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娟
(中共揚州市委黨校,江蘇 揚州 225009)
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與工作方法深入地研究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方式,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兩個維度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論述了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問題。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視野,進一步深層次地分析并探討黨中央和政府提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國內背景,并提出其推進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物質產品供給結構失衡: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在政治經濟學中,與總供給和總需求相對應的范疇分別是生產和消費。因此,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政治經濟學討論的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關系。新常態下,我國物質產品供給結構的失衡問題日益暴露。一方面,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差,發展理念模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端物質產品供給過剩,給全社會帶來日益嚴重的影響;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升級缺乏動力,組織結構不合理,那些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科學技術含量較高、能夠滿足高端生產生活需要的物質產品呈現出供給不足的劣勢。
二是制度供給結構失衡: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當下我們國家生產關系方面的制度供給結構性失衡的問題異常明顯。首先,低效制度供給、無效制度供給存在著過剩的狀況。中國經濟的粗放式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另一方面,優質和高端的制度供給不足。例如,政府治理“越位”與“缺位”并存的矛盾。新常態下,我們國家制度供給結構不平衡的表現為:國內生產力水平的高速發展要求當今社會應該提供合理的制度供給,但是,當前的制度供給仍舊無法滿足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需要。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點明了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物質生產是起決定的基礎性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二者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而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又位于其基礎性地位。物質產品供給結構改革是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核心的部分,最重要的就是要著手推動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一是推動科技教育的快速發展,不斷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首先,我們要通過完善多層次的教育體系,積極促進勞動者整體素質、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快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人的要素的全方面發展。其次,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促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二是化解過剩產能,推進產業和產品升級。要及時化解過剩產能,整頓及規范那些對環境破環嚴重,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的企業,加大對優質和高端的物質產品及創新產品的政策與資金支持力度。針對淘汰落后產能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工作人員的失業問題和轉崗問題,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上,更要創造條件,改善就業環境,推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全民創業提供更高層次的平臺和完善的機制。
三是要積極推動綠色發展,不斷促進可持續發展。在物質產品供給結構改革過程中,國家環保部門應該合理運用行政手段,加強對企業排污的監督與管理,將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淘汰出局。不斷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加速環保清潔新能源的開發和投用,把資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傾向于投入到堅持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的各類企業中去。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一方面,馬克思著重強調了生產力對生產關系具有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同時也指出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生產關系能否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從根本上取決于生產關系是否能夠與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相適應。因此,我們在保障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要積極推動生產關系的調整。
一是要始終強調堅持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性質。“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整個生產關系體系形成的基礎”,而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就是生產資料的公有性,我們的國家性質要求我們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候,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進行。
二是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妥善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是推動制度供給結構改革的核心內容。首先,各級政府必須要努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市場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大有效的制度供給。其次,各級政府必須要加大對市場的監督和管理,促進各項管理機制的形成,積極倡導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同時還須在預防金融風險與危機方面保持前瞻性。
總而言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方面是生產力維度的物質產品供給結構改革,生產關系維度的制度供給結構改革同時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補充。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把這兩方面的內容合理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勢必要通過調整國內經濟結構來達到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必須要根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及時合理地改善生產關系。要從根本上避免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的生產相對過剩與需求不足的有效方法就是讓中國最廣大人民能夠共享到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成果,在經濟改革實踐中推動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