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貴
?
從“三維度”提升財經新聞的品質——以晉江電視臺《晉江財經報道》為例
黃 貴
(晉江市電視臺,福建 晉江 362200)
由于地域所限,不少地方臺的財經新聞欄目都存在線索不足,內容專業性有余、通俗化不足以及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如何以媒體融合提“速度”,以思想性提“深度”、以服務性提“黏度”,從內容到形式提升財經新聞的品質,已經成為共同面對的課題。本文通過分析晉江電視臺《晉江財經報道》這檔財經新聞欄目,總結出一些操作性強的做法:一是用新媒體搶“第一時間”,二是前瞻分析、獨家觀點,三是通俗化表達,四是組織開展活動與受眾有效互動。
財經新聞;品質;提升
財經新聞的“財經”既包括宏觀的經濟政策,也包括微觀的企業運營、個人理財;既包括象征性的資本貨幣,也指生產性的工業、農業等[1]。從定義上看它攬括了全部的社會經濟生活和與經濟有關的方面,從與個人的關聯度上看,財經新聞的“財”,顧名思義與錢財有關,因此它注定與每個人都有關系,這也意味著財經新聞擁有與受眾的“與生俱來”的黏性。這也就意味著財經新聞與時政新聞、民生新聞相比擁有先天的優勢。因此,不少有產業優勢的縣級臺都有開辦財經節目。但由于縣一級地域小,新聞資源較為有限,因此不少縣級臺的財經新聞存在著線索不足,內容專業性有余、通俗化不足以及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比如大量充斥“GDP(國內生產總值)”“PMI(采購經理指數)”“O2O(線上到線下)”“B2B(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專用網絡或Internet,進行數據信息的交換、傳遞,開展交易活動的商業模式)”等專業術語。而且很多內容多是報道“有什么”,“為什么”和有前瞻性的選題卻明顯偏少。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面對大眾傳播并不是被動的,實際上受眾總是主動選擇自己所偏愛和所需要的媒介內容,而且不同的受眾還可以通過同一個媒介內容來滿足不同的需要,并達到不同的目的[2]。因此要改變這些傾向,必須提升財經新聞的品質。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各媒體的競爭也是這個道理。傳統媒體一定要與新媒體融合才能搶得先機。而且這個“快”,一方面指在第一時間發出媒體負責任的權威聲音,第一時間負責任地回應社會的關切。尤其是針對具體的一些敏感事件,務必要占得先機,把輿論的主動權掌握住;另一方面在一個時間節點或者一個事件上的快速反應的基礎上,更要對通盤的輿論形勢和各種媒體競爭格局的變化有所把握,以先發制人的敏感在布局上“先聲奪人”。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在“快”上有先天的劣勢,這也就要求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要深度融合,這樣才能壓住“人人都有麥克風”的陣腳。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晉江電視臺《晉江財經報道》已經完全轉變傳統新聞的生產方式。比如傳統做法是電視新聞播完再生成新媒體格式在微信公眾號中播發,而現在則是要求重點報道或重大事件新聞,記者一采完甚至在采訪的過程中就要編發新媒體第一時間播發。這樣《晉江財經報道》微信公眾號成為第一播發平臺。例如2017年晉江的“塑料紫菜”謠言風波,早在4月25日有朋友在轉發“塑料紫菜”謠言視頻時,當天我們記者就與該公司取得聯系,采訪晉江市質監局、市場監管局利用欄目公眾號第一時間出來澄清相關情況。并配發相關評論引導社會輿論。這樣先微信公眾號播發再到電視播發。
近年來《晉江財經報道》增加重大活動的直播次數,并主動策劃重大活動,比如每年樓市的“金九銀十”期間,策劃“家居建材節”,利用欄目微信公眾號直播,吸引商家、消費者。結合市里的重大活動,比如每年的企業創新大會、鞋博會、閩臺食品交易會、家居建材博覽會等也進行微信直播。欄目所有記者無論男女都會寫稿、拍攝、電編,有部分記者自己能出鏡。僅2017年欄目就進行了10場次重大活動的直播,其他一些部門、企業活動的直播也有12次,一年時間積累了30萬粉絲。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季宗紹撰文說,新聞的思想性是指新聞報道所體現的思想觀點和政治傾向。新聞的思想性是社會的普遍需要,它包括:社會對有思想媒體的需要,媒體對有思想記者的需要,記者對有思想價值的新聞選擇與提煉的需要[3]。一篇新聞稿,無論是消息還是專題報道,一定要有一定思想內涵才會讓印象深刻。
第一步,線索選題的把關最為重要。在新聞熱線的選取上,要“以我為主”,有所選擇。一個從各渠道得到的線索,第一步要進行選擇。不會是抓到什么就報什么。抓到的好的新聞沒有深入的策劃,導致采訪不深入,亮點沒突出就可惜了。
例如,2017年,《晉江財經報道》接到采訪線索1250個。其中很多都是內容重復的選題,比如這家企業開工,那家企業新春招聘,這家上市公司業績公布,那家上市公司業績下降。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對采訪的線索要有所甄別,那么整個欄目內容很多都是雷同的。處理此類選題可以以行業或鄉鎮為單位集中起來發,而沒有必要“小題大做”成單條新聞。簡單地播報這家企業開工、那家上市公司業績公布意義不大。比如安踏2017年市值突破1000億港幣躋身世界運動鞋服業前三,這條新聞就很有深挖的價值。
每一條新聞,除了有事實本身的外在信息外,還有附加的潛在信息。這個潛在信息是指蘊含于新聞事實之中對受眾起情感作用表現某種事理或傾向性的信息[4]。也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例如,2018年四月晉江內坑的一農貿市場老板,由于當下的土豆市場價遠遠低于之前與農戶簽訂協議價,于是他反悔不收農戶的土豆。造成當地大量的土豆銷售不出去。這條新聞看上去就是一條普通的收購糾紛,但認真推敲起來是有比較學層次的東西可以挖掘的。那就是由于2017年的土豆銷售行情一路看漲,很多農戶就一窩蜂上跟著種植土豆。而且最關鍵的環節是收購環節又多,抬高了流通成本。解決之道是合理調配種植結構,減少中間環節。為此,記者做了《“土豆的收購糾紛”引發的思考》專題報道,從土豆的收購糾紛的表象信息,挖掘出解決問題的潛在信息。
以《晉江“塑料紫菜”謠言調查》為例,我們就深入企業幫忙企業解決。第一時間到謠言視頻指向的晉江一紫菜生產企業了解相關情況,發現那企業現在已經把企業售后服務24小時熱線由2個人增加到4個接,從這個企業的情況入手,第一時間告訴消費者企業沒有敷衍了事,而是積極應對。再接著到食品行業協會和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從4月的謠言發生到6月的告一個段落,我們一共發了12條相關報道。并與企業互相,策劃在晉江4A級景區五店市舉辦紫菜知識科普活動。
無論是報紙還是電視臺等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要與讀者、觀眾、與相關的政府各部門各單位以及社會各部組織和大中小企業等進行有效的互動,增加與受眾的融合。所以媒體就要主動策劃活動,做讓受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媒體。
例如,《晉江財經報道》圍繞中心工作,與晉江市科技和知識產權局組織開展的《尋找創客》活動。這一活動從前期的宣傳造勢,到中期項目亮點報道,到進企業、進高校海選,最后到三輪的專家評選,歷時半年,最終評選出“十佳創業項目”,并在晉江電視臺演播大廳直播頒獎。
[1] 李本乾,李彩英.財經新聞[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34.
[2] 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季宗紹.思想性是新聞媒體的立身之本[J].新聞知識,2005(4).
[4] 李元授,白丁.新聞語言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傳馨]
2018-05-03
黃貴,男,晉江市電視臺《晉江財經報道》執行制片人,助理記者,主要從事廣播電視新聞學研究。
G212
A
1672-8122(2018)06-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