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琳
(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0)
中國朝鮮族從朝鮮半島移居東北境內的歷史大致有三百年之久,始于17世紀初,數量于19世紀后半期達到巔峰,過程一直持續到1945年抗戰結束為止。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一時期,朝鮮也遭受著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盡管長期以來,清朝政府和朝鮮統治者在邊疆實行封禁政策,嚴禁朝鮮人民越境私墾,但朝鮮北部的貧苦農民冒險越境的行為卻從未間斷過。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山東等地農民不堪忍受連年戰爭和饑荒的負擔,紛紛涌入東北。長白山區、鴨綠江、圖們江流域等封禁地區在關內漢民涌入東北的浪潮中受到了沖擊,流民在封禁地區內挖參伐木,追捕獵物,逐漸發展到開墾造屋,朝鮮邊民經常越過邊境,與流民一起牟利,或進行商貿交易。
19世紀60年代朝鮮國內局勢非常混亂,朝鮮封建統治者進行的一系列政策,在社會上引起很大混亂。另外,法國和美國艦隊入侵江華島的丙寅洋擾和辛未洋擾等事件使得人心惶惶,整個朝鮮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再則,朝鮮北關地區連年發生災害,農村已經處于崩潰的狀態,朝鮮政府只好放任自流,而清政府在1883年廢除了封禁制度,推行民族同化政策。
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實行殖民統治,更多不愿當亡國奴的朝鮮人民遷居中國東北、北京及上海地區,把中國當做展開反日獨立運動的基地。
無論是17世紀初,還是19世紀后半期,朝鮮移民大量移居東北的原因,綜合來看,共有四點,一:自然條件惡劣,連年災害使貧苦農民冒險越境,尋求活路。二: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朝鮮封建統治者的行為使朝鮮社會動蕩不安,產生了大量逃向東北邊境的流民。三:各時期政策的影響。四: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和當時移居東北的中國人民一樣,朝鮮移民是帶著對美好生活的極度渴望來到東北,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與各族人民并肩戰斗,相互依存,共同開拓東北疆域,各民族在生活中的文化交流,使移居中國東北的朝鮮移民產生了變化,而朝鮮移民所帶來的其自身的文化也影響著當時生活在東北的滿族,漢族,蒙古族等各族人民。
東北地區土地遼闊,地形多樣,氣候寒冷,冬季漫長,自然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戰事頻發的地域,彪悍尚武之風滲透在東北地區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清初以前,東北的人口一直很少,雖然歷史上也出現過移民高潮,但是沒有對東北的原生民族產生特別多的影響,赫哲、鄂倫春等族采用傳統的耕種技術,方式簡單,沒有規劃,農作物大多早熟低產。相較于中原地區,東北地區無論是文化還是經濟方面都是落后的狀態,各民族之間的發展也并不平衡,清末開禁以后,大量的關內漢族和朝鮮移民的到來,深刻的影響和改變了東北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狀況。
在朝鮮移民和關內漢民大量移入東北之前,東北地區的原生民族的耕種文化是比較落后的。錫伯族人早期以狩獵捕魚為生,后來開始種植玉米、高粱等農作物;赫哲族以捕魚為生;鄂倫春人以鹿、熊等野生動物為主食;蒙古族早期以狩獵為生,后來發展出畜牧業,飲食以牛、羊等家畜和奶制品為主。這些民族大多不擅長于種植蔬菜和農作物,烹飪方式也十分簡單,而移居東北地區的關內移民和朝鮮移民都是農耕民族,他們以糧食為主食,善于種植蔬菜和農作物。受到這些移民的影響,東北原生各族的飲食結構開始發生了變化。赫哲族開始種植蘿卜、白菜、蔥蒜、馬鈴薯等蔬菜,滿族逐漸從以肉食為主食的飲食結構改變為以糧食為主食。蒙古人大批從事農業生產后,小米、黃米成為他們喜愛的食物,發明了多種烹飪和儲存方式,同時,飲茶也成為了蒙古族人民的普遍習慣。
變化不僅僅發生在東北地區各個原生民族中,朝鮮移民在遷居東北以后,飲食習慣也發生改變。朝鮮族的先民生活在山多而且三面環海的半島地區,因此野果、野菜以及海魚類食物在他們的傳統飲食結構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據文獻記載朝鮮族的祖先于公元前2-3世紀開始種植水稻,1-2世紀熟練掌握水稻種植技術并大量推廣并于公元3-4世紀普遍種植水稻,因此稻米是朝鮮移民不可替代的主食。移居到東北地區以后,朝鮮移民所處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首先,東北地區都是旱田,沒有可以種植水稻的水田,因此朝鮮移民于1846年開始在渾江流域開發水田種植水稻,并在1875年于通化下甸子試種水稻成功,由此將水稻栽培順利推廣到各個朝鮮族居住地區,朝鮮族農民開始在東北地區大量開發水田種植水稻。其次,豬肉、牛肉、禽類等食物替代了海魚類產品在朝鮮移民的飲食結構中的位置,同時,朝鮮移民在與關內漢族移民雜居生活過程中學習了種植蔬菜的技術,還學會了漢民族的煎、炒、熘、炸等烹飪方法和面食的制作方法。傳統的朝鮮移民飲食比較單調,一日三餐,大多數時間只有米飯、湯和泡菜,與東北地區各民族接觸后,朝鮮移民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飯,泡菜和湯之外也能看到各類炒菜和肉食料理,并且在逢年過節時,他們也會包餃子吃元宵。另外,朝鮮移民對湯類料理的重視也影響了東北地區的其它民族,如今牛肉湯、大醬湯、海帶湯等營養豐富的飲食深受東北人民喜愛。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在朝鮮移民移居東北地區的過程中,他們為東北地區帶來了水稻和具有朝鮮傳統特征的飲食文化,而朝鮮移民的飲食也在當地自然條件和東北地區各族的影響下變得更豐富。
近代以前,東北地區的居住方式和風格都各不相同。鄂倫春人將白樺原木擺放成圓錐形狀,上面覆蓋獸皮或者樹皮,圍繞著中間的火爐起臥。滿族先民早期穴居,到了清代,多數居住于以木頭為骨架,外覆泥土,坐北朝南的“口袋房”。清代蒙古人居住在傳統的蒙古包中,錫伯族居住在帳篷和草房中,赫哲族早期居住的是尖頂窩棚和圓頂草房。這些形形色色的建筑都體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朝鮮移民在開墾荒地種植水稻成功,舉家搬遷到東北地區后,為了節儉生活,利用水稻的稻草來搭建房屋,這種房屋被稱作泥草房。
泥草房在構造和材料上都比較特別,朝鮮移民居住的泥草房只有門而沒有窗戶,用稻草一層層覆蓋在屋頂,蓋好后房頂呈“人”字形,兩邊的坡度較平緩,能防止稻草和雨水的滑落。泥草房的臥室主要以炕為床,并且火炕占據屋內大部分面積,因此冬天非常暖和,而夏天,由于泥草房沒有窗戶,再加上稻草本身的隔熱功效,陽光無法直射到屋內,相對較涼爽。在朝鮮移民大面積開發種植水稻成功后,其它各民族逐漸接觸到水稻文化,也逐漸將稻草大量利用到他們自己的建筑中。
在冬季漫長而嚴寒的東北地區,具有良好的御寒功能的火炕是必不可少的,生存需要使生活在這里的各族人民不斷改善居住條件,逐漸形成了火炕并流傳下來,火炕在金代就已經基本成型,到了近代,變成東北滿族民俗的獨特標志。滿族民居內南、北、西三面砌炕,這就是“萬字炕”,除此之外,還有“一面炕”和“對面炕”,這些都是滿族民居中的火炕形態,后來被朝鮮移民吸收并加以改進,形成了新的類型。
隨著時代的進步,朝鮮族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他們的民居建筑逐漸從泥草房過渡到由樺木搭建,由稻草和泥土填滿縫隙的木愣子房,又逐漸發展為更高級的磚瓦房。磚瓦房的外觀與朝鮮半島的“韓屋”非常相似,但是也受到了周邊的漢族、滿族、蒙古族建筑的影響,例如廚房的位置、火炕的形狀、門窗的樣式等都不拘泥于傳統的朝鮮半島樣式。
這段時期東北地區教育事業最主要的特點是反日和傳播馬列主義。各類朝鮮族學校都以反日作為教育宗旨,通過教學及其他活動給學生灌輸民族解放思想;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特別是馬列主義的廣泛傳播,各級學校成為宜傳近代文化,傳播馬列主義思想的陣地。各級學校的師生在馬列主義思想影響下,掀起反對封建迷信、信仰自由運動,廢除了學校內的宗教儀式。各馬克思主義團體及先進青年被分派到農村開辦各種形式的業余學校,使朝鮮族居住地區的農村文化啟蒙運動生機勃勃地開展起來。
十九世紀中葉,中朝兩國國門被迫打開,為數眾多的朝鮮貧苦農民在自然條件惡劣的情況下,紛紛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遷入中國東北地區。此次遷徙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而朝鮮移民流入中國東北地區與東北地區的開發基本是同步的,在開發東北的過程中,朝鮮移民與東北地區原生民族以及同一時期遷入東北地區的關內漢族人民一起,通過辛勤的勞動開拓了大量的土地,共同生活,互相影響,一同抵抗封建統治,軍閥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壓迫。
近代東北朝鮮族移民的歷史是一段充滿著血與淚的歷史,他們是絕望饑餓的難民,是勤勞的拓荒者,是馬克思主義堅定的傳播者,也曾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地區的借口和工具,然而他們未曾停止過對于壓迫的反抗,更未曾停止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朝鮮移民以鮮明的民族特色活躍在東北地區,在與其他各族人民辛苦奮斗,反抗壓迫,共同開拓東北疆域的過程中建立了緊密,開放,具有強大包容性的聯系,在政治、文化、經濟和生活等方面互相影響。面對著同樣的自然環境,吸收彼此民族中對生存有益的生活方式或習俗,互相學習,相互扶持。最終,朝鮮移民及其后代被中國政府承認,成為了具有公民權的中國朝鮮族,他們為東北地區的多元化文化發展帶來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