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娜 榮文婷
(江蘇理工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
自我國青年志愿服務行動以來,高校志愿服務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存在許多問題。當志愿服務與“互聯網+”相結合,志愿活動的一些方面都可以得到優化。所謂“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志愿活動信息發布覆蓋范圍小,志愿者權益得不到保障等客觀因素影響著志愿活動的參與度。同時目前高校參與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在志愿活動面前也有不少躊躇不前,抱著隨大流的心態參加志愿活動,這些人往往會消極對待志愿服務的任務,這些人給志愿服務活動帶來的是負能量。
志愿服務過于簡單化、形式化。目前各高校組織的志愿活動主要有兩種,一是由學生自主組織,但這類活動一般為一些常規活動,另外一種是和社會機構合作,例如義務講解員、交通協管之類的工作,出于對學生本身能力的考慮,技能類的志愿服務較少。志愿服務技術水平低不僅包括志愿項目本身的低技術,也包括志愿者的專業水平普遍不高。高校志愿者不存在學業文化水平低的問題,所以這里的專業是指志愿者們在開展志愿服務項目時的服務能力。
志愿服務平臺在近幾年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然而其建設水平卻參差不齊。綜合各種志愿服務APP的試用,我們歸納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志愿服務活動推送不夠精準。現有志愿服務平臺雖然能夠很好地根據目的城市推送相關志愿服務,卻沒有針對志愿者個人喜好的推薦服務。志愿服務APP根據志愿者個人喜好推送活動,實現志愿服務私人定制化,將是未來APP的發展方向。
其次,這些APP在志愿服務結束之后的活動者交流感悟與分享和活動被服務方的評價方面尚存在欠缺。現在有部分志愿組織發起活動之后草草了事,完全沒有達到志愿服務應有的效果,反而給被服務方帶來相關困擾,這樣的事情完全有悖志愿者精神。若是APP在建設過程中可以完善活動發起與完結的相關程序,要求志愿活動結束后出具相關照片證明,被服務方給予活動方相關評價,就能盡量避免這些問題。
最后,APP建設不夠年輕化。要把這些服務類APP融入年輕人喜歡的元素,加入團隊交流功能,平臺分享功能,讓更多年輕人喜歡這個平臺,擴大其影響力,對網絡志愿活動建設也會有一定益處。
1.利用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的積極性
志愿服務的發展依賴于其中的各組成部分的有效配合,有利的社會風向和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一是志愿服務受益者,二是志愿服務組織者,三則是志愿者們。在以往案例中,我們往往通過客觀的說教來影響主觀的志愿者們,事實證明,這個方法效果并不好。換個角度,我們可以利用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放大志愿服務形式多樣化,志愿服務對志愿者的鍛煉作用等等優點來吸引志愿者的目光。提高志愿服務的含金量,從而使得志愿者參與變被動為主動。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在高校中逐漸形成一種自愿參加志愿服務并且提高自身專業性的一種氛圍。
2.加大志愿服務宣傳力度,提升知曉率
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度不夠很大程度在于志愿服務宣傳力度不夠,很多志愿活動未能真正做到“在光天化日之下拋頭露面”,換言之,活動知曉度低,從而導致志愿者征集難度大,該活動發展的面自然就窄。我們面對的高校大學生所生活的年代是互聯網時代,出于對這一點的考慮,我們在宣傳志愿活動時,最重要的宣傳渠道就是緊貼互聯網,尋找聚集群眾最多的地方。
志愿服務的宣傳不僅僅包括對活動本身的宣傳,還有志愿文化的宣傳。加強對大學生志愿服務這一概念的宣傳,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擴展宣傳方式,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輿論媒體,通過制作專題宣傳片、公益廣告等方式宣傳志愿服務,可以通過對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表現突出的人進行報道,普及志愿服務的理念。
1.創新管理模式,擴大自主性
志愿服務應是自愿自主的,強制的要求就無法產生以自主為基礎的志愿服務活動,這更是違背了志愿服務的精神宗旨,現代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度不高,活動效果不佳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就在于活動參與的非自主性,一旦讓志愿者們全程自主自覺,從志愿服務信息的發現到報名參加志愿活動,從志愿者注冊登記到志愿者人員分配調動,從志愿者培訓到志愿者評價等等方面都會得到前所未有的順暢。所以我們必須強調創新的管理模式,擴大學生自主性。為此,可以建立完備的志愿服務管理系統,由校團委組織讓廣大師生共同參與,同時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咨詢服務中心。大學生廣泛成立志愿者服務隊,由校團委進行規范與指導。不見如此,還可以建立志愿者活動交流平臺,創造出一種志愿組織的管理機制和氛圍,使志愿服務產生長久的吸引力。
2.志愿活動與“互聯網+”高效融合
在目前志愿服務大規模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學生作為志愿者服務的主體,如何有效管理值得研究。新生代志愿者擁有很強的個人能力與專業知識,借用“互聯網+”對其進行有效分類管理,可以更好地發揮高校志愿者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互聯網+”與高校志愿服務體系的相融合,也是志愿服務的一次跨越性創新,互聯網與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的融合,可以讓志愿服務更高效,活動管理更加透明。當前,移動互聯網給人們生活帶來很大改變,用電腦、手機上網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將大學生志愿服務嫁接到電腦、手機終端,擴大了志愿服務的覆蓋面,志愿服務組織可以通過QQ群、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建立各種虛擬志愿組織,為志愿者和受助對象搭建溝通橋梁,吸引更多的成員加入,加強網絡志愿者之間的聯系。“互聯網+”讓大學生志愿服務更加精準化。利用“大數據”分析,在最短的時間讓最合適的志愿者出現在最合適的場合,實現志愿服務需求精準。一方面,通過“互聯網+”大學生志愿服務打造“PC+手機端”志愿服務信息平臺,讓志愿者快速實現注冊,服務項目發布得以及時響應,服務及時“兌現”,服務過程透明可視,服務效果隨手評價;另一方面,利用云計算技術,將全國乃至全球各地分散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資源共享到云大學生志愿服務平臺,讓志愿服務項目與需求達到智能有效對接,實現志愿服務“私人定制化”。
中國志愿服務記錄制度自建立以來得到不斷的推廣,在各高校,“互聯網+”下的志愿服務記錄制度的實行仍需加大監管和督促力度。公民志愿服務記錄制度,是指現代社會對于公民參加志愿服務的時間及其貢獻進行登記、認證,并且提供相應的激勵、回報措施。
通過一些志愿者app的推廣與應用,起到對大學生志愿者的評價作用。根據app上志愿服務時長的記錄來獲得對志愿者的監督。高校要注意獎勵機制與約束機制并行,學校需要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務獎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來保障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效開展。通過建立志愿者檔案、統計服務時長等等來進行獎勵,將參與志愿服務與學生評獎評優、就業推薦等方面掛鉤,從而吸引志愿者參與并維持志愿者的熱情。當然在此基礎上也需要一定的約束制度從而能進一步提升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1]張曉婷.“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在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中的應用[J].高教學刊,2017(10).
[2]范忠烽,吳文銜,等.新媒體發展對大學生志愿服務運作模式的影響及對策[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