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鈺涵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上海 200072)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我國高等教育日漸普及化、大眾化,更多的青年學子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客觀上增加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群體的比例。目前全國普通高校近1200萬在校生中,貧困家庭學生約占20%,人數在240萬左右。[1]為保障家庭經濟困難生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維護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促進教育教學保持長久性健康發展的態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一群體的經濟問題。與此同時,隨著高等教育的深入開展,我國藝術類教育也進入蓬勃發展的時期,招生并軌和學費制度的改革都使藝術類專業招生人數迅速擴張[2],這一群體貧困生的比例也同步增長,而藝術類專業家庭經濟困難生所面臨的經濟困境、心理困境、發展困境更加突出和復雜。進一步完善現有的資助政策是保證藝術類專業家庭經濟困難生就學需求、發展需求的根本。
我國對高校經濟困難生資助的發展史較長,自1952年開始實行“免費高等教育加人民助學金”的資助模式發展至今,歷經幾十年的摸索研究,目前已經建立成為相對完善的困難資助體系。
2004年,中央頒發16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加強對經濟困難生的資助工作,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完善資助政策和措施,資助經濟困難生完成學業”。[3]
2007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確立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國家助學金、學費減免、國家勵志獎學金、校內專項助學金等多種形式的資助體系。在這一體系的基礎上,近幾年,國家又進一步加大了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的力度,資助體系已經發展成為了“獎、貸、勤、助、補、減、緩”,從政策上制度上進一步解決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受教育問題。
就讀藝術類專業的家庭經濟困難生,因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特殊性、生活環境的差異性,導致與其他專業家庭經濟困難生相比,面臨著更大的經濟困境、心理困境、發展困境。如何讓這部分學生順利成長成才,是我國高校資助工作中一項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
家庭經濟困難生在就讀藝術類專業期間的經濟困境主要由學習費用和生活費用造成,其中高昂的學習費用是造成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
全國大部分高校,就讀人文社科及理工專業的學生,學費標準約為每年5000元左右,而由于藝術人才培養的特殊模式及對教學、實踐資源有較高的需求,就讀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學費標準約為每年10000元甚至更高。
按照當前高校資助政策體系分析,對于申請了國家助學貸款的家庭經濟困難生來說,助學貸款的最高限額是每年8000元,還不足以解決該生全部的學費問題。而受限于各類原因,未能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家庭經濟困難生,人均3000元的國家助學金,遠不能解決高昂的學費問題,而國家勵志獎學金也只能解決少數品學兼優學生的學費問題。同時,因藝術類專業教學方式及實踐方式的特殊性,學生往往要配備與專業學習相關的配套設備,以學習影視專業的學生為例,需要購買用于視頻剪輯的高配電腦、攝影攝像相關器材,如單反相機、攝影機、不同型號的鏡頭及其他輔助設備等,而這類設備往往更新換代速度極快卻又價格不菲,進一步加重了家庭經濟困難生的經濟壓力。
藝術類專業院校,尤其是生源、師資、教學質量較好的藝術類院校相對集中在我國的一二線城市,消費水平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經濟困難生的生活成本。
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心理困境和經濟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部分是由學業困難引發,也有部分是由因生活環境引發的。
學業方面,前文已經提到藝術類專業學習成本偏高,對于勉強能夠支付學費而無力配備相關學習設備的學生來說,按時完成教學內容顯得力不從心,雖然大部分專業學院可以提供免費的設備供學生使用,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容易影響學習進度和學習成績,學習上的壓力慢慢地轉換成了心理壓力,造成了不盡人意的后果。
生活方面,就讀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往往比較優越,部分學生追求高品質高消費的生活,互相攀比、模仿的不良風氣較為嚴重。而家庭經濟困難生受經濟條件的限制,消費結構單一,消費能力有限,長期身處這樣的環境,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生來說容易帶來心理落差,導致學生自尊心受挫,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影響該生的學習成績和日常生活。
由經濟困境引發的心理困境,如果不加以調節和引導,往往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在不良的生活環境中,家庭經濟困難生感受到的心理壓力甚于經濟壓力,而且更加難以承受。由于同學之間的貧富差距較大,“貧困生”這個稱號帶給他們更多的是自尊心上的傷害,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往往表現出自卑、自閉、孤僻、憂郁、焦慮、敏感、嫉妒等不良心理,更有甚者容易引發心理問題。
家庭經濟困難生受經濟能力、家庭環境、成長氛圍、人際關系、社會資源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很多制約。
在大學四年中,藝術類專業會伴隨教學內容增加許多專業實踐活動,如美術專業的學生外出采風,音樂專業的學生觀看音樂會,影視專業的學生拍攝影視作品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與專業相關的對外交流項目,這些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但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生而言,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許多實踐活動也只能望而卻步。
有學者認為,中國人的人際關系是一種社會取向。學生的就業率、升學率、起始工資和家庭背景有著緊密的聯系。家庭所掌握的社會資源越豐富,社會地位越高,其子女在就業時能夠利用的資源就越豐富。因此,家庭經濟困難生面臨著比一般學生更大的就業壓力,存在著簽約率較低、簽約質量不高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往往還牽扯到學生的個人發展、家庭的和諧和社會的穩定。
就讀藝術類專業的家庭經濟困難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境,高校資助部門仍然遵循傳統的助學理念,不隨之調整這部分學生資助模式的話,高校的資助工作無法得到應有的發展,其它方面的工作也會受到影響。通過分析藝術類專業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以期不斷發展和完善高校資助工作。
做好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的資助工作,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的重要任務。政府作為資助工作中的主導部門,不僅是資助政策的制定者,而且是主要的資助經費投入者,因此不斷完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政府發揮著主導者的作用。[4]
雖然現階段我國高校發展出了“獎、貸、勤、助、補、減、緩”一套比較完善的資助政策體系,從政策上解決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受教育問題,但對于就讀藝術類專業的家庭經濟困難生的關注度還不夠高,未能充分意識到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及存在的具體困難。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不斷擴大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受助比例和范圍;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完善教育教學資源,使廣大青年學子充分享受各類教育資源,維護和促進教育的公平公正。同時要充分認識到就讀藝術類專業的家庭經濟困難生的現狀,為這一特殊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資助工作。如設立資助額度較高的藝術類專項獎學金、助學金;鼓勵家庭經濟困難生參加海外交流項目,設立海外交流獎學金、助學金;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針對藝術類學生適當增加國家助學貸款的申請額度等。
總之,政府要高度重視藝術類家庭經濟困難生的資助工作,意識到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在實際工作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不斷提高和完善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的資助政策,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全面的保障和支持。
經過多年的發展,對于絕大部分高校而言,家庭經濟困難生的資助工作基本惠及到了每位學生,但截止目前,還未能普及針對就讀藝術類專業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專項資助。前文提到,藝術類學生的學習成本遠高于非藝術類專業,如何緩解藝術類專業家庭經濟困難生就讀期間的經濟壓力,在不影響學習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學習成本,高校的資助工作在這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失。如學習設備方面,部分藝術類專業院校雖然配備了專業學習的設備供學生免費試用,但設備借用程序繁瑣,設備老化、損壞的情況較為嚴重,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高校作為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的直接執行者,一方面要有效落實國家的各項資助工作,同時還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及時發現家庭經濟困難生中的特殊群體,要加強與政府的聯動,加強與企業、社會團體、愛心人士、校友等社會各界的聯系,多方面的爭取社會捐助,設立專項獎學金、助學金,從而提升對家庭經濟困難生的資助力度,提高資助覆蓋面和個人受助比例。
藝術類專業因其教學方式的特殊性,常規的課堂學習往往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保障家庭經濟困難生安心學習,高校要充分認識到除學費以外的其他學習費用給就讀藝術類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帶來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高校資助部門要聯動專業學院切實改善這一問題,如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交流活動;專業學院要配備完善的學習設備供學生免費試用,精簡借用流程,保證設備定期的維修和更新。除此之外,提供與專業相關的勤工儉學機會,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還能賺取一定的生活費用,培養學生自主脫貧的意識。
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生,學校還要及時了解其思想動態,加強對他們的心理關注和幫扶,給予溝通疏導,加強心理健康指導。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引導全體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促進學生健康的成長和成才。
藝術類家庭經濟困難生是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中的容易忽視的特殊群體,如何切實改善這一群體在就讀期間存在的經濟困境、心理困境、發展困境,是不斷完善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體系的重要工作環節,也關乎社會公平、民生惠及等重大政策性問題。切實解決好這一問題,將會為我國人才培養、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