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燕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環境犯罪又分為破環型環境犯罪和污染型環境犯罪兩種類型。在因果關系的認定上,前者一般較為明了,后者由于危害結果發生的機理較為復雜,因果關系的證明相對困難。
傳統刑法因果關系理論的眾多學說中,居于主導地位有“條件說”和“相當因果關系說”。而如今,在環境公害領域,傳統的刑法因果關系理論已經不能滿足其現實需要,在認定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的發生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時陷入了無法認定的困境。因此,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公害犯罪案件,如果僅僅適用傳統刑法因果關系理論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我們對國外新發展的理論做進一步探索。
當前,國外新發展的環境犯罪因果關系理論中,較為典型的有以下三種:疫學因果關系理論、間接反證理論和因果關系推定理論。
疫學因果關系理論是指,基于大量的統計數據,利用公共衛生以及科學的統計的方法,對某一區域內的群體疾病進行疫學分析。如果某因素可以被認定為與疾病之間有較高的關聯性,那么即使不能從醫學和藥理學中尋找證據,也可以根據高度蓋然性原理認定它們之間存在因果關系。[1]疫學因果關系理論根據科學的統計學的規律,運用高度蓋然性原理,只要證明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較大的關聯性,即可以認定其存在因果關系。但是,由于證明方法上的狹隘性,其適用僅限于群體患病的情況,而不能對其他公害犯罪案件的因果關系進行推導。
間接反證理論是指,對案件的主要事實是否存在模糊不清難以確定的情形下,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本不負舉證責任的當事人(被告)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該主要事實不存在。間接反證理論大大減輕了原告的證明責任,原告只要能夠對整個因果關系鏈中的部分事實進行證明,其余事實的存在即可推定成立。此時,證明責任倒置給被告方,由其證明事實不存在。如果被告方能夠拿出足夠的證據推翻這種間接的證明,反證成功就能免責,如果反證不能,就要承擔刑事責任??梢?,間接反證理論有利于原告方的權利救濟,減輕了原告方的舉證責任。
因果關系推定理論是指,在判斷某一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時,不需要按照傳統刑法因果關系理論直接證明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著必然的聯系,而應以行為與危害結果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該行為導致該后果的可能性等因素作為參考依據,以此來認定其存在因果關系。如果基于對事實的查明,以及根據經驗法則能夠證明在多數情況下,該主體行為的實施會造成該危害結果,此時,如果被告不能援引反證推翻來證明這個結論,那么即可推定因果關系成立。
可見,果關系推定理論的適用較為全面,能夠有效地彌補適用疫學因果關系理論或者間接反證理論難以適應復雜因果關系判斷的不足。其實疫學因果關系理論和間接反證理論的論證“手段”相似,二者都采用了推定思維,其差別僅在于推定方式和方法不同而已。[2]但實踐表明,單一使用疫學因果關系推定方法或者是間接反證法來推定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更為有效和全面的認定環境公害犯罪行為與結果間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推定理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鑒于傳統刑法因果關系理論面臨適用上的困境,本文試圖將具有借鑒意義的因果關系推定理論應用到我國的環境犯罪中。其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為了更好地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權,因果關系推定理論應逐漸應用于環境公害領域。在環境公害領域,受害者常常會因為舉證責任困難而喪失救濟權利,其合法權益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護,因此,我們應當合理借鑒域外新興的環境犯罪因果關系理論來加強對污染型環境犯罪的懲處。(2)因果關系推定理論綜合運用了間接反證理論和疫學因果關系理論的推定思維,其有疫學統計理論的科學證明作為保障,而不是毫無根據冒然推定因果關系的成立。盡管當下我國法律中并沒有明確規定因果關系推定理論的適用,但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其實早有跡象,例如1980年青島市“王娟訴青島化工廠氯氣污染案”中就體現了因果關系推定理論的運用。
盡管因果關系有其適用的必要性,但因果關系推定理論運用了推定思維,在某種程度上與刑事訴訟法中的“無罪推定原則”相悖。因此,不是所有的公害案件都可適用,其適用對象僅限于污染型環境犯罪,如果運用傳統刑法因果關系理論即可認定,便無需運用此理論,其不包括對破壞自然資源環境犯罪因果關系的認定。其次,因果關系推定理論的適用必須是基于客觀上無法獲得直接證據,只有當無法查實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時方可適用。同時,在適用因果關系推定理論時也不能免除起訴方的舉證責任;再次,其結論應該符合必然性和蓋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