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艷
(中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青年”,“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毙旅襟w環境深刻影響著95后大學生的成長,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社會參與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是社會人,都有參與社會交往的需求。大學生正處于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同時處于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中,需要處理與父母及親戚之間的親情關系,與老師、同學、朋友之間的關系,與戀人的關系,與社會中陌生人的關系等。人際關系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如若不能很好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大學生就會很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形成心理困擾,甚至形成扭曲的心理狀態。因此,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觀,積極參與社會交往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研究新媒體時代湖南省大學生人際交往與社會參與情況,主要涉及人際交往壓力、壓力傾訴、擇友標準、對社會發展的信心及參與社會問題討論等方面。
針對“您近年來感受到來自人際交往方面壓力的情況如何”這一問題,有14.7%的大學生經常感覺到壓力很大,29.9%的大學生經常感覺到壓力,但認為壓力不大,44.8%的大學生偶爾感覺到一些壓力,感覺到無壓力的大學生占10.6%。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湖南省大學生總體感受到的人際交往壓力較小,有一個較好的人際交往環境,總體有利于湖南省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在差異化交往與擇友標準的調查中,當問及“在您的周圍有一些生活水平高和生活水平低的不同青年,您與他們的交往情況如何”時,78.7%的大學生選擇“理性面對,友情與貧富無關”的回答,10.4%的大學生選擇和自己生活水平相當的人交往,只有極少部分大學生選擇與條件好的人或條件差的人交往。總體上看,湖南省大學生有一個正確的擇友觀,不會把物質條件附著到選擇朋友的標準中來,能夠較好地把握友誼的內涵,正確評價自己,這是湖南省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種良好態勢。
總體上來說湖南省大學生感受到的人際交往壓力較小,但每一個大學生個體還是會受到來自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不同的困擾,產生一些煩惱。當遇到困難和煩惱時,54.2%的大學生選擇找朋友傾訴,27.9%的大學生選擇向家人傾訴,選擇其他對象傾訴煩惱的大學生占較少比例。可見,朋友和家人是湖南省大學生交往的主要對象。在遇到困難和煩惱時,多數大學生也能主動傾訴,排解消極的情緒,能夠做到合理發泄,自我調節,這有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戀愛關系也是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大學生生理以及心理發展趨向成熟,并產生了對異性伙伴生理與心理方面的需求,大學生談戀愛已經成為大學校園生活的一部分。在針對湖南省大學生對“大學生談戀愛的態度”調查中就可以發現,比較反對或非常反對大學生談戀愛的人只占到被訪者的1.8%,絕大多數人都是不反對或接受大學生在校談戀愛的,湖南省大學生對大學生談戀愛已有了一個較為開放的態度。在湖南省大學生戀愛動機的調查中,問及“您認為大學生談戀愛的主要原因是”時,有61.2%的大學生選擇情感因素,28.2%的大學生選擇環境影響。多數大學生還是能夠從戀愛的本質出發去尋找戀愛對象。在如何看待“網戀”的問題中,27.8%的大學生選擇“時代的產物,無可厚非”,47.5%的大學生選擇“是一種精神寄托,十分不可靠”,認為“網戀”值得提倡的大學生僅占到被訪者的2.5%。
由此可見,湖南省大學生一方面對新生事物有著較強的接受能力,認為網戀是一種時代產物;另一方面,他們又具有良好的辨識能力,能夠認識到“網戀”的弊端,絕大多數人并不提倡這種戀愛方式,認為其十分不可靠。
大學生群體與時代發展前沿緊密聯系,能夠及時地獲得社會以及世界最新的發展信息,因此他們也是社會參與中較為活躍的群體之一。在對湖南省大學生社會參與狀況的調查中,主要選擇了對國內社會經濟發展信心、是否利用媒體參與社會話題討論以及參與討論的途徑等三方面。調研表明,50.8%的大學生會利用媒體參與社會話題的討論,這比湖南省其他青年群體(務工青年、創業青年、技工青年、單位青年)社會參與率25.5%要高出很多。74.7%的大學生選擇網絡參與的途徑,其他參與途徑包括通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熱線電話及其他。總體來說,湖南省大學生利用網絡新媒體進行社會參與的活躍度較高,途徑多元化,網絡新媒體也是他們進行社會參與的重要途徑之一。
對當前國內社會經濟發展形勢,10.6%的大學生非常有信心,53.2%的大學生比較有信心,信心一般的占到27.3%。較湖南省四大類青年群體不偏不倚的謹慎態度更加樂觀、更有信心一些。這與大學生青春活力、斗志昂揚,能夠理性分析發展形勢的群體特征密切相關。
研究表明,當前湖南省大學生人際交往與社會參與狀況較好,湖南省大學生有較好的人際交往環境,感受到來自人際交往方面的壓力較小,能夠樹立正確的擇友觀與戀愛觀;對當前國內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持有樂觀態度,在社會參與方面更為積極。但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到其他小部分大學生群體在人際交往與社會參與中存在的問題,如部分大學生會經常感受到人際交往中的較大壓力,在遇到苦難與煩惱時不會主動傾訴,對社會發展缺乏信心,社會參與不夠深入等。
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是未來國家發展與建設依靠的主力軍,因此,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夠健康全面的發展是我們全社會的期望,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與發展環境也應該動員全社會的力量。
大學生生活在校園當中,學校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人際交往方面,首先是學校要優化教育模式,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再次,學校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人際交往的機會,在活動中與他人積極溝通與交流,逐步建立起友誼,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
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的另一個重要的場所,個人的社會化離不開家庭。研究表明,家庭和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個人的影響最大,也最為直接。良好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作為家長,應該更關心子女的生活,更應該積極和子女進行溝通與交流,為他們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的形成提供好的家庭環境。而人際交往是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學生更傾向于性格開朗、樂觀,并且能夠及時化解生活、學習中的各種矛盾,形成向上的人格品質。
大學生自身不僅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校園以及社會活動中來。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尤其是團體活動,在協調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處理合作與競爭的關系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與組織溝通能力,完成正確的自我評價,理智的對待自己的得失成敗,不斷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從而使自己的人際交往有所改善。
首先,高校應做好大學生社會參與的教育和引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社會參與的方向。高校應抓好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為大學生社會參與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奠定正確的社會參與方向和價值準繩。
其次,高校應努力為大學生社會參與提供便利的內外部條件,拓寬其社會參與的渠道。一方面,高??梢詷嫿ㄘS富的校園文化和科學合理的社會實踐活動體系。豐富的校園文化,可以促進學生心靈滋養,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社會參與意識與能力;另一方面,高??梢约訌娕c企業、社會團體和機構的合作,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地社會參與的機會,享受社會參與帶來的收獲與快樂,增強他們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同時,高校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認真研判網絡新媒體時代思想教育工作在新時期的特點和機遇,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陣地話語權,以全新的互聯網思維謀劃和推進網絡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內容為王”,抓好陣地建設,制作出有思想、有內涵、符合時代發展的網絡文化內容,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有儀式感,陶冶學生情操,為學生們營造出良好的網絡環境,發揮網絡新媒體在促進青年大學生進行社會參與的積極作用。
大學生是社會公民,而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是公民的權力和義務。了解國家大事,增強自身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是公民的一項義務,大學生參與國家、社會和學校的各項活動,也是公民權力的象征。其次,大學生是社會人,他們的成長與發展不可能脫離社會的環境。而積極地進行社會參與,大學生才能做到學有所用,形成健全的人格,實現全面的發展,更好地完成由校園走向社會的社會化過程。因此,大學生自身要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社會參與中來,不斷提高社會參與意識,提高社會參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