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琳
(吉林外國語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大學的外語教育實際上是對“個人”的教育,這包括了人的發展和成長,而這些也一直是大學外語教育的目的。大學外語教育的本質,其實是通過教育來促進的人的身心素質的發展和自身價值的提高,這就是大學外語教育的真正價值之所在;大學外語教育應當“以人為本”,就是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作為大學外語教育的價值原則。因此,基于這種教育目的,傳統大學外語教育的教學方法是以教授學生學習語言,從音、字、詞、句、段的方面逐步加深對語言的掌握能力,在三年級之后開始加入口筆譯,報刊閱讀,視聽說等應用型的課程。
但是,大學外語教育并不是一種簡單以教授語言作為“工具”的教育,不是只為了培養只會做翻譯的“人型翻譯”,而是要培養懂專業,外語能力強并且在社會、歷史、國情都有所了解,以及自身能力素質高、性情高尚的人,而這種人才的培養則需要不斷地進行文化的積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以及用人單位對于外語人才的需求,各高校也逐步意識到為了培養這樣具有高應用、高實踐能力的外語人才,教學方法上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不應再以單純的語言教學為目的,而是要從語言、歷史、文化和綜合運用能力等各方面進行教學培養。那么,教學方式的選擇就格外重要。
情境式教學法則是近年來高校實踐的一種教學方式。
所謂情境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發學生的熱情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材料,并很好地發展學生的心理機能。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情境教學,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后才影響于學生的。諸如榜樣的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游戲、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繪畫、體操、音樂欣賞、旅游觀光等等,都是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和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較,情境式教學能夠增加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身臨其中,從而更好地理解、體會教學內容,從另一方面來講,學生也可以在教學情境中體會到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這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乃至就業之后都有很大幫助。因此,很多高校都采取了情境式教學作為外語教學的方法之一,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根據知網上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開始,與情境式教學法相關的論文數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增幅較大。因此可以看出,國內有關情境式教學法的研究目前以十分迅速的勢頭在不斷上升,這說明國內關于情境教學的關注度和研究到了比較高的程度。而且雖然情境教學法在高校的外語教學中還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主要的實施方式方面,有以下幾種:
1.以生活展現情境
將具有實踐功能的學習主題設計成相應的生活場景,再現使用該語法、句法等知識點的場景,使學生可以在相對真實的,有語言氛圍和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學習。
2.以表演體會情境
學生在初步掌握所學知識點之后,通過舞臺劇、對話、歌曲、演講、辯論等形式進行實踐應用和鞏固練習,不斷地再現并體會所學知識在實際場景中如何應用。
3.以語言描繪情境
學生在課前準備相關的詞匯和介紹,并通過投影等形式在課堂上給其他同學做講解。這樣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其中出現的難點和疑點,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他們在之后老師的講解過程中就會更加主動并且有目的性,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4.以電教設備創設情境
隨著電子產品的發展,通過AR、VR等技術可以更好地再現語言場景,學生更有身歷其境之感,參與感更強烈,也彌補了在國內學習語言,沒有語言環境的不足;此外,還可以跟國外的合作院校進行視頻聯絡,給學生提供更好的練習語言的機會。
而在實施情境式教學的過程中,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首先是題材的選擇,應當選擇貼近學生生活或者易實踐的題材,要注意真實性和實用性,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語言水平,在保證學生能夠接受的同時也有所啟發和提高;其次實踐情境式教學的人數的控制,現在的高校外語教學基本采取小班制,30人左右,這樣的人數方便開展大部分的情境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其中,與主題有所互動,如果需要進行辯論、演講等活動,那么人數可以適當增加,總之要以學生的參與度為主,保證教學質量;另外教師需要轉變在教學過程中的身份,從課堂的主導變為學生的引導者,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調動學生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整體上把控學生學習的主題、進程等方面。
通過以上的歸納和分析可以發現,在外語教學中運用情境式教學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老師在課堂的作用則是維持課堂的秩序和學習主要方向,從而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并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發展學生對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情境式教學在課堂上的使用能強化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交際溝通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及合作參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