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林
(泊頭職業學院,河北 泊頭 062150)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我國的對外交流和貿易活動日益頻繁,需要大量的英語人才。同時,經濟全球化視域下,英語文化在中國的融合已成不爭的事實,并廣泛應用于生活中。因此,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農村學生而言,亦需積極參與到相關學習活動中,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實踐中,時常存有這樣一種現象,即學生的初始英語學習興趣尤為濃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衰減,甚至滋生了厭學等心理,這在農村學生群體中的表現尤為明顯。究其根本,影響高職院校農村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因素有很多,集中體現為心理因素、教學因素等。具體而言,受成長環境的影響,多數高職院校農村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與其他同學相比,有著極為嚴重的自卑情結,參與相關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另有部分學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對教師教學的依賴性較高,方式方法缺乏科學性,繼而影響了他們的成功體驗,逐漸失去了學習動力。從教學維度上講,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過度強調自己的教學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個性差異,對先進科技的創新應用不足,一味地堅持灌輸教育,影響了農村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師生作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兩大主體,分飾著不同的角色,他們之間融洽的關系建立,是有效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基礎。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作為教學實踐關鍵,其職責定位于引導學生全面、健康發展,而非單純的傳道授業。因此,新時期,高職院校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學生觀,深刻領悟素質教育理念內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及個性差異,以亦師亦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學習生活中,并給予適時的幫助和引導,以建立師生間良好的互動關系。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分析高職院校農村學生心理狀態,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聊天、談心等方式,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并及時進行開導,逐漸幫助他們打開心結。如此,以教師的個人魅力,增強情感交際溝通,進而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宏觀維度上講,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作為一項系統化工程,主要涉及到聽、說、讀、寫等四個方面的內容。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應根據學生需求,注重教學創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他們舒緩壓力和畏懼心理,并引導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循序漸進地內化為一種習慣品質。信息化時代,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為上述目標實現提供了有力支持。具體而言,教師可以以教材為基礎,充分利用互聯網絡,搜集與英語文化相關的素材資源,拓展學生知識視界,豐富他們的詞匯。同時,結合實際生活,創設虛擬現實情景,設置相關互動話題,組織學生協作討論,為農村學生提供發言的機會,鼓勵他們真實地表達自我,如此,還有利于培養同學之間的友誼。
素質教育視域下,完善的評價機制應弱化其篩選、區分功能,更多地引導學生全面、健康發展,著力發揮其激勵作用。簡單而言,完善的評價機制應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關注學生日常學習行為,綜合審評他們的能力、素質、態度等表現,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認可和鼓勵,并針對性地優化教學方案。尤其對農村學生而言,要善于發現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的點點滴滴進步,并通過某種有效方式表達出來,使之獲得成功喜悅,繼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另外,高職院校還應組織多樣化的文體實踐活動,如英語演講、英語競賽等,為農村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幫助他們抵消畏懼心理,樹立自信心、自尊心。
總而言之,激發高職院校農村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從教學發展的維度上講,應注重增進師生關系、創新教學方法和完善評價機制等,是一項系統化、持續性工程。因此,作者呼吁高職院校重視此課題研究,結合本文論點,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采取更多有效激發農村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策略,營設良好校園文化環境,促進全體學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