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文
(人民出版社,北京 100706)
2013年9、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期間,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至今已近5年。5年來,“一帶一路”由理念到行動,參加國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取得的成績令世界矚目。截至今年4月,中國已與8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涵蓋基礎設施、產能、投資、經貿、金融、科技、社會等合作領域;同4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態度積極;中國已和韓國、巴基斯坦、東盟、秘魯、智利等24個國家或地區簽署16個自由貿易協定。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報告字字鏗鏘有力,句句擲地有聲。同時,在此次大會上,“一帶一路”被寫入新修訂的黨章。可見,黨中央是將“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這彰顯了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擔當。
何為擔當?《現代漢語詞典》對擔當一詞的解釋是:“接受并負起責任。”①可見擔當與“責任”(responsibility)密切相關。在國際社會中,國際責任可以從法律、道德角度來理解,也看從權力政治角度來理解,即作為道德規范的國際責任和作為大國政治工具的國際責任②。本文主要從道德規范的角度來闡述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的責任問題。
中國作為世界上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人口總數占世界的近五分之一。中國本身發展好,就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更何況,當前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沒有“自掃門前雪”,而是愿意讓世界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分享中國發展的經驗,為世界發展提供更多的中國方案。各種原因,很簡單,就國際社會而言,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深入推進,國際社會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與共,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關起門來搞建設。就中國來說,來自閉關鎖國導致落后挨打的沉痛教訓,至今歷歷在目;而之前的改革開放的歷史實踐也充分地證明,開放能夠給國家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進步,而封閉只會給國家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抑制。將中國的發展置于世界經濟的互動之中,我們才取得了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偉大成就。這兩點,決定了中國必將繼續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在實現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引進,同時也要保證自身能夠走出去,實現“進”與“出”的共同協調發展。毫無疑問,“一帶一路”在推動中國繼續凱歌而行的同時,必將對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產生重大影響。
第一,從文明角度看,“一帶一路”是中華文明對國際社會的貢獻,是中國發展后文化層面的擔當。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倡議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必然形成文明間的互動,在構建世界秩序中體現出中國因素。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近40年以來,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后加上了“文化自信”,形成了四個自信,足見對文化的重視。而在我國逐漸發展的過程中,一帶一路也將成為我國的一個新的文化標志,通過設立開放性的發展目標,更加具備文化的包容性,我們能夠吸收來自于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文化的引進,同時再引進各國的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也會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進而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協調發展。當前,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歐亞大陸重新連接起來,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傳統文化也將影響世界。中國古代的“天下為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協和萬邦”“和而不同”等觀念和智慧,也就體現在中國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努力實現共商共建共享之中。
第二,從經濟角度看,“一帶一路”追求的是“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共同發展,是中國發展后經濟層面的擔當。如今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個國家都在尋找促進本國發展的方法和措施,而習主席所提出的“一帶一路”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一帶一路”的提出,打破了之前的貿易保護主義,強調的是。構建更加開放化、包容化以及共享化的全球經濟發展體系。③“一帶一路”立足于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的訴求與中國發展經驗的世界分享,在當前逆全球化在歐美盛行的情況下,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中國提出以發展為導向的全球化,受到發展中國家的歡迎,與西方以規則為導向的全球化形成了鮮明對比。“傳統全球化——關稅減讓,最多能推動世界經濟增長5%,而新型全球化——互聯互通,將推動世界經濟增長10%-15%。”④“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大多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需要中國的資金和技術,相反,中國國內強大的生產能力,在面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形勢下,需要他們的市場。中國西部地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是新時期的向西開放,這樣一來,不僅僅能夠促進我國的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提升,最重要的是,有利于縮小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中國以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為前提的發展方式,是中國依據自身國情摸索出來的有效經驗,同樣可以為面臨基礎設施薄弱困境的發展中國家和基礎設施老化的西方國家所采用。通過基礎設施的聯通,實現諸如哈薩克斯坦這樣的內陸國實現陸海聯通、消除沿海和內陸地區的發展水平上的差距。另外,積極推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策的對接、沿線國家之間政策的對接,鼓勵各自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在實現協調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實現資源共享和做到優勢互補,進而實現共同發展。
第三,從國家間政治關系角度看,“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中國全球治理方面的擔當。2017年10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十九大報告和新修訂的黨章,足見其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意志和決心。首先,“一帶一路”致力于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也就是說,對于中國的發展來說,我們不僅僅要促進本國的發展,更要促進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才是促進中國發展的根本和核心。周邊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本,發展繁榮之基,中國的周邊外交始終堅持“親、誠、惠、容”理念,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一帶一路”致力于打造的“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都處于中國周邊地區,其互聯互通、共同發展有利于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
其次,“一帶一路”致力于打造中國與世界的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其具體表現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當前,全球性挑戰增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力量上升,西方多個大國打出反全球化的底牌,不愿負責任地進行全球化治理,帶來全球治理領導權上的赤字。比如,美國在經濟民族主義的刺激下,堅持美國優先,要使美國再次偉大,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發動中美貿易戰;退出全球氣候治理的《巴黎協定》;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等。因此,加強全球的治理和發展是目前全球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目標和主要發展趨勢。而在這樣的一個發展背景下,“一帶一路”提出必定會促進我國的發展,同時也會促進與我國相屁民的各個國家的發展,必將有利于廣大發展中國家擴大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強調“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不僅僅能夠促進我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合作的往來,更重要的是能夠推動世界各個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發展,進而實現命運共同體。
最后,“一帶一路”的最終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2017年2月,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也通過了決議,呼吁國際社會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協助非洲經濟社會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西方強權政治、霸權主義等行徑有著明顯的區別,反映了世界發展的必然規律,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向國際社會貢獻的中國智慧,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增進不同文明的互學互鑒,推進了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最終從文明、經濟、政治三個角度,回答了“中國將給世界帶來什么?”的世界之問,書寫了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的大國擔當。
注 釋:
①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252.
②周方銀.中國的世界秩序理念與國際責任.國際經濟評論,2011(5).
③遲福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人民論壇,2017(14).
④王義桅.王義桅講“一帶一路”故事.人民出版社,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