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創
(桂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由于自媒體本身具備媒介融合、低門檻以及社交化等新的媒介特征,導致自媒體人才也有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自媒體的媒介融合特征要求從業者具備多種內容形式的采寫、編輯整合能力。自媒體融合了多種傳統媒介的內容形式,如文字、圖片、廣播、音視頻等,并將其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統一的編輯、排版與整合,打破了以往傳統媒體難以跨越的媒介邊界。因此自媒體從業者必須對不同內容形式的特征有清晰的了解和傳播上的敏銳性。
第二,自媒體運營者的身份特征更為多元化。自媒體在行政審批、傳播渠道、內容采集方面的進入門檻較低,使更廣泛年齡段、大量非傳媒業人士得以進入自媒體領域。這壯大了自媒體從業者的數量,使自媒體從業者的文化、年齡、專業領域等背景更為豐富寬泛。
第三,與傳統媒體,自媒體具備更強的市場營銷屬性。許多自媒體與企業開設自媒體的出發點是追求利潤,對市場營銷、話題策劃、市場公關以及市場運營等會做更多考量,因此自媒體從業者往往既要承擔傳統媒體記者的信息采編工作,也要同時具備市場運營思維與能力。
自媒體以其快速的發展對傳統媒體帶來了新挑戰與機遇,而自媒體所具備的媒介融合、門檻低、市場化程度高等特點,也對新聞傳播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首先,缺乏自媒體運營的教學內容設置。自媒體既需要傳統新聞人才的信息采編能力,也需要市場營銷方面的能力。而在我國目前新聞傳播學教學中,新聞傳播教學設置多以傳統的新聞采編為主要實訓內容。對于自媒體所需要的話題營銷、市場傳播等方面的內容,在目前的教學設置中較為缺乏。
其次,師資隊伍的專業知識更新過慢。當前,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對教師在實踐課程方面的支持與獎勵制度不夠完善,導致教師在新聞傳播專業的實踐與應用方面的學習和研究熱情不足,對行業應用前沿的信息缺乏了解和實踐。而自媒體作為新興的媒體形態,需要前沿實踐經驗才能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隊伍專業信息更新的遲緩制約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再次,實踐環節在時間安排上較為滯后。新聞傳播學的實踐與實習環節往往安排在學生的第四年進行,而自媒體的低門檻特征,允許任何年齡、任何正當職業的從業者進入,且不乏在校大學生成功運營市場化自媒體的案例。實踐教學安排在時間上的滯后,使學生對自媒體的了解、運用與傳播敏感度積累不足,不利于學生對自媒體與互聯網傳播敏銳的培養和實踐積累。
根據自媒體對人才的要求特點與我國當前新聞傳播教學現狀,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結合相關教學與實踐經驗,對高校新聞傳播教學改革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首先,必須建設一支具備自媒體傳播、運營意識和實踐經驗的教學團隊。自媒體興起時間較短,作為新的媒體形態,教師團隊要積極利用調研、課題項目與掛職機會到媒體單位進行學習、實踐和吸納,加強自身自媒體運營經驗,同時學校可以聘請業界導師、聘請具備豐富自媒體實踐經驗的媒體人士作為專職教師、實踐指導教師或外聘教師等,建立一支與當下實踐聯系緊密的新聞教師隊伍。
其次,在教學內容設置應加大針對自媒體人才需求的教學比重。自媒體具有低門檻特征,天然處于真實的傳播和市場競爭環境中,新聞傳播教學應該積極利用以上特點,鼓勵學生結合自媒體對新聞采編、編輯排版、文案寫作、媒體運營等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同時充分利于真實的傳播環境,體會與檢驗傳播理論的效用,以解決傳播理論過于抽象的難題。
此外,在學生畢業實習、實踐項目、創新創業等環節,允許學生進行多元選擇,而不是僅僅拘泥于傳統的報社、廣電等媒體單位或項目,這樣既有利于結合學生自身的興趣,也能為傳統新聞形式帶來生機與活力,拓展學生的媒介素養,提高新聞傳播的實踐能力。
再次,注重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的創新。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實踐項目、實習周或畢業實習等基本都安排在大三、大四階段集中完成。而由于自媒體具備媒體融合、低門檻等特征,可將新聞傳播課程,如新聞采訪與寫作、攝影攝像、編輯出版、網頁制作等通過自媒體進行整合傳播與成果展示。這既利用自媒體媒介融合的特征,又將不同核心課程納入,給傳統的教學方式帶來活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學當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自媒體進行結合,甚至將其當作常規的課業內容,在自媒體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實踐能力和經驗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