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瑤,李婭瑋
?
多屏互動傳播中的網絡節目主持方式探究
李馨瑤1,李婭瑋2
(1.中國傳媒大學 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北京 100024;2.廣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多屏互動的時代,網絡直播行業生機勃勃。網絡直播行業的迅猛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成果,更成為了人和人之間傳遞感情交流信息的一種新型方式,網絡直播互動接近于現實的人與人交往行為,然而受屏幕的限制,互動方式又不完全一樣。網絡直播中的主持方式受多方面影響,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本文嘗試總結網絡直播主持方式的規律性因素,借助對三種主持方式的分析,得出主持方式的共性表現為情感認同、理性表演、趨向專業化。同時,主播素質不一、平臺監管不力也催生了網絡直播主持方式的局限性。
多屏互動;網絡直播;方式探究
隨著傳播技術的更迭和傳播渠道的發展,單純地從某一個終端接收信息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互動需求,“多屏互動”一詞應運而生。多屏互動即指在電視、電腦(即pc)、手機以及平板(即Ipad)四大主流終端等不同的屏幕終端之間,實現相互兼容的跨越性操作,其顯示的內容有較強的連續性和統一性,甚至能精準到“無縫”對接,多屏互動既能實現內容的交互,也能發揮各自終端的傳播優勢,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使用需求。
今天的多屏互動方式由來已久,從起初手機短信、移動手機、到平板電腦等移動互聯網媒體蓬勃發展,歷經了幾個階段,簡述為以下內容:
多屏互動現象的初探時期始于1992年,世界上出現了第一條發送成功的手機短信。2002年,我國在持久不斷探索和發展多媒體短信息的技術的努力下,成功推出了彩信業務。然而這一階段的互動方式還只是停留在一屏之中。在2002年后,可見這樣一幅場景,節目到結尾時主持人都會提醒,觀眾可發送短信到電視屏幕下方的電話號碼,這無疑實現了電視、手機的雙屏互動,但應用范圍不廣。
2005年,“超級女聲”等電視綜藝節目的空前火爆也帶動了電視-手機短信的互動使用高峰期,讓電視、手機雙屏互動開始被大眾所熟知和接受。2010年開始,微博、微信的出現及快速發展,讓電視、電腦、手機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掃描二維碼和微信“搖一搖”替代了撥打電話號碼和發送短信的形式,令多屏互動的便利程度進一步升級。2005年至2010年,起步期的多屏互動技術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也預示著多屏互動的高速時代將正式拉開帷幕。
在多屏互動普及的時代,憑借即時互動性強這一獨特的優勢,網絡直播呈現爆發式增長,成為了時下不可小覷的傳播力量,網絡直播市場也吸引著源源不斷的資本投入。網絡直播卷起了一場爆發式的全民“造星”運動,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網絡直播大軍中。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到目前,中國已經有超過七百家的網絡直播平臺,五千萬人涌入網絡直播行業,觀看直播的網民數量更是接近四億。網絡直播無疑成為了近年來最受歡迎的互動交流方式之一。在網絡直播市場中,每天活躍的用戶有數千萬,市場規模上百億。隨著直播的井噴式爆發,受眾們對直播內容的要求越來越高。跨過直播初興起時已經體驗過的新鮮感,他們更樂于為優質的產品買單,如何優化主播的主持方式,成為亟待思考的問題。筆者挑選了以下幾類具有代表性的網絡主播個例,并將基于此進行主持方式的探究。
類型一:古典文化主播李崢
專欄作家、大學講師李崢是一位熱衷于傳播古典文化的主播,她創辦的“聽箏讀詩”文化沙龍通過古箏和古典詩詞巧妙的融合碰撞,倡導詩意的生活方式。2015年起,李崢創辦的聽箏讀詩文化沙龍活動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舉辦,受到古典詩詞愛好者的廣泛好評,李崢也把網絡直播的形式引入聽箏讀詩系列活動。 2017年3月,李崢在北京啟動唐宋詞公益課,創作并在北京公開首演了國內首部古詩詞話劇《人間詞夢》,演出以“與唐宋詞相遇”為主題,以現代話劇的形式演繹古典詩詞的魅力,聽箏讀詩在網絡上的同步直播也得到了較高的評價。
類型二:寵物行為學主播野老多
寵物行為學老師野老多,也是一名網絡寵物達人。在微博流行初期,他就有了十萬粉絲,在寵物網紅界打下一片天地。如今他希望轉型做寵物行為學知識分享。他認為,伴隨著現在養犬的人越來越多,自己希望能教會大家通過狗的行為知道它們在想什么,能讓人們舒服自在地與狗狗陪伴十余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在直播時,野老多秉持原汁原味地把生活搬到手機鏡頭前,他認為寵物達人沒有一夜爆紅的可能。要成為一個寵物達人,不能按照社會上所需要的笑點來做,而是要原封不動地展現寵物的生活。
類型三:戶外主播湖邊女孩
“湖邊女孩”組合由胡楊和邊心然兩個剛從藝校畢業的女孩組成,她們在戶外露天的場地進行舞蹈表演,把網絡直播當作自己的表演舞臺。如今,不少多才多藝的藝校學生還沒畢業就加入了做主播的行列,部分藝術院校甚至開設了網絡主播專業。初入行時,湖邊女孩得到直播界大咖主播“霹靂爺們兒”的指引,成功漲粉無數。在直播界,這樣的大主播帶新人的方式并不少見。大主播的提挈直接帶來了大量的粉絲和流量,對于每一個想要快速漲粉的新手主播而言無疑是具有極大便利性的。同時,弊端也同樣擺在面前。對于湖邊女孩來說,盡早擺脫“霹靂爺們兒”的照顧,走出足夠站穩腳跟的個性道路,仍然是思考已久的問題。
網絡主播是指通過移動端app或pc端平臺,利用攝像頭、麥克風等設備在網絡平臺上直播由自己或專業團隊策劃制作的節目,并通過視頻、語音、文字等多種方式與受眾進行實時互動交流的網絡主持人。受眾被社會環境包裹著,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在文化興趣、信息儲備、道德認同上有普適的觀念內容,這種觀念內容讓主播和受眾之間能進行無差別的平等交流,以此基礎形成的互動關系也勢必對主播的主持方式具有制約條件。在中國的一百萬網紅當中,有35.9%的人選擇了網絡直播,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同時,網絡主播的人群分布也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新華網在《95后的迷之就業觀》中列出了這樣一組數據,95后中48%的人選擇不就業,而當被問到,最向往的新興職業是什么?54%的95后選擇當主播當網紅。
對于普通人來說,直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很多人認為網絡直播只是一個帥哥美女作秀的時空。應當看到的是,網絡直播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它正作為一種強勁的力量擴張式地占據著市場份額。要扭轉部分受眾對直播的負面印象,關鍵還在于主播與受眾之間高貼合度的互動關系。主播要吸引受眾而做出的行為,不可避免地有諸多相似的共同點,筆者將其總結為:情感認同、理性表演、趨向專業化。
柯林斯認為,情感能量是一種重要的驅動力,人們可能通過參與這些互動儀式來增進人們發展的積極情感,從而再生出一種共同的關注焦點和情緒,并形成群體的情感共鳴且根據道德規范將它們符號化。在網絡直播世界中,情感的投入不受現實生活的諸多限制,更容易得到滿足。由此可見,長期的直播互動中,伴隨著持續的情感投入,主播對受眾而言就像是一個身邊近在眼前的伙伴,可能是仰慕的對象、人生的導師、分享生活的朋友等等,但具體的作用如何還得取決于直播的內容定位。主播的直播過程,能滿足受眾的窺私欲、娛樂及自我實現等等精神訴求,換言之,主播和受眾是在公共空間中的私人平臺“約會”。網絡直播優于其他傳統媒介的首要原因,就是無限放大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接近性、無限縮小化交流的效果距離感,情感能量的傳遞也更貼近現實生活的“低損耗”狀態。
再者,筆者認為大部分的直播主持方式都屬于帶有“表演”屬性的行為。主播即傳播主體的表演行為遵循著一定的社會心理邏輯,同時也有著較為嚴格的框架限制。進入到直播的空間中,主播們就默認進入了表演狀態,這種表演狀態可以以自身的某一特點為藍本進行發散展開,逐漸塑造成一個有血有肉的“理想”主播形象。隨著直播次數的不斷增加,表演狀態會趨向于滿足受眾的口味習慣,并以此獲得更穩固的鏈接和長遠的收益??紤]到直播的“表演”屬性,參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理論,主播們應該努力“成為”理想的角色而不是單純地模仿和扮演,但直播又與傳統的“表演”概念不完全一樣,主播的“主持人”屬性又限制著主持行為,將主播從完全表演的狀態中拉回部分再賦予理性的因素。要做到這一步的“理性”,就必須將主播設置的角色形象細化,使之成為全方位鮮活的形象。
在直播平臺剛萌芽時期,第一批涌入直播行業的主播們得到了相當大的收益回報,但不可忽視的是,內容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與融合是當時直播行業的一大短板。于是隨著直播技術的發展和受眾要求的提高,直播內容開始多元豐富了起來。同時隨著市場的不斷融合,網絡直播平臺與其他行業結合的也越來越緊密。例如,旅游加直播、在線教育加直播、電商平臺加直播等等,未來直播將不會是一個單獨的行業,它會成為企業一種新的信息傳播和交流方式。自此,直播從“過度娛樂化”到“參考實用強”經歷了完整的過渡,如寵物行為學主播野老多,只要找到各行業結合點,并加入對用戶有用的價值,直播便可以有一番作為。
網絡直播中的語言傳播方式與面對面的人際語言傳播不同,直播受屏幕的限制,即使多屏互動技術發展的已初有成效,然而對于每位受眾和主播而言,表現出來的互動關系是“一對一”的,其中的互動行為以受眾方的視覺聽覺信息和主播方的視覺信息為條件,雙方獲得的信息量不對等,造成一方主導的地位,形成“受眾”市場。此時,低素質的人群成為粉絲流量中的一員時,所提出的要求也直接對主播的直播意愿產生導向性的影響,造成不良風氣盛行。就目前而言,網絡直播行業在這一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主播的自身素質、主持方式的普適價值等等還需要尋求更行之有效的提高辦法
[1] 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 庾月娥,楊元龍.使用與滿足理論在網上聊天的體現[J].當代傳播, 2007,2007(3):94-96.
[3] 賈毅.網絡秀場直播的“興”與“哀”——人際交互·狂歡盛宴·文化陷阱[J].編輯之友,2016(11):42-48.
[4] 袁愛清,孫強.網絡秀場直播的表演行為解析[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7,24(4):112-116.
[5] 湛亞莉.電視節目多屏互動發展研究[D].湖南大學,2015.
[6] 馬川.我國網絡直播平臺的傳播策略研究[D].山東大學,2017.
[責任編輯:傳馨]
2018-05-10
李馨瑤,女,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播音主持與藝術專業,主要從事新聞學研究;李婭瑋,女,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主要從事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
G222.3
A
1672-8122(2018)06-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