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平
(大連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舊中國經歷了帝國主義侵略,新中國從戰火中誕生,曾經的中國千瘡百孔,百年的歷史警醒了中國人民,唯有和平才能治愈“傷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機遇和挑戰并存。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西方各國也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歷史上,許多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也因國際力量的對比產生變化,進而致使國際權力的更替而發生沖突戰爭,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國與德國之間是如此,今天的美國和中國也是如此。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國威脅論”就開始出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外交場合回應“中國威脅論”,他指出,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中國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進一步強調了世界各國平等交流、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國內社會的發展開始了攻堅期的艱難跋涉,急需一個更加和平穩定的環境,與此同時國際政治風云變幻,地區沖突此起彼伏。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出發,中國都一直堅持和平發展,致力于成為和平崛起的典范,并且從警醒自身開始衍生出大國關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表明了中國的外交態度,沿襲了中國一貫的外交風格。毛澤東同志在他的古詩作品《念奴嬌·昆侖》中吟道:“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這句詩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以及和平將惠及全世界的思想。新中國成立后,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構建“和諧世界”的提出,都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和平發展道路上的不懈追求。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在提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方向時著重強調了世界各國要轉變交流思維和交流模式,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
在世界史上,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會產生分歧和爭端,而解決分歧和爭端的方式則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外交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和構建就內蘊著要求各國積極運用平等協商的方式解決爭端與沖突的深刻理念。習近平同志多次在外交場合提到各國要相互尊重獨立、主權、領土完整,要相互尊重各自國家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的發展道路,照顧其他國家的重大關切和舒適度。如果不尊重其他國家的重大關切,就會走入干涉別國內政的重大誤區,造成很大程度的不穩定,破壞和平的環境。國與國的交往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無論國家大小強弱,都應該把別國的利益關切放到協商決策的考慮范疇之中。中國堅持,無論國家大小強弱,都一律平等對話平等協商的原則。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文萊蘇丹哈桑納爾舉行會談。雙方同意將中文關系提升為戰略合作關系,將有力促進兩國友好合作,并在本地區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中國的對外交流方式,一直秉持著“和”的理念。這種平等對話的交流方式,保證了各國在外交活動中的話語權,最大限度的實現了雙方的共贏。人類命運共同體引導著世界各國以更加友好、更加文明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
習近平同志具有深厚的國學積淀,在出席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時,習近平指出,要用“和”文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人類,這一概念超越了國家的狹隘,著眼于全球,著眼于整體,著眼于每個個體的利益,不是“獨善其身”的個體思維,而是“兼濟天下”的人類擔當。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是化解利益沖突。它著眼于和平、發展、合作,著眼于追求本國利益同時要兼顧他國利益關切,要共贏而不是沖突。它的內在期盼是希望各國學會合作共贏,糾纏于沖突最終會兩敗俱傷,即使一方得利也難以獲得永久穩定的和平環境,用長遠的眼光來看,或許得不償失。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是化解全球化爭執,過去的全球化,是西方大國操縱的全球化,如今,人類命運共同體賦予了國際社會新的全球化目標,這個目標具有更大的格局,那就是關注整個人類的利益。最后,人類命運共同體實際上還賦予了我們共同的身份,只有我們消除價值觀的分歧,用共同的身份去努力,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提出者與倡導者,它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不斷與時俱進,中國的國際地位將會進一步得到認可并且中國將逐漸占領國際道義的制高點,同時這股和平溫度的“中國風”必將吹向四方,惠及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