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 巖
(呼倫貝爾日報社,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報紙一直是國民了解國家大事、百姓民生、獲取娛樂信息的重要媒介。在數字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代,網絡媒體異軍突起,對報紙新聞行業造成劇烈沖擊。報紙新聞若想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營造特色的采編。
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為新聞傳遞提供了更多途徑,人們利用新浪微博、搜狐、MSN等媒介,獲取新聞信息更加方便、快捷,新聞采編也更具特色,數字時代對傳統報紙新聞行業帶來巨大沖擊。第一,互聯網科技使讀者獲取新聞的時間和空間不再受限制。新聞是爭分奪秒的行業,誰能在第一時間播報出新聞信息,誰就能掌握行業的主控權,采編內容的吸引性和采編的及時性是新聞價值的重要體現。傳統報紙的出版需要經歷采編、整理、審核、出版、發行等多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周期,讀者想獲取信息還需定制報紙,而對于互聯網新聞,觀眾可以隨時通過手機、電視、電腦進行觀看,完全不用考慮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第二,互聯網新聞比傳統報紙新聞更具時效性。當新聞發生后,數字新聞可以通過在客戶端上上傳語音、視頻、圖片等方式,第一時間傳播新聞,并且通過網友點擊、觀看轉發,消息可以迅速擴散開。
基于數字新聞的便捷性和實效性,報紙新聞若想在數字時代爭得一席之地,必須綜合分析自身優勢、劣勢,創新形式,營造有特色的新聞采編,讓受眾滿意。
根據相關調查,許多讀者反映無論是互聯網新聞還是報紙新聞,報道內容相對淺薄,內容單純與主題保持一致,缺乏深層次追蹤。例如,近些年觀眾普遍關注的房價問題,房價持續上漲問題關乎百姓生活,國家為了改善和緩解這一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之后各地區也相應出臺了地方條例。在房價問題炒的火熱時,電視媒體、報紙等媒介都對相關內容進行了報道,觀眾能感受到政府要控制房價的決心。然而媒體雖然報道了政府要控制房價,卻沒有報道具體控制措施、實施方案,至于日后百姓要如何面對房價增長問題、購房的注意事項等問題更無從涉及。誠然,新聞報道內容缺乏深度。對于報紙受眾來說,他們關心的不僅僅是新聞的主題或國家出臺了哪些政策,而是新聞內容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哪些影響,相比新聞報道的嘩眾取寵,受眾更關注內容背后關乎自身利益的政策實施情況。因此,新聞報紙為了掙得受眾的持續關注,采編人員必須進行完整、持續的跟蹤報道,內容剖析有深度、廣度,保持對讀者的持續吸引力。
新聞采編內容的主要來源是各城市以及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新動態。新聞媒體面臨的困境是無論是諸如騰訊、微博、搜狐等專門輸送新聞信息的網站還是電視、報紙等媒介,其報道內容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報紙新聞為了更吸引讀者,必須挖掘具有特色的新聞主題,打造與數字化新聞形式不同的報道結構,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以市民生活內容為例,各大網絡媒體都喜愛報道關于民生的新聞事件,貼近百姓生活,關注度也比較高。但是,網絡新聞媒體很多時候不能全面反映群眾的生活狀態,例如在電視報道中,為了在時間和頻率上搶占先機,電視更多時候是做即時性報道,也就是報道某一時間段內的民生情況,該段時間播報結束后,其他類型的民生新聞就不能再繼續播報。而報紙新聞完全可以修補網絡媒體播報的漏洞,為民生類新聞設立專欄,如社區生活、物件評說、廣場文化等,對百姓普遍關注的事件和民生情況作出持續性、集中性的報道,采編人員充應分利用報紙新聞版塊優勢,創造更多特色版塊。
雖然在數字化時代,網絡媒體新聞更具競爭優勢,但是報紙新聞若想割裂與網絡新聞之間的關系,完全獨立發展的想法是不明智的。新聞行業若想實現整體發展,就要將多種不同成分的媒體資源相互融合,讓受眾體會到豐富、全面的服務。隨著我國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升,接受媒體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許多中老年人也開始逐漸通過手機、電腦等工具觀看新聞信息,了解時事政治。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下,將報紙行業與網絡媒體相融合,借助新聞、電視等媒介手機更多新聞信息和數據,例如,針對環境污染問題,網絡中的不同機構對網民做過大量調查,數據具有一定說服力。將這樣的調查結果應用于報紙內容編輯中,既可以提高報道內容的說服力,又可以提高獲取信息的速度和廣度。同時,報紙新聞應該尊重媒體新聞,吸取數字新聞中的優點為自己所用,二者互利互助,實現發展共贏。
綜上所述,數字時代的到來確實給傳統報紙行業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報紙新聞若想實現持續發展,就要不斷創新播報新聞的形式和內容,抓住數字新聞播報中存在的漏洞,通過報道內容深度化、新聞主題特色化、與網絡新聞互融等方式,營造新聞采編特色,實現自身長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