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玉
(北海職業學院基礎學科部與社科部,廣西 北海 536000)
心理彈性研究在西方早已成為熱點,但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本文以研究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及其對于提升高職生主觀幸福感的意義為切入點,旨在探討如何增強高職生的心理彈性,以幫助他們提高應對壓力和心理危機的能力。
二三十年來,心理彈性的探究領域在不斷擴大和深入,但作為科學意義上的心理彈性概念并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定義。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心理彈性是指個體在面對逆境、困難、創傷或者其他重大壓力環境下的有效應對及良好適應,即對生活壓力或挫折的“反彈能力”。而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個人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是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以實現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包括生活滿意度、高興、愉快等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及消極的情緒諸如焦慮和抑郁等。
心理彈性高的大學生,必定能深刻地了解自己,對自己有自信,懂得運用自己的最強優勢;有能力去管理自己的情感和沖動;在遇到壓力和困境時能現實地評估環境,制定現實的行動計劃而不會一味地焦慮和恐懼。還有研究發現,心理彈性能夠直接影響大學畢業生的抑郁水平及總體幸福感,又可以通過積極情緒這一中介因素對其產生間接影響。因此,心理彈性高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體驗會更強。
童年時期能夠得到父母足夠愛的孩子,長大后心理彈性應該會較好,因為父母的愛奠定了他們的安全感。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長大以后,性格溫暖寬厚而勇敢,不懼怕生活的難題。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孩子,長大后心理彈性也可能會相對較好。堅實的經濟后盾讓孩子少了對未知事物不確定性的恐懼感,在面臨挑戰和困境的時候,好心態會讓他們有更多的智慧去解決問題。然而,中國家庭尊孝道、壓抑和隱忍等文化特征都容易造成孩子自我分化程度低的特點。他們大多沒有區分理性情感的能力,不能維持自身獨立,也不能與他人做好情感聯結。因而,當他們遇到危機時也就很難得到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和心理健康水平較差。
通常來說,涉及到重大成功和失敗,或涉及危險、健康狀況與生活方式重大改變的事件都容易引起人的情緒失調。當這種負性事件造成的壓力過大,超出了個體心理的“彈性幅度”變化范圍時,個體的心理發展就會受到影響乃至傷害,嚴重情況下還可能產生心理障礙。一般而言,高職生經歷了高考的失敗,心理壓力較為突出。另外,高職生在校求學時間較短,很快會面臨從校園到社會的新環境、新選擇,部分學生有可能產生心理適應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幫助,這些處于18-20歲之間的高職生便無法正確認識自我,無法選擇合適的自我角色,無法立足于社會角色實現自我。而這種挫敗體驗又可能使他們自我效能感無法得到增強,心理彈性和主觀幸福感無法得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也無法得到提高。
有著良好生活習慣、體格強健的人更能有效地管理壓力,更能以飽滿的熱情去生活。而良好的個性品質能給人以力量,有利于個體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寶貴的人際財富。處于不利環境時,具有良好個性品質的人更能接納現實,不以抵觸和否定情緒來看待周圍的人、事、物,進而使其整體素質得到不斷提高,產生良性循環。因此,完善的人格品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對于高職生來說,普遍缺乏熱情、好奇、勇敢、堅持、節制等良好的性格特征,人格品質有待完善。
積極心理學認為他人很重要,因為社會支持能使個體在交往中獲得歸屬感、安全感等積極情感體驗。當個體能有效利用外界的主客觀支持時,可以減輕壓力的負面效應,進而增強其心理彈性。而家庭又是一個人成長歷程中最重要的支持系統,高職生易出現心理問題與不恰當的家庭教養方式有很大關系。因此,高職院校應該適當采取措施改善問題學生與家長的溝通方式,向家長傳遞正確的教育理念。同時,還要引導高職生加強同輩交往,與輔導員、科任老師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學生心理彈性的提升創造和諧的外部環境。
自我效能感是一個人在處理某一任務前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應對的一種主觀推測。而所謂積極心理資本,是指個體積極性的核心要素,自我效能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提高高職生的自我效能感對于增強其積極心理資本和心理彈性尤為重要。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更能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自覺調控自我,跨越自我設障,不斷推動自我發展。但由于能力不強,所上院校名氣不大等原因,高職生普遍自我效能感不高。學校必須對高職生進行賞識教育,發掘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不斷提高他們的自尊水平。當他們能恰當利用內外部強化,給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標,有效利用周圍資源,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時,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彈性就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和增強,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也會進一步提升。
情緒的失控容易導致人失去理智,帶來沖動行為;也會影響個體的人際和諧;惡劣的情緒具有傳染性,會產生連鎖反應;消極的情緒更會破壞人的身體健康。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做好自身的情緒管理。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開展心理知識講座與競賽、舉辦心理團體輔導和拓展活動等多種方式,普及情緒管理、挫折應對等心理知識,訓練高職學生的挫折耐受力和心理彈性。對于學生的心理危機,要及時發現及時疏導,引導學生正確歸因,用合理的信念去看待問題,消除消極情緒帶來的不良反應,養成積極樂觀的認知心態。
有研究表明,良好的校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緩解心理壓力,幫助學生提高抗壓能力。因此,學校必須營造良好的班風、學風、校風。而高職院校本身具有獨特性,職業教育更加看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校可以充分結合這一特點,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緊緊圍繞地區產業發展,加強校企聯動、產教結合,為學生提供展示個性、了解社會的有效平臺和發展空間;同時,可以舉辦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專業課程成果展等活動,讓他們能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善自身的性格品質,增強其心理彈性。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也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健康水平,讓高職生學會接納現實,悅納自我,成為自身情緒的主人,以飽滿的熱情地投入激烈的社會競爭。同時,要引導高職生發掘自身的積極心理資本和性格力量,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彈性,提升其主觀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