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婷婷 何忠霞
(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0)
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是綜合性心理教育課程,課程對象是大學生群體,通過課程提升大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素質,具有應用性、實用性較強的特點[1]。隨著團體輔導的逐漸開展,對培養大學生優秀的心理素質、提高環境適應性、調節學習狀態及預防并治療大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都具有良好的作用[1]。
目前學術界對團體的定義較多,這里引E·W·伯吉斯的團體定義:多個互動的具有固定人格的個人合集,又叫做團體咨詢。團體輔導主要是以小組輔導為中心,以具體的社會活動為載體,通過體驗方式達到治療團體成員的目的。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多以團體心理活動為主,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活動過程中進行的一種特殊心理輔導方式,主要通過團員之間的交流,使個人在活動中學習、觀察、體驗,認識自我,并提高團體生活習慣。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以促進良好的心理與發展的過程,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從而達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作用[2]。
團體輔導按團隊人數可分為大團體和小團體兩種方式(大團體大于20人,小于20人為小團體),團隊指導員會依據各自隊員的問題設計團體輔導方式,并實施。其中大學階段的心理健康課程基本是采用大團體的方式進行,老師為團體指導員,所有學生為團體輔導成員。
大學生團體輔導的主要課程除了個人認知、自我情緒管理、戀愛心理學、人際交往能力、壓力管理能力和挫折應對等必修課程之外,授課指導老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現實需求開展心理輔導,排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建設學生的良好心理成長過程。
大學這個階段,處于學生身份的轉化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個性特征較強,負性情緒和心理問題較突出[3];自我意識地發展和不斷成熟,他們不容易接受他人與“自我”有差異的想法和行為,容易憤怒和煩躁、引起與他人的矛盾、容易產生攀比、懷疑等心理。此外他們的主要人際交往對象為宿舍成員,他們會因為地域、性格、生活習慣的差異,導致矛盾的產生;他們之間個性差異較明顯,但人際交往的能力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升,這些都容易與他人產生矛盾和爭執[4]。此外大學生還有強烈的心理需求,他們期望得到肯定與贊揚,想要被別人接受,如果這些心理期待無法實現,就會產生失落、自卑、沮喪等一些的消極的情緒。因此為了大學生可以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減少和消除心理矛盾、構建健康的心理等,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團體輔導與單獨輔導相比,團體輔導是通過團隊的方式進行心理輔導和教育,在團隊互相學習,合作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比較獨特治療因素,產生積極的輔導效果[5]。
團體輔導不僅僅作為一種心理輔導方法,它也同樣適用于心理課程教育。把團體輔導和心理課程教育相結合,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最佳途徑。
團體輔導可以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落后的補充,它使教學方法單一的缺陷也得到了有效彌補。團體輔導中有很多技術手段和方法,如心理投射測驗、游戲教學、音樂質量、行為訓練、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心理干涉等等,具有豐富性、活動性和體驗性強的多種特點。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信息的發展,大學生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如社會適應、人際交往、情感體驗、就業創業等多個方面[5],面臨如此大的社會壓力,必須要提高自己的抗壓能力,理性的認識壓力和對待壓力,比如:面臨壓力時,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旅游、去做另外一件事等,總之要把壓力合理的轉化;或者可以通過提升自己的能力,當一個人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困難,自身面臨的壓力就會小很多,甚至消失。自身心理適應較差的人,他們一般只能看到事情悲觀失望的一方面,而看不到另外一方面,可以選擇和同齡的人一起溝通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發現,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自身的感受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團體輔導最重要的就是教師,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團體輔導,作為團體的指導者,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讓學生在團體中找到自身問題、探索自我,最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大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