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蓉
(蘭州理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50)
以生產工具為標志劃分而來的信息時代在世界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而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當下中國構建新型國際的核心,作為一種大國的外交理念與戰略,在信息時代中,將“分享、合作、共贏、包容”的精神內核和中國外交“立足國內,兼顧世界”的基本立場和處事邏輯進行了完美詮釋。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是中國創新和發展了的獨具特的和平觀,在世界范圍內開啟了新的愿景。當今世界還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面對這些國際安全問題,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或輕松應對,只有把命運共同體打造得結結實實,創造良好的環境,人類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應對全球性問題和挑戰。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及有其深刻的意義,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踐意義。在理論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體思想,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是“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思想來源。在層面上,有利于構建一個和諧的世界政治環境,有利于推動我國各民族的團結統一,有利于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文明之間的協調發展。這也是中華文明歷經滄桑歷史保持不變的“天下”情懷,是當代中國對于世界局勢而提出的中國方案,是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的生動證明,為人類命運何去何從做出了最新的愿景,指明了方向。
在幾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整體發展做出了革命性的變革后,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其中最為顯著的是,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也開始展露鋒芒。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在經濟結構和工業生產中,而且還貫穿與世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其發展速度快、涉及范圍廣、影響程度深,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眾所周知,信息文明使得人與人之間緊密相連,共享信息。一方面,信息文明時代可以有效地打開地域之間的限制,將技術、資金等合理地推廣應用,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合作交流的“朋友圈”。另一方面,信息文明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和機會均等。信息海量、內容豐富、受眾廣泛、工具便捷的信息文明,就決定了這是一個人類共享,雨露均沾的時代,每個人都享有公平選擇的權利。例如,通過視頻教學這一新型授課方式給偏遠、不發達地區的發展給出建設性指導和培訓等。
信息文明時代中,可以相互借鑒。互相貫通的成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中國愿與世界各國一同走上繁榮發展之路。第一,政治平等互信,學習和繼承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第二,經濟上合作共贏。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醫療衛生等方面,對非洲各國的援助和鼓勵是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國高鐵、中國橋等先進的基礎設施成果也在世界大地上閃耀著它的光芒。第三,文明交流互鑒更加豐富智能化。雖然中國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各式各樣,獨具特色,但殊途同歸,都心懷人類發展和進步的美好愿望。“一代一路”戰略所到之處,友誼之樹就長青。中國“著力加強青年、婦女、智庫、媒體、高校等各界人員往來,促進文化融通、政策貫通、人心相通,推動共同進步,讓中非人民時代友好”。[1]另外,在公共衛生等領域中都能夠有機會登高望遠,相互借鑒,實現大步向前的發展。
中國自古以來就以“和”為貴,講究“天下大同”的思想。歷史的慘痛教訓表明戰爭的殘酷與冷漠讓人心生隔閡,阻礙發展。在新時代,新的歷史起點上,和平與發展已然成為主題,因此,在這個和平的時代,人類命運共存是現實的,人類發展才是有可能、有希望的。
合作共贏是對中國與世界雙方都有益的交流精神。中國的命運與世界的命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勢必會為世界經濟提供巨大動力,中國積極在國際舞臺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也會推動一個更加完善的國際秩序。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也緊緊依靠世界發展的狀況,中國的穩定發展需要和平和穩定的世界環境,需要世界人民一道相互交流與合作。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合作共贏,通過共同合作,相互協商,獲取最大的共同利益,最終實現各國利益的可持續發展。在彼此合作共贏的過程中,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信息時代打造出來的一個重要共同體。它的典型特征是:互聯網創造了人類生活的新空間。在這個新的虛擬空間里,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感受到世界各地的生活狀態,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便捷。但是由于自發性和盲目性,在這個空間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詐騙、惡意攻擊、信息犯罪等問題,這嚴重阻礙了合作共贏發展步伐,影響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打造。
信息時代,在世界范圍內,網絡民主發展的同時也發生了“網絡多數人暴政”的現象。“網絡多數人暴政”的概念是從“多數人暴政”引申而來。它的含義是指“多數網民在網絡民主的旗幟下,就涉及少數網民的議題結成虛擬意見團體,以正義的名義形成網絡輿論壓力,進而侵害少數網民正當權利的行為”。[2]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社會公眾對突發事件,道德事件等的評論都傾向弱勢或者只是拘泥于表面現象做出判斷,并且發表相關言論,導致觀點形成“一邊倒”的狀態,從而侵害到少數人的權益。
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涉及一些突發事件,政府可能會成為公民首先想到要攻擊和指責的對象,在這個時候,政府極有可能被輿論的觀念所影響,經常性的被迫做決策。在公民線下表達意愿時不通暢時,會在網絡上發起各式各樣的輿論。長此以往,政府權威與公信力會受到損害。政府的公信力有多強,其工作的效率和執行力就相應的有多高。假設很長一段時期內,政府對公民的網絡輿論“聽之任之”,必將失去自身的理性判斷和該有的威懾力以及領導力,那就會犯下失去“主心骨”的錯誤。當今社會,公民已經傾向于將問題上傳網絡以獲取廣大網民的輿論支持,廣泛傳播以引起政府的快速關注,這樣問題能夠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迅速解決,這使得政府有時迫于壓力不得不遷就已經形成的網絡輿論,這就致使網絡倫理與政府管理的不同步。
針對出現的一系列挑戰,單靠一人之力,這些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引發不可估量的后果。正是如此,人類對自己的命運的關注才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人開始反思自己本身,反思信息大潮流中的道德問題,反思人本身在信息化面前的力量,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歷史使命。
大數據已經成為信息文明一項重要成果,它的出現極大改變了原有的生產管理模式。在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推動下,各級政府所擁有的大量社會數據將會在政務處理上大放異彩。
第一,運用大數據提高政府辦事效率。相比之下,傳統的電子政務平臺具有范圍較小,系統簡單的特點,很容易形成一個如“坐井觀天”式的信息孤島。當今的世界,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政治高度發展的必然就要求政治的民主化、透明化。而大數據平臺具有計算能力強、儲存信息量大的優勢,這就突破了傳統電子政務的局限性,做到政務工作的高效化。“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建立部門共享的統一數據中心,并在此基礎上設立‘一站式’的網上辦事系統,”[3]通過“一站式”的辦事系統,一次性將信息對外公布,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辦事效率。
第二,推動公民參與政治生活普遍化。以往的電子政務平臺并不具備強大的運算力,所以無法承載高強度的公民參與。而信息文明時代的架起了社會公眾與政府溝通的橋梁。一方面,政府在確定新的政策和相關條例規范時,可通過這個平臺進行意見征集和參考,聽取公眾心聲,做出有利于人民群眾利益的決策和部署。政府做到集思廣益,實施過程才能提高效率和可行度。另一方面,公民也可以足不出戶,參與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識,將政府工作與人類命運密切聯系起來,共同促進發展。
第三,實現政府靈活治理。大數據技術具有“信息集成、資源共享”的特性,將政府數據可以實時交換,共享信息資源,對跨地區、跨國家的相關事務方可以靈活對接處理。同級、同類部門之間可以應用大數據實行有效實施監督和監管,也才能全面了解公眾的現實動態和需要,從而及時做出更加科學有效的決策和安排。
中國堅持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各國利益交匯點,團結合作,構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信息時代是以智能制造的工業化生產速度和成本,滿足顧客多樣化、個性化的服飾需求和智能化、效率化的消費體驗。[4]就是說智能化的產品可以根據用戶不同的體驗和需求,在生產產品的各個環節都做到“私人訂制”。同樣,可以建立新型的新型安全系統,保護不同單位、不同需求的信息安全,以此做到在開放中不失個性,在交流中彰顯自我。
人工智能使人所倡導的價值取向與倫理規范得以嵌入到各種智能體中,使其遵守道德規范并具有自主倫理抉擇能力。事實上,當前展現的多是擅長完成單項任務的“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出現全面的自我意識,超越人類的擔憂不是空穴來風;但是其實本質在于人工智能是人本身創造的勞動產品,人需要投身于建立一個穩定社會環境,不喪失倫理道德的創新和創造之中,完成人本身的歷史使命。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整個世界都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著的,世界局勢影響著中國的發展,中國的發展也為世界的歷史貢獻力量。“鄰居出了問題,不能光想著扎好自家籬笆,而應該去幫一把。單則易折,眾則難摧。”[5]各方應該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把握好人工智能的倫理邊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良好秩序。
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當前我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構想,實現過程中會面臨諸多機遇和挑戰。中國會始終承擔著大國責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在新時代,中國必將敢于擔當,付諸實踐,最終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