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亮 王可凡
(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0)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明確了輔導員的角色:“輔導員具有干部和教師的雙重身份,是高校教師和管理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輔導員也是重要的骨干力量,是指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新時期大力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成為促進地方高校思政教育體系構建的重要因素。輔導員作為大學思政工作者在形成大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有著直接推動作用,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職業化的輔導員隊伍有利于地方院校人才的培養。
雖然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加快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水平,然而缺少可操作的具體措施。此外,各地方院校對輔導員職業化建設普遍重視不夠,缺少指導性文件引導,同時也沒有具體的規劃目標。
由于輔導員從事工作的內容繁雜,輔導員的職業作用易被人們所忽視,認為輔導員就是“學生保姆”的角色,既無法取得有效的學術成果,也無法取得相應的教學成果。此外,在少數輔導員心中,也把這項工作視為權宜之計,一旦有好的工作就馬上辭職。部分輔導員對自身崗位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工作熱情,對加強自身崗位專業學習不予重視。因此,改變輔導員的思想認識,強化其職業素質培養已成為地方院校思政工作的當務之急。
崗位職責模糊,嚴重限制了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建設的步伐。很多地方輔導員做的工作比較繁雜,包含了學生專業學習以外的全部管理活動,任務重、范圍廣,讓輔導員難以有時間去進行思政教育。此外,輔導員在高校地位較低,工作薪資也較低,使得眾多輔導員難以長期堅守在工作崗位,嚴重制約了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發展。
加強輔導員職業化發展就要堅持細化各項政策,以職業化體系建設作為政策落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科學的輔導員職業發展體系,各地方院校要制定輔導員的指導性綱領,加強輔導員技能培訓,開展輔導員職業技能大賽。要根據輔導員的職業發展需求建立輔導員職業管理與職業培訓體系,為輔導員提供相應的崗位福利,解決后顧之憂。
很多輔導員從事此項工作時往往不是科班出身,因此應加強專業培養,鼓勵其攻讀思政教育的碩士、博士學位。建立輔導員的進修制度,鼓勵大家學習思政各方面知識,不斷豐富其知識結構。將其培養列入高校教師的人才培養計劃中,召開輔導員沙龍,積極交流工作經驗,隨時掌握工作熱點,提升管理水平。實行輔導員校外掛職鍛煉制度,加強高校之間的學生工作交流。根據學生實際發展需要,設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公共課程,鼓勵輔導員進行科研,制定有效的科研成果獎勵機制。
地方院校要不斷完善學生工作考核管理機制,對輔導員工作按學期考評,并根據考核結果進行獎優罰劣。一是健全目標管理制度,全面考核輔導員的工作成績。輔導員具體所在學院和所帶班級學生的工作情況和效果應該作為輔導員工作實績的重要依據。二是完善考核制度,從學生工作的德、能、勤、績、廉等方面,加強對輔導員的細化考核。通過考評之后相應的獎懲措施形成良好的工作指向,考評優秀者要在晉級、晉職、評優評先時給予優先考慮,并在薪酬等方面予以掛鉤;考評不合格的輔導員應考慮及時整改學習,學習還是無效果則考慮調離輔導員工作崗位。通過建立規范的考核考評體系,增強輔導員的責任意識和工作能力。
地方院校在加強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過程中要真正落實相關政策,著力提高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和福利待遇,最大限度讓輔導員在激勵的管理機制中發揮自身的效能,增強輔導員崗位的吸引力,讓輔導員成為可以為之奮斗終生的光榮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