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洋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遼寧 沈陽 110000)
反思作為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在我們的思考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它是表示思考過去的事情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黑格爾也曾經表達過:哲學可以定義為對于事物的思維考察,人之所以異于禽獸也在于他能夠思維。則人之所以成為人,其實全部在于他的思維起著作用[1]。因為人有思維可以反思,所以我們才能凌駕于所有的生物之上。而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生態壞境卻日益嚴峻的今天。人是否可以對此進行關注并且深刻反思呢。
例如最近全球多處地區的持續高溫,連瑞典北部北極圈內的溫度一度達到30℃,西伯利亞北部的地區也一度達到32℃。要知道往年這些地區的平均溫度只有10℃,這樣的狀況又一次將全球生態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根據相關的數據表示:異于平常的高溫狀況已經進一步加劇了北極圈海冰的融化現象,現在的海冰已經呈現出來異常偏少的趨勢,而海冰的減少不僅對生存在北極圈的動物造成危害生命的威脅,并且還可能進一步加劇北半球的異常天氣情況。
全球變暖其實并不陌生,早在1981-1990年全球的平均氣溫就比100年前上升了0.48℃。這樣的數據不得不讓人反思,全球氣候變暖也與自然是分不開的,因為溫室效應的不斷積累,導致了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能量的不匹配,從而發展到溫度上升最后變為全球氣候變暖。科學技術在其中也起著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人類焚燒化石燃料發展工業,砍伐樹木讓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升高,因科學技術的發達和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對于空調與汽車的使用率也有大幅度的增高。例如汽車尾氣的排出在北京也已經出臺了汽車限行的政策,不僅是因為堵車的現象,對于環境污染也是有一定影響的,可見國家也在控制。
以上這些溫室氣體的排出對于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非常高的穿透性,并且對于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也有著很高的吸收性。因此吸收地面的紅外線導致地球升溫,這就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不僅會讓海平面上升,危害自然的生態系統平衡,還會威脅人類的生存。還有一個方面,霧霾的產生也是因為全球變暖造成了霧霾不能夠被短時間吹散,現在很多城市也在遭受霧霾的困擾,就算汽車限行,暫停生產等方式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氣候變暖和霧霾污染。能夠從根本上做出改變的是人類,但是人類與自然生態。
人并不是一開始便是“主體”,人類在原始社會中也看到過自己的能力,但往往會將其視為神賜予的力量,此時人類對自然充滿著敬畏,并不是“主體”。海德格爾曾表達過:對于希臘人來說,人從來就不是主體[2]。那么人類又是怎樣慢慢掌控自然,并且對自然與生態造成現在的傷害呢。
在歷史的進程中人類漸漸認識到自己是主體,并分出與之所對應的客體便是世界。人出現了認識、征服、占有的意識,最后出現了人類中心主義。人類的中心主義對自然開始了無盡的掠奪、破壞和征服,人類對自然的為所欲為,最后讓資源匱乏、能源缺乏、壞境惡化等一系類的生態危機[3]。而科學技術便成為了人類征服世界的一種手段,但是科學技術的存在就是為了征服世界破壞生態壞境的么,當然不是。
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的第一生產力,它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最主要力量。在過去馬克思、恩格斯對科學技術都有著較高的評價。現在看來科學技術真的改變著人類的命運,它讓很多事情都從不可能變為可能。21世紀科學技術已經融入到人類的日常生活中,讓人類很多方面都有了提高與突破。但也有人形容科學技術如同潘多拉打開了罪惡之盒,科學技術本是應該改變人類生活創造美好環境的,但很多人因為利益的驅使讓科學技術帶來了很嚴重的環境問題。在最近的這300年來,人類認為擁有科學技術的力量與無上的智能,可以在自然界中充當著統治者,沒有節制的掠奪和摧殘自然界的狀況愈演愈烈,破壞了生態的平衡規律,非常嚴重的損害了大自然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4]。人口壓力、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和短缺、土壤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森林面積急劇減少等這些都是傳統發展觀的認識誤區所引發的危機。
而在傳統發展中,科學技術無疑加快了各方面生態問題蔓延的速度。生態問題其實用人體自身的感官就可以感受到,就像全球變暖不僅僅是攝氏度的數據。像在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相信每個人都有所感受,2018年夏季的日本持續暴雨,在暴雨過后又迎來熱浪的考驗并且高溫致死的案例也在頻頻發生。丹麥西蘭島的一處農田在去年7月時還是呈現遍地綠色,如今也變成“烤焦”的黃棕色。中國遼寧地區的沈陽也迎來了66年以來最高氣溫的時刻,讓習慣夏季涼爽氣溫的遼寧人紛紛表示仿佛生活在了“蒸籠”之中。造成全球變暖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排放二氧化碳,人類對于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燃料的利用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石油、煤炭、天然氣的使用在工業發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的石油就可以煉制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等,這些都是用于汽車、飛機這樣的科技產品。汽車的尾氣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汽車的尾氣不僅會直接危害到人體健康還會對人類生活的環境造成很大的傷害。
不過因為科技的發展,正是生產出了汽車等這樣的產品才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很大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汽車方便了人類的出行節省了交通運輸時間,但汽車大量的生產也確實會影響到生態環境。
目前來看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影響著生態壞境,現在的生態已經遭到人類破壞,今年夏季全球各地出現的極端天氣,全球變暖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但是科學技術并不是破壞生態的手段,它也可以變為保護生態的壞境的手段。
科學是對自然的認識,它以自然觀作為前提。可以說有怎樣的自然觀就有怎樣對自然認識的方法,有怎樣的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作用方式,也就會獲得怎樣的自然認識,利用這樣的認識應用到改造自然,這樣就會產生怎樣的環境保護作用[5]。在人類享受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生活條件的時候,人類也應該反思,是不是應該保護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壞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協調發展才是人類應該做的事情。只有反思,人類才能把握世界的各種基本方式,通過把握世界各種基本方式的反思,人類才能在很多層面上不斷地更新自己的世界圖景,并從變革自己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意識,實現人類自身的發展[6]。所以只有反思,人類才能真正認識如何協調生態壞境與科學技術。
例如既然汽車的大量生產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那么人類可不可以在必要的時候選擇使用,推行共享單車的使用,使用的同時也可以鍛煉身體,夏季空調的溫度調至26度便可以節省一定的能量。人們應該認識到環境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當中產生,也應該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解決。不僅個人、工廠、企業、城市、國家都應當認識到這點,只有如此才能實現我們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
人類的過去對自然一無所知只能聽從自然所給予的安排,現在的人類能夠發現認識掌握自然規律,運用科技改造并改變自然環境。但人類應當永遠記住的是人與自然是一體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就要求人類從實踐的角度弄明白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是自然當中的一部分,一定要從人的思想上來加強人類保護生態的意識。只有人真正意識到并不是科學技術破壞著生態壞境,而是人。人類對生態的反思才會起到真正的作用。人類如何對待自然生態,自然生態便會如何來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