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霞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2)
據2018年6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可以顯而易見地知道:截止到報告發布的時間,中國網民數已達到8.02億,其中青少年占42.9%。凡事皆有兩面性,青少年通過網絡提高了學習、生活能力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它的負面效應:例如人際交往、道德品質等諸多消極的影響。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探討青少年網癮的成因及對策就迫在眉睫。
根據2018版《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網絡成癮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互聯網使用沖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后導致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本文通過對社區的青少年進行開放性訪談,總結網癮的成因有以下幾點:
網絡形成伊始就是在虛擬的空間里最大化的資源共享。匿名和寬容的環境使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的個人偏好和個性得以發展。在網絡技術的幫助下,大家都是隱形人,其年齡、身份和行為方式和目標等都是匿名的。在這層袈裟的保護下,網民可以高談闊論,不用擔心受到什么審查,帶來什么懲罰。
千禧之年出生的一代,伴隨著互聯網的出生長大,網絡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社會實踐告訴我們對于自制力相對較差的青少年,網吧對于他們而言是沉溺網絡的主要場所。在網吧里,學生不僅可以上網,還可以得到“吃住玩”一條龍的優惠服務。二是新聞媒體的不正確宣傳。與傳統社會相較,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主要依靠家庭、學校完成的,現代社會新聞媒體在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大肆渲染各種網絡傳奇、網絡神話和網絡精英,對青少年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據相關心理學家調研發現孩子的第一撫育人不恰當的方式是造成孩子早期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比如:與孩子關系淡漠,不舍得花時間陪伴孩子,用物質補償滿足孩子;對于青少年一味地只關注學習成績,管教孩子過于嚴厲,都會導致青少年害怕和他人交往。人成長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自我認知與體驗,另外一個就是自我的社會化過程,當孩子的個體社會化過程渠道受阻,他們就會尋求其他方式來代替和彌補,所以網絡虛擬交往應運而生;
首先,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各種新鮮事物此起彼伏的環繞著他們,使得極具吸引力的互聯網如磐石一樣對于他們的影響堅不可摧。其次,處在轉型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與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其缺乏自律和自治,因此不健康的網站和游戲深深的吸引著他們,結果沉溺于其中難以自拔,最終以身試法。最后,物質發達的現在社會,來自家長,老師等方面的各種壓力,他們長期處于緊張精神狀態,人際交往遇到的瓶頸,于是上網聊天、交友、網戀成為他們宣泄、釋放壓力的最好方式。
積極心理學主張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為出發點,提倡用積極的心態來解讀人的心理現象。
積極心理學對“網癮學生”健康人格養成的啟示:人格是由人的內部生理機制、人的外部行為和社會環境之間交互作用形成的。主動的個人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促進人格的形成,在此觀點之上,我們可從以下促進“網癮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
(一)個體層面:個人的自我管理是人的心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他既有自我矛盾的方面,也有自我修復的內在動力,每個生命個體在矛盾與修復中不斷進步而達到最終發展狀態。自我管理是青少年內化的過程,也是他們進行內歸因的過程。運用積極心理學知識可以使他們時刻擁有積極的的心境,自覺的控制情緒和行為,培養健全的性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其次,要學會悅納自我,不斷完善自我,讓自我不斷成長。第三,要科學合理地制訂自身發展規劃。合理制定目標,努力自我實現。
(二)組織層面:作為學校應該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學生的心理問題作出新的解讀,改變學生原有的認知,及時干預。第一要對于學生的學習要進行個性化輔導。第二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學生更多的參與助人的過程中,使自己常常沉浸在積極情緒中。第三要根據“網癮學生”熱衷于網絡的特點,開發網絡學習資源,正確引導學生使用網絡。
(三)社會層面:積極的班級氛圍、寢室環境、健康的家庭親子關系,都能促進個網癮學生的健康成長。
總之,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努力做好上網青少年的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同時運用立法手段保證網絡的安全運行和使用,盡可能減少網絡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是我們永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