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鐸霖
?
媒介融合的負效應及其對策研究
介鐸霖
(武漢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媒介融合這一觀念自提出之時就備受關注,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媒體的趨勢。隨著現代信息社會的到來,媒介專業主義的加強,對于媒介融合這一發展趨勢,其正面效應毋庸置疑,在當前各媒體爭相進行媒介融合時,探究其負效應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媒介融合的概念和實際案例進行研究,得出了媒介融合帶來的負效應,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就今后該如何有效利用媒介融合提出建議,從而使媒介理論知識更好的運用于實踐。
媒介融合;負效應;應對措施
隨著現代信息社會的到來,媒介技術的發展速度呈現出不可阻擋的上升趨勢,傳統媒體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新媒體的形式層見迭出,媒介融合雖然對媒介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但同時也存在著各種弊端,一些媒體是否是根據自身條件而進行的融合,還是一味的單純追逐熱潮,在這種背景下,思考研究媒介融合的負面效應就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不同學者對媒介融合的理解是不同的,學者們對于媒介融合的把握是有差別的,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媒介融合更像是在描述我們已經看到的,而不是我們將會見到的”[1]。筆者通過研究,針對媒介融合產生的負效應,對媒介融合如此定義:媒介融合就是指在經濟利益和信息消費需求的驅動下進行的內容融合、技術融合、渠道融合、終端融合和產業融合,是不同傳媒產業不斷進行資源和社會話語重組的動態化過程。
“形式主義”意味著只做表面功夫,對形式而非內容的看重。運用在新聞傳播領域,在“形式主義”的驅動下,媒體無非都是追逐媒介融合的熱潮,僅僅是為了融合而融合,看重融合的形式而非內容,融合之后的媒介試圖融合多種媒介的優勢,并且在利益誘惑的驅動下,為了盈利而任意打造新媒體的“跟風產品”,卻忘記了自身的先天優勢和資源,形式主義大過于內容至上。以報紙二維碼為例,阿里巴巴的“碼上淘”業務屬于傳統媒體+電商的融合方式,將二維碼放置傳統報紙之上,通過“掃一掃”便可以直接購買商品或享受服務,但這種融合使報紙僅是打廣告,在內容上并沒有任何改變,并且這一過程中,傳統媒體并沒有學到有關新媒體的技術,最錯誤的是傳統媒體犧牲了自身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占據大量版面為淘寶做廣告,對今后的發展可以說是弊大于利。
媒介融合的時代下,過去單一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逐漸被代替,跨媒介的新聞報道成為一種常態,信息開始通過由不同媒介構成的渠道進行傳播,像報紙與網絡的融合,電視與報紙、網絡的融合等。為了應對媒介融合帶來的高強度的任務,記者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全媒體記者”這一概念也應運而生。西方起初對“全媒體記者”有著“背包記者”的叫法,意為集采、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于一身的全能人才。國內第一批全媒體記者可以追溯到2006年,自此以后,《寧波日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等紛紛成立全媒體新聞部、組建全媒體記者團隊,四川日報的“全媒體滾動播報”、湖南日報以“全媒體播報平臺”方式發布滾動新聞,這些新聞來源全都來自于記者24小時不間斷的搜集數據并提供多媒體新聞。
從實踐可以看出,全媒體記者建設效果好的大多是一些比較先進的報業,但也出現了“全媒體記者”的濫用亂象,鑒于相當多的學者對“全媒體記者”的理解僅停留在“全能”上,國內很多報業集團都是有針對性的培養這種“全媒體記者”,比如設立全媒體記者崗位,高薪酬招聘集文字、攝像、視頻、主持、多媒體技術于一身的“全能”記者。然而,對全媒體記者的期望過高,并沒有看到如設想般的出色任務,同時全媒體記者自身存在的問題以及運作模式不恰當都使得這一設想被重新審視。
人工智能技術的滲透對新聞傳播的生產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目前“機器新聞寫作”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領域的主要發展。對于追求工作效率的人來說,光靠人工運作很難完成高強度的工作,基于算法的機器新聞能夠完成新聞的寫作、編排、發布等具體任務,使新聞工作者能夠更專心的完成本職工作,而不用費時間處理數據。Google新聞就是一個由計算機生成的新聞網站,可以根據用戶選擇的用戶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相關新聞的篩選與發布。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全行業的滲透,機器新聞作為人工智能在傳媒業的一種應用越來越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關注。技術的融合使工作效率越來越高,解放了新聞工作者,實現了客觀公正,但機器新聞僅能根據算法和模板生成固定的內容,無法創作出個性化、有故事情節的內容,無法為不同的信息賦予不同的情感色彩。數據新聞更多體現的是規律性的變化和趨勢,但受眾在了解直觀數據的同時也更關注人性,這往往比一些圖表和數據更能打動人心。
終端融合的邏輯起點是廣大受眾對獲取信息便捷化的需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出現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載體形式,為用戶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只要有網絡,隨時隨地都可以接受到信息,音頻、視頻與終端的不斷融合,形成“內容+終端”的新型發展模式。對于內容生產者來說,不同端的特性存在差異,應根據差異性來選擇與制作內容,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不同終端上看到的內容類似,同一個用戶,可能通過不同的終端收看的是同一內容。媒體本應利用移動終端融合滿足受眾的不同需求,但目前的現狀是傳統媒體的內容只是粘貼復制到新媒體上,內容不換僅換了格式而已,造成同質化現象嚴重。
在中國現行的媒介體制中,各個媒介組織的負責人實行行政負責制,這無形中為媒介組織的重組和整合造成了巨大的困難,融合后的小團體意識依然存在,融合還可能打破原來的利益平衡格局,不同的團體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事件的認知和做法不盡相同,若一味的我行我素,加深彼此間沖突和矛盾,對媒介集團的運作效率只會構成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只有各個子媒介間真正發生化學反應,對新的媒介集團有一種歸屬感,集團內部各媒介成員間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才能提升,才能很好的推進集團組織戰略的實施[2]。
抱有“形式主義”心態的媒體注定沒有長遠的路可走,沉浸在媒介融合的熱潮而忽略了自身存在意義的媒體也注定會被淘汰。媒體在正確認識自身發展情況之后,再決定是否該融合新技術、創造新的傳播形式,從近幾年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現狀來看,融合后的傳統媒體缺乏嚴謹的盈利模式,照搬原有的模式以及隨意模仿成功的案例都不可行,由于傳統媒體長期以來形成的希望融合新媒體的思維,其融合后的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再加上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差異,融合之路顯得更為艱難,因此媒體切勿跟風盲目融合。
全媒體記者固然重要,但卻不能一味追求“全”,而忽略了“專”。陳國權曾在《新媒體拯救報業?》斷言道;“全媒體記者絕對不可能,也不應該是一種常態”。這個斷言未免有些不妥,但可以意識到能說出這樣的斷言,定是看到了全媒體記者的不足以及帶來的負面效果。前面提到全媒體記者普遍出現報道質量下降的現象,記者在一線采訪后寫出的稿子同時供給多家媒體,同質的內容根本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并不是說全媒體記者就要具備一切該有的技能,而是說全媒體記者應該形成多媒體思維,在突發事件中能夠迅速作出反應并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在技術上達到標準后,也應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認真鉆研專業領域的內容;思想上要有創新意識,要主動適應不同媒體的不同要求。在全媒體時代,海量信息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受眾更需要的是對某一事件的深入挖掘得出的真相,要先成為一名專業記者,而后再談論向全媒體記者轉型。
機器新聞是如今一大熱潮,因其精確的算法技術以及代替人工的操作,使其越來越受到新聞記者的追捧。一篇自動生產的新聞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流程:獲取數據、分析數據、提煉觀點、格式和結構、發布。最初的機器新聞主要應用于財經、體育賽事、天氣預報等領域,慢慢的在新聞領域也開始大展拳腳。雖然機器新聞具備低成本、時效性高、為私人訂制新聞提供可能等優勢,但機器新聞存在的局限就在于其技術的不足使得新聞稿件缺失一定的價值性和人情味。我們應該正確認識人與機器的關系,并完美融合人與機器的合作,我們要深挖數據背后隱藏的深層次的內容,記者要在此方面多下功夫,一些社會熱點事件和深度報道還需記者親自上陣,將更多精力放在“人”上。
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傳播渠道也越來越多樣化,由全媒體記者傳遞出來的信息也日益同質化,而互聯網時代的受眾對于媒體內容的要求也逐漸嚴格,過于一致的內容滿足不了受眾的需求,或者說比如傳統媒體想利用新媒體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卻忽視了內容的個性化,網絡版和報紙版的內容完全就是復制粘貼,只改變了媒介載體和格式而已,沒有考慮到不同媒體的受眾特點。在同質化現象如此嚴重的情況下,媒體若想脫穎而出,首先要個性化,多一些獨立報道事件,利用人才、資源優勢,從全方面視角來解析最受受眾關注的新聞,避免“一人原創、百人抄襲”的現象發生;其次樹立權威,用值得反復推敲的內容新聞贏得受眾的信賴。例如《南方周末》的微信公眾號“南都有數”就是利用數據挖掘新聞真相,對事件表達出最深層次的看法,用最具說服力的新聞吸引受眾。
融合媒介的經營方式必然發生了改變,與傳統單一的媒介的經營方式存在很大差異,現階段,我國媒介融合在管理制度上還沒有明確的規定。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與不同媒介進行分工合作,推進媒體集團內部的管理體制,促進資源的合理整合,最重要的是通過利益的合理分配,從而促進分工的專業化,一個整合了所有媒體的大媒體,應當根據新的平臺特點制定出相應的經營管理制度,讓經營管理機制真正適應融合媒介平臺的發展需要。
美國媒介綜合集團建立的“坦帕新聞中心”將《坦帕論壇報》、網站 Tampa Bay Online、電視臺 WFLA-TV 一起搬入辦公,雖然有各自的運作機制,但實行資源共享。三個不同平臺的合作必然會有利益沖突,為了協調彼此之間的關系,新聞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的合作形式,在不傷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這種處理方式減少了不同媒體之間的摩擦與沖突,在相互包容的文化交流中彼此共同成長。目前來看,媒介融合將帶來的是載體的“先合后分”的局面,各個子媒體先融合為一個大的集團,將各種媒介產品都集中起來,然后再通過不同的終端傳播出去,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媒介產品的單一化,同時也加強了彼此之間的合作,減少不必要的沖突。
推進媒介融合發展,是黨中央為強化主流言論、宣揚思想文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媒介融合是傳媒領域的一場重大的變革,給媒體產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媒體的發展促進了資源的整合,對于媒介融合產生的負面效應,我們可以積極尋求解決方法,使風險降到最小。但同時也要看到,媒介融合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我們對于媒介融合的認識還不夠深刻,還存在疑惑的、等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必須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堅持貫徹黨中央發布的法規政策,順應時代的潮流,增強自身素質,穩中求進,能夠在媒介融合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1] 費加羅·斯托索爾詰問“媒介融合”雙重性走向融合.
[2] 魏如飛.探析泛媒體時代媒介融合的弊端[J].西部廣播電視,2015(4).
[責任編輯:思涵]
2018-05-02
介鐸霖,女,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營銷傳播研究。
G206
A
1672-8122(2018)06-0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