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楊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句容 212400)
隨著《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和《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的頒布和實施,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在培養再次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思考。在“青馬工程”實施的十年來,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具有堅定理想和信念的后備力量。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發揮“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作用,避免出現形式化的訓練,出現本末倒置的問題,應當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高校應當不斷深化改革,培養更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青馬工程”的全程是“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其目標是培養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培養接班人。從“青馬工程”的實施到現在已經有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年里,各地的“青馬工程”不斷發展和完善,培養一批批有志愛國青年,堅信共產主義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隨著不斷的深入和發展,不同的高校其發展有著一定的差異。
目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現狀如下,高校能夠根據高校當地的教學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紅色資源以及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探索和創新,擴展教育方式渠道,實現學習型紅色社會的打造和利用,在“青馬工程”的發展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學員的選拔時,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多數高校采取推薦選拔制開展培訓,但是推進沒有具體的政策和機制,缺少完善的考核方案和流程。培訓的內容形式化,培訓的方式比較單一,采取內容講述的方式,對于學員的接受水平和學習效果缺少評估。在培訓的內容設計時,過于偏向實踐工作開展的方式和方法,缺少專業的理論指導,特別是政治理論的引導和深化。在理論和實踐關系的處理時,沒有做到相互兼顧,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等。在一些高校院系中,存在重實踐輕理想信念的思想。在國家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中,一些高校的青馬工程培訓成為科技創新培訓基地,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缺少載體,造成“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存在表面化問題,理想信念教育比較淺顯。在實際的培訓中,采取短期的集中化培訓,缺少長期的培訓機制,對于青年學生的成長缺少有效的反饋和監督,培訓班課程的結束,“青馬工程”的培養也就結束了。
大學是學生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高校大學生也是社會創新和改革的重要力量。這個時期的青年學生有著非常強的求知欲望,但是其世界觀和價值觀處于發展和完善階段,對于是非的界限比較模糊,缺少一定的判斷能力。在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情況調查中,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有將近五分之一的學生對于政治問題和社會現象的認知存在偏差,這一點可以說明學生的價值觀不夠成熟,部分學生存在著錯誤的認識。隨著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仍然有改進和完善的空間,需要深入的優化改革和創新。“青馬工程”是以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目的,培訓班是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產所,負責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使命,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宣傳,讓學生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隨著“青馬工程”十年來的開展,雖然取得一定的成就,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訓班的改革存在一定的困難。為了能夠有效降低培訓的難度,解決培訓的成本,不斷擴大學員的規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需要做好“青馬工程”的改革和創新。
現階段,高校的“青馬工程”中主要采取集中講課、講座以及討論會的方式,加強理論的宣傳和教育,大學生多數是被動的接受。科學理論和社會實踐是“青馬工程”的兩個重要培訓內容,高校在“青馬工程”培訓的過程中,理論培養比較多,但是沒有結合我國發展歷史和改革現狀,沒有從多個角度進行具體分析,開展課程設置和教育。單純地進行理論教育會降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學習的興趣,應當結合社會實踐讓青年學生切身體會和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高校在開展“青馬工程”的過程中,常常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作為基礎,深入、系統地分析理論,內容偏向于理論性,存在生搬硬套的問題,不利于培養的連續性,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在“青馬工程”的培訓課程中,其內容應當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結合黨和國家新的理論和思想,借助重要的時事加強學習和宣傳,保證青年學生能夠接受更為前沿的知識和思想。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和《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應當遵循青年學生的成長和思想規律,結合高校類型、學生階段以及精神需求的不同,構建相應的思想引領工作體系。在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中,應當做好相應的課程設計,不斷改進和完善青馬工程,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思想覺悟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加強日常性和常規性的政治素養培養。在常規性的教育中,需要加強政治素養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保證團員青年組織生活正常化,引領青年團員樹立堅定的信念,提出組織性和紀律性的要求,采取基層團組織推薦和團員青年自我推薦的方式,選擇“青馬工程”的培訓班學員,普遍開展理想和信念的就,進一步深化青年團員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認識。在培訓的過程中,應當遵循教育人員理論自信向學生理論自信轉化,進一步轉化為正確信仰的邏輯。在培訓活動的開展時,應當打造一支具有高政治素養、強業務能力,并且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培訓團隊,充分發揮青年團員的自主性,加強團員青年的政治思想培養,從馬克思主義的認知到認同最后轉化為信仰。
在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訓工程培訓班學員選拔時,應當采取分階段、分層次的方式,發現、培養和選撥優秀的團員青年,開展骨干精英的培訓。在分階段、分層次的培養中,不同的階段其培養內容應當具有不同的側重點,特定的群體需要采取針對性的培養措施。在骨干精英培訓班的培訓中,應當加強政治和信仰的培養。同時需要加強學生骨干的考核制度、培養機制和退出機制的建設,采取層層選拔和分類指導的方式,從泛化式教育逐漸轉變成精英化重點培養。同時,做好跟蹤培養措施,加強青年大學生骨干的培養。在高校“青馬工程”學員的培訓中,需要加強優秀骨干的培養,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自我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力量。加強青年骨干隊伍的培養和利用,能夠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穩定開展。“青馬工程”在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應當以育人作為核心目標,結合高校的中心工作,發揮其在集中學習時的榜樣作用,同時做好進一步的跟蹤和培養,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加強學生多方面的鍛煉,通過班級團支部的工作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通過這樣的方式,加強普通團員青年的教育,實現優秀青年骨干的建設,實現“青馬工程”的深化改革。
高校各個部門之間應當加強溝通和聯系,樹立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思想。加強政治性的引導,管理部門應當統一培養的標準,每個培養環節都應當是“大思政”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在黨員組織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的工作情況,采取精細化措施,發揮基層團委和團組織的功能,為“青馬工程”培訓班的考核提供重要參考。發揮思想理論課程的陣地作用,正確的處理思想政治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的關系,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重復性的講解,進行空洞性理論的宣傳。在培訓體系豐富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第二課程資源的整合,加強高校第二課堂的建設,能夠取得更好的成果,第二課堂的建設應當結合專業特色。針對共青團的系統來說,可以開展青春杯等比賽,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假期實踐、課外拓展訓練等具有特色的項目。高校“青馬工程”的改革中,應當充分利用和整合相關的教育資源,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借助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了解培訓班學員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中,可以深入觀察和了解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團隊意識;通過課外擴展活動,可以加強學員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打造具有學習性質的青年團隊;通過相關比賽活動強化學員的培訓成果。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應當注重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實現培訓模式的深化改革和創新,實現“青馬工程”改革的目的,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高校“青馬工程”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將思想引領和專業技能有效的融合。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為培訓的開展奠定基礎,在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根據不同專業和院系的特點,有針對性的調整培養方式。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應當在原有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增加相應的選修課程,設置具有特設的課程,結合學科特點設置,實現“青馬工程”的特色化發展。同時鼓勵青年教師以學生朋友的身份參與培訓,有效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加強教師的回歸教育,對青年教師進行思想的引導教育。另外,發揮黨建工作的帶動作用。在高校“青馬工程”改革的過程中,應當發揮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優勢,以黨建帶動團建,開創“青馬工程”培訓的新局面。學院黨委應當根據學院的不同情況,設置不同的工作項目,開展具體的實施措施,從整體方向、課程設置以及經費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打造具有院系特色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訓班,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滲透,為“青馬工程”的深化改革和創新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總之,青年大學生群體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建設的后備力量,應當重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馬工程”實施的十年時間里,取得比較高的效果和成就,“青馬工程”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需要不斷的探索、改革和創新。在“大思政”的邏輯下,青年有了新的使命和責任,對于未來有了新的發展目標,因此,“青馬工程”也有了新的要求。為了能夠使得“青馬工程”發揮其價值和作用,高校應當認識“青馬工程”的重要性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加強學員的政治素養培養,優化選擇選拔制度,完善學員培訓體系,結合專業特點,有效融合思想引領和專業技能,實現“青馬工程”的深化改革,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發展培養更多有理想、有信仰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