬克思主義黨性修養理論和黨的歷代領導集體黨性修養思想的基礎上,立足國情,總結經驗,形成了一套內涵豐富、系統全面、邏輯嚴密的黨性修養思想,具有繼往開來的創新性、理論向度的系統性、實踐方法的整體性、價值取向的人民性等基本特征。
習近平黨性修養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黨性修養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在馬克思恩格斯浩瀚的論著中,雖未出現“黨性”概念,卻包含了豐富的黨性修養思想,特別是《共產黨宣言》是集黨性修養思想的代表作。而列寧在《對民粹主義社會學的批判》一文中談到了黨性,他說:“唯物主義本身包含有所謂黨性,要求在對事變做任何評價時都必須直率而公開地站到一定社會集團的立場上”。[1]表明黨性問題就是立場問題。同時,列寧還對黨員黨性提出嚴格要求“為了進行公開而廣泛的階級斗爭,必須發展嚴格的黨性”,[2]凡是要求入黨的,一定要接受黨組織的監督,這是入黨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重要的黨性原則。黨和國家歷代領導人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思想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黨性修養思想。毛澤東第一次明確地使用“黨性”概念是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指出“只有打倒了主觀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才會抬頭,黨性才會鞏固,革命才會勝利。”[3]對于共產黨員來說只有堅持馬列主義才能鞏固黨性,只有在堅強黨性的保證下才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劉少奇在抗戰初期,黨員隊伍迅速擴張的情況下,為加強對黨員的教育引導,創作了《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文中系統地闡述了黨性修養的概念、內容與方法,向全體黨員提出了明確的黨性要求。鄧小平圍繞改革開放,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情況下,提出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黨員加強黨性修養需要在改革開放中進行,要積極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來加強黨性修養和鍛煉。胡錦濤強調,加強黨性修養是黨員干部的一項重要任務,對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更好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在前人的基礎上,立足新時代,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他明確提出:“黨性說到底是立場問題”[4]的新觀點。黨員干部無論是想問題、干工作,都必須自覺按照黨的整體意志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來行動,這就是共產黨人的黨性原則。同時他還創造性地提出黨“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5]的新內容。黨員干部只有不斷錘煉黨性,才能提高承擔使命、履職盡責、檢視言行、加強德行的能力。此外,習近平將我國古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觀點與黨性修養思想結合起來,提出加強黨性修養的新要求:“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6]就是說每個黨員要努力用黨性原則改造主觀世界,以實際舉措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發展。最后,他提出了加強黨性修養的新目標,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時代性,黨性必須要在嚴格的黨內生活鍛煉中,在時代發展的現實中不斷增強,確保我們黨始終屹立時代潮頭。
習近平黨性修養思想是從我國發展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并通過一系列充分實踐檢驗得出的真理。歸納起來它主要是六個方面的內容,各個方面互相聯系,共同作用,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一是政治修養的“開關論”,習近平曾提出“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這就表明理想信念教育是黨的思想建設的戰略任務,全黨都要擰緊這個“總開關”。二是理論修養的“補鈣論”,習近平曾說“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7]要補理想信念之“鈣”,首先必須加強理論學習,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這一看家本領,以扎實的理論功底保證政治上的堅定。三是能力修養的“心學論”,“心學”的核心就是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共產黨人要在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下,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決策部署,為實現黨的奮斗目標不斷前行。四是紀律修養的“打鐵論”,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共產黨員“打鐵必須自身硬”,就是說我黨要推動全面提高黨員黨性修養,自身必須始終要過硬。要堅定不移反對腐敗,時刻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五是道德修養的“三德論”,習近平說“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8]明大德,就是要深明大義,對黨忠誠。守公德,就是要踐行黨員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嚴私德,就是要安守本分,遵紀守法,時刻不能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六是作風修養的“形象論”,習近平曾強調“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9]當前,我黨面臨著各種考驗和危險,為了戰勝這些考驗,解除這些危險,我黨必須不斷優化政治生態、改進黨的作風,維護黨的形象,鞏固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習近平黨性修養思想在他基層鍛煉時生根發芽,在長期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他擔任福建省寧德市委書記時,就堅持從嚴治吏的觀點,開啟了抓“關鍵少數”的嘗試。習近平在豐富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創新黨性修養培養方式,將整個目標細化,從“關鍵少數”抓起,再到全體黨員,層層推進,全面覆蓋,將各個階段性理論和實踐成果串聯,匯集成一個時代的整體成果。2013年6月率先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以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為重點,把貫徹落實“八項規定”作為切入點,進一步突出作風建設,堅決反對“四風”,在全黨深入開展。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黨的建設、加強黨員黨性修養的重要舉措,它使黨員黨性修養得到進一步提高,黨心民心進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力量。隨后2015年4月中央正式下文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這次專題教育重點仍是在“關鍵少數”,聚焦“三嚴三實”,突出問題導向,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在思想、作風、黨性上進行了又一次集中“補鈣”和“加油”。“三嚴三實”體現了我們黨在當前對黨員干部在“為人”“用權”“謀事”方面的高要求高標準,將個人修養、公權責任、謀事創業之間的邏輯必然進行了完整的關聯,為黨員干部找到了在黨的事業中的基本遵循:‘三嚴三實’“是共產黨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準則,也是黨員、干部的修身之本、為政之道、成事之要。”[10]2016年2在全黨范圍內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取得豐富成果的基礎上,由“關鍵少數”向全體黨員發展,進一步解決黨員隊伍在黨性修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的重要舉措。“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要求全體黨員學習黨章黨規融入日常工作,逐步引導廣大黨員身心回歸黨章,回歸“初心”。
習近平黨性修養思想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為基本原則,堅持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認為黨開展一切工作就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總而言之就是人民至上。首先,為了人民是加強黨性修養的出發點。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出發的原點、立黨的初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將這一命題作了更深層次的闡述,“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這就要求我們黨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不忘初心,處理好改革發展與人民群眾利益的關系,全面提高黨員干部黨性修養,從而進一步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切實做到發展為了人民。其次,依靠人民是加強黨性修養的著力點,一方面,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深入群眾聽取意見,接受監督。加強黨性修養必須接受人民的批評監督,人民群眾滿意是檢驗黨性修養的基本標準,也是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汲取群眾的智慧,毛澤東認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戰勝困難、爭取勝利的重要法寶。我們黨要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一切有益的東西,不斷提高執政為民的看家本領。最后,服務人民是加強黨性修養的落腳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從未改變的根本宗旨。加強黨性修養,就要使廣大黨員干部把服務人民的價值取向深深扎根在頭腦里、體現在行動中,“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11],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在改革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