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園園
(山東協和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7)
目前,地方民辦本科院校為地方輸送了大量高質量的人才,推動著地方的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但是,地方民辦本科在高水平、高質量科學研究中并無優勢,且單純走教學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已不再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因此,為了契合整個社會發展趨勢,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既滿足學生就業多元化,提高了就業率,同時為地方產業所需的技術力量提供最具有可行性的選擇。
國內研究現狀:
2010年7月,國務院明確提出“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1]。2014年6月,國務院進一步提出“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2]。2015年11月,教育部等3部門聯合提出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3]。由此,全國部分地方民辦本科高校也積極響應國務院及教育部的指導方針。地方民辦院校向應用技術高校的轉型發展,符合社會發展趨勢。
但隨之發現一些問題,由于我國缺乏應用技術型高校改革發展的實踐經驗,部分地方民辦本科高校轉型出現了做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影響了轉型發展效果。
國外研究現狀:
20世紀末,經濟全球化發展迅速,歐美部分發達國家已開始著重培養大批高質量、高水平、高要求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Fachhochschule,FH)經歷了50年的建設歷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應用技術型高校,成為世界上轉型成功的典范之一,其寶貴經驗可為我國借鑒學習。應用技術大學的核心思想是用科學理論知識應用并解決實際問題。《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詳細介紹了FH的發展走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以及FH與經濟的相互作用等[4]。
立足我國地方本科院校實際發展情況,結合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成功經驗,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辦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幾點建議分析。
首先,在我國地方民辦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實踐中,人才培養是轉型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地方民辦本科院校要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定制人才培養目標。通過企事業單位的廣泛參與,完善課程門類,設置特色專業等措施,重在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加大教師“雙師型”隊伍,必須有效提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為社會多培養多元化人才。
其次,科學研究作為應用技術高校工作任務之一,需要將科學研究與應用技術有效結合。科研建設逐步實現跨方向、跨專業、跨學科,強調教學與科研同步發展,最終形成地方民辦本科應用技術型高校科研的特色路線。民辦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使得應用技術高校與行業聯系越來越緊,進而一方面了解了企業需求,可為高校尋求學科改革方向和就業趨勢。另一方面解決了企業實際問題,提高了技術創新,促進企業發展。
再者,民辦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對服務社會體系影響也很深遠。轉型發展直接使地方的資源配置、人口結構等發生改變。各二級學院積極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平臺,強調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實踐相結合。由此,民辦本科應用技術型高校需積極主動的為企事業開展科技服務,契合社會發展需求,實施產學研合作育人模式,為高校轉型和社會發展貢獻自身力量。
現階段我國地方民辦本科高校轉型還需進一步改革發展,在地方人力資源市場的現實需求下競爭力度不夠。高校轉型本身作為一個教育發展趨勢勢必會對地方內文化、教育、科研和經濟發展產生作用。轉型發展有助于地方民辦本科高校創新特色學科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更能夠為地方本科高校在新時期的轉型發展提供具有成效的實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