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潔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公共危機事件的發生,需要以政府為主體的公共部門積極的予以應對,在此過程中公共部門所做的決策、行動等都會影響危機解決的效果。在此過程中,如果政府能夠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通過各種行動方案來切實的解決危機,將社會和公民的損失降到最低,處理好善后和重建工作,安撫受災群眾的心理,滿足了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就會形成良好的政府形象。反之,如果在危機發生后,政府未能及時采取行動或者決策的失誤而導致危機的進一步惡化,就會造成公眾嚴重的不滿情緒,表現在政治上就是政府形象的受損。
在公共危機爆發的情況下,這種在常態下樹立起來的威信就能使公眾產生對政府發布的政策的認同進而配合政府的相關行動。若是政府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解決危機,就會在民眾中樹立起一定的威信,有利于政策推進從而穩定混亂的社會秩序和安撫受災人們的恐慌心理,從而營造出一個團結一心、共同克服危難的和諧的社會氛圍。
在危機的解決過程中,相關部門積極的應對危機時得到了民眾的一致認可,但我國處于社會轉型的時期,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都在不斷地調整、完善的過程中,社會環境中的確定性因素和不確定性因素使得危機頻發。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該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來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內容如下:
我國政府的管理模式是層級管理的執行方式,各層級數量較多,政府上下級之間的政策和信息的傳遞需要逐漸傳遞,這就會導致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準確性降低,面對一些突發性的公共危機上級政府不能及時準確地做出指示。此外,各級政府中部門林立,職責不清,就會發生推諉扯皮事件,互相推脫責任。
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信息溝通和共享系統,各部門負責自己相關部門的職責,各自為陣,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信息交流系統。公共危機發生,各部門互相推卸責任,推諉扯皮的現象不斷發生,從而造成了信息資源不能共享,不利于危機解決,同時也有損于政府形象的塑造。
各級政府的綜合協調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改進,目前我國公共危機管理體制中的各級政府應急組織在法律規定上具有資料匯總、整體協議的基本職能,應在現實工作中增強其職能,把危機處理過程中的調和工作做好。在各項工作中明確各自的職能,完善問責制度,使工作具體落實到每一個部門。我國應完善參與機制,使社會中各類團體和公眾都踴躍的加入到各項危機解決的活動中。
在西方國家,當局把媒體看作是增強與民眾交流和提高其形象的有用的路徑。而在危機的解決時,媒體在當局和民眾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中起到了重要角色,政府必須要切實發揮起媒體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加強對新聞媒體的管理和指導。通過一定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媒體的行為,避免其因為一定的利益而夸大了事實的真相從而在社會中造成不好的影響。
我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參與者,尤其是在危機發生后的恢復重建工作上,應該積極的踐行自己的責任。政府有關部門向公眾宣傳危機的預防、災后的應急事項,公眾應積極配合,防止危機的發生并將危機的破壞降到最低。為此政府要積極地開展相關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完善公民的參與機制,為公民參與危機管理提供一個廣泛的平臺,使公眾充分發揮在危機中主人翁的作用。
在危機發生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問題,政府只有解決這些問題后,才能發現不足之處并總結經驗來改進不足之處。政府形象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公眾對政府在危機管理過程中的表現所做出的評價,它由政府工作的實際情況的好壞所決定。危機的發生加深了公眾對政府的依賴程度,政府采取何種方式來處理危機將受到公眾的密切關注。危機的處理是政府形象發生變化的轉折點,如果政府能夠采取恰當的方式來處理危機,滿足公眾的切身利益,這將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在總結經驗和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上,我國政府不斷完善我國的危機管理體制,建立起專業化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