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易星辰 劉義杰 張莉莉
(南昌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鄉鎮工業園是鄉鎮級政府為發展地方農村社會經濟,由政府主導,采取行政或市場的手段,通過承接東南沿海、內陸城市產業轉移的企業,將各種生產要素集聚起來,并為之提供生產、生活配套服務與管理的工業制造生產區域。事實上,我國鄉鎮工業企業發展時間由來已久。早在改革開放之初興起的農村集體經濟,如村辦企業、鄉辦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就是鄉鎮企業典型的形式。但彼時的鄉鎮企業的發展是處于布局相對松散、管理各自為政的狀態,企業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發展粗放無序的現象尤為突出。所以,鄉鎮工業園順應了時代的需求,把過去分散無序的鄉鎮企業通過園區集中起來,以此發揮產業的集聚效應,實現企業的規模效益。同時,鄉鎮工業園區作為鄉鎮經濟發展的有機載體,還具有良好的輻射、示范和帶動功能,從而成為促進鄉鎮區域經濟發展的強有力的增長引擎。
(一)鄉鎮工業園區規劃不夠科學合理。一是一些鄉鎮工業園區在選址規劃上缺乏充分的環境評估認證,將工業園區設在鄉鎮河水流域的周邊。而通常這些河水流域又往往是鄉鎮居民飲用水的水源,一旦出現有企業偷偷將未經處理的不達標廢水排放至河水流域,則對居民的飲用水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威脅。二是在園區的產業布局上,一些工業園區在建設之初并沒有進行事先的規劃。所以,在招商引資時,不論企業是什么性質、什么行業,只要是愿意入園的就都通過申請。這樣一來,園區企業就難以形成產業集群效應,降能耗、降成本的目標也就難以實現。
(二)有關管理制度及法規建設不完善且相對滯后。多數鄉鎮工業園在建立初期,由于經驗不足,都沒有建立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法規,就匆匆上馬,導致后續園區發展過程中一旦出現某些問題想要解決時,卻發現“無制可依”、“無法可依”。雖然大多數工業園區在企業入園審批制度、企業入園準入標準、企業排放監管制度等方面出臺了相關規定,但依然還不夠完善,尤其是在企業強制退出制度上的建設相對滯后。
(三)對低碳發展的認識不夠。一方面一些鄉鎮級政府在招商引資時,對低碳發展明顯缺乏足夠的認識,所以對于申請入園的企業沒有進行非常嚴格的“環境評審”,使得一些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業得以輕松入園,為后面的環境污染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園區內的企業對低碳發展的認識也明顯存在偏差。因為這些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所以它們不愿意花費更多的成本去進行排放物的處理。而且還有一些企業認為其規模小排放的污染物也少,不至于對環境造成破壞。殊不知,如果園區內所有企業的排放物都不經處理達標后進行排放,那么累積在一起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卻是不可估量的。
(四)生產制造技術和工藝流程相對落后。由于鄉鎮工業園區內的許多企業,都是因為在城市產業升級過程中,以產業轉移的形式進入到園區,它們本身的生產制造技術和工藝流程就是相對落后的。這種落后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必定帶來的是能耗、排放及污染也是相對較高的。而受制于技術革新的成本因素,極少有企業愿意投入大量資本進行技術和工藝創新。
(五)排污處理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在調查中發現,有一部分園區內企業沒有按照達標排放的要求進行排污處理基礎設施的建設,即使有些企業按要求建設了,也經常因為成本原因而偷偷停止運轉設施而直接排放。此外,也極少有工業園區建設了統一的生產污水集中處理中心,這也使得排放監管存在一定的困難與漏洞。
(一)科學論證合理規劃工業園區的建設。在工業園設立之初,鄉鎮級政府應該要就工業園區的選址、工業園區企業的類型等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評估,既要保證選址便于交通及未來發展,更要注重對周邊環境的保護,盡量避開河水流域附近區域,同時還要綜合考慮工業園區企業的集群效應與規模效應。對于不符合園區長遠發展規劃的企業,特別是一些具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業,要拒絕其入園。
(二)加強管理制度及法規的建設。工業園區主管部門要根據園區發展的實際,借鑒其他成熟鄉鎮工業園的有效做法,及時出臺有關管理制度及法規,加強對入園企業的審批與監管,使園區的管理“有制可依”、“有法可依”。如針對企業入園要加強企業入園的審批制度建設,制定出規范的準入標準,所有申請入園的企業一視同仁,對照標準進行審批;針對企業排放則要加強企業排放監管制度的建設,形成常規化、規范化的監管,對企業起到震懾作用;對排放不達標的企業則要加強企業強制退出制度的建設,一旦達到有關標準,則可依據制度對企業進行強制退出。
(三)擴大低碳發展知識的宣傳教育。首先地方政府及有關管理部門自身要加強對低碳經濟的認識,并不斷強化低碳發展意識,對于入園企業嚴格進行“環境評審”,凡不達標者要堅決拒絕入園,即使其能帶來較高的財稅收入。其次,還要加強對園區企業管理者的低碳發展知識的宣傳與教育,幫助他們轉變思想觀念,樹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低碳發展理念,從而促使他們將降能耗、降排放、減污染作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四)推動企業技術創新。一是政府可以制定相關減免稅收的政策,對開展生產技術創新取得一定成果的企業實行一定程度的稅收減免;二是政府可以從財政支出中拿出一部分資金,對積極進行生產技術創新的企業進行獎勵,以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三是政府可以通過設立人才基金,鼓勵企業引進高科技技術人才;四是企業自身也要從每年的營業收入中固定提取一定比例的發展資金,專門用作技術創新的投入。通過政府與企業雙向并舉的措施,使園區內企業的生產技術與工藝流程得到提高,從而實現低碳發展的目標。
(五)加大排污處理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對于能夠進行集中排污處理的污染物,如生產污水、污染物料等,可以由政府與園區內企業共同出資,興建集中處理中心。那么所有園區內企業所產生的相應污染物,均需通過集中處理中心進行處理之后方能進行排放。這樣既減輕了每個企業各自建設污染物處理中心的資金壓力,又減少了重復建設,同時還利于主管部門對企業的統一監管。另一方面,對于不能夠進行集中處理的污染物,生產企業自身則必須按照有關要求建設相關處理設施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