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妮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2)
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宗教信仰,這是一項具有研究意義的文化現象、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信仰宗教的人群,信仰宗教對于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深遠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想的進步與開放,大學生信仰宗教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宗教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受到嚴重沖擊,針對這一問題高校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采取應對和解決措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意識。2016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我國的宗教工作做出新的指示。習近平主席指出對于我國的宗教問題,在當前形勢下,必須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為一切宗教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并且引導青少年群體樹立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青少年相信科學、學習科學從而身體力行的去傳播科學。
21世紀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由于整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各種各樣的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接踵而至。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一些大學生常常會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失去方向,因此開始尋求能夠支撐、寄托自己精神的介質,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信仰宗教。
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信息科學技術得到迅猛發展,信息傳播方式和途徑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一些宗教正是利用這一時代特征,對思想相對活躍、自主的高校學生進行宗教傳播,而高校學生也因自身各種原因或需求深受宗教信仰影響。
在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擁有信教的歷史傳統。少數民族對于宗教信仰,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民族內部共同信仰同一宗教;另一方面是民族內部不信仰同一宗教,信仰的宗教因人而異。因此,從小在少數民族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宗教對他們的影響是與生俱來的、潛移默化的,擁有宗教信仰已經成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現階段,在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其教學內容、教學思想、教學方式等方面,均滿足不了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也無法與現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及時接軌。各個高校在開設思想政治理論這門課程時,多將其設置為班型較大的公共課形式;授課教師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其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過于陳舊和刻板,無法正確反映時代的進步和思想的發展。正因為如此,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缺乏課堂參與,對于什么是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沒有明確的概念,對于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沒有清晰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對于大學生信仰宗教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作為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使在校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的宗教觀,同時對宗教的本源和實質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但是,現階段各個高校所開設的政治思想教育課程并沒有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予以重視,實際的授課內容中只有少量或者根本沒有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相關的理論知識,在校學生無法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本質及深層內涵,這使得本就迷茫的大學生群體失去了一條探尋真理的捷徑。一些大學生為了填補自身精神上的迷茫、寄托自身精神上的空虛,逐漸將自己的精神寄托于神明,開始樹立自己的宗教信仰。
隨著思想的開放性和自主性不斷提升,當代大學生信仰宗教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對于大學生信仰宗教這一客觀事實,應該引起各個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們的高度重視。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程只是單純地教授學生片面性、理論性知識,對于現階段存在的思想政治問題視而不見。這一教學模式,使得在校大學生對于正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缺乏系統性認識,通過所學內容也無法對宗教信仰做出理性認識。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教學內容,無法培養當代大學生形成科學、系統的思維模式,對于出現在其生活中的挫折、困難等不能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易使大學生盲目地信仰、推崇宗教,從而對其身心健康造成消極影響。
由于信息時代的到來,在校大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和手段越來越多元化。當代大學生信仰宗教的人數仍在逐年攀升,大學生對于宗教信仰的選擇可以體現其自身價值觀的某些特征。在當今E時代的社會背景下,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價值觀念通過各種各樣的多媒體介質進行廣泛傳播,進而呈現在他們眼前。在校的大學生面臨這些魚龍混雜的價值觀念,有的時候也會感到不解
和迷茫。但是,通常就在這個時候其原有的價值觀會被這些不明所以的外來價值觀所影響,甚至改變其自身原本的價值觀。這種現象,給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教育帶來嚴重沖擊,不利于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科學的價值觀。
當代大學生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會接收不計其數、紛繁復雜的各種信息。大學生選擇的信仰,對其思想具有一定的影響。現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普遍存在班型大、課時少、師資弱等顯著問題,對于學生信仰的關注度極低。這使得思想活躍、喜歡新鮮事物的大學生群體,在思想上缺乏有效的、有組織的管理,當他們感到迷茫、躊躇時,精神就無處寄托。因此,一些學生開始尋求信仰宗教神明,希望以此來實現自己的精神寄托。
我國公民有信仰宗教的權利,這種權利受到憲法保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也主張信仰宗教是私人事件,因此當代大學生具備信仰宗教的權利。高校針對這種情況,應該積極采取解決措施。各個高校可以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基礎上,增設有關宗教內容的課程、設置公開課、舉辦講座,讓在校大學生可以更直觀的了解宗教知識,從而對信仰宗教這件事形成自己的理性認識,樹立正確、科學的宗教觀。
各個高校,針對大學生信仰宗教人數逐年上升這一現象,應該予以高度重視并且及時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一方面,校方和教師要充分給予學生信仰宗教的權利和自由;另一方面,不能歧視有宗教信仰傳統的學生,更不可對學生信仰的選擇進行強制干預。這就要求學校的管理人員和教育工作者,在完善對學生宗教信仰的管理漏洞時,應該端正自身態度、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意識、開展合理的宗教活動。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因其班型大、課時少等特點,對于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極少關注;授課教師的教學內容也都是如出一轍,缺少新意和針對性。基于這些問題,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修養,使自己的授課內容具備感染力和說服力,從而把正確、科學的宗教意識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幫助學生理性看待宗教信仰;其次,及時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況,對需要幫助的學生應該及時予以幫助。
合理解決大學生宗教信仰現象,任重而道遠。在當今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所面臨的各個方面壓力正不斷增加,當其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瓶頸卻得不到及時疏導時,就會傾向于尋求神靈的庇護和幫助。因此,培養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刻不容緩。
[1]胡颯.大學生宗教信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9):30-32.
[2]常瑩.宗教信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0(4):9-12.
[3]沈光浩.漢語派生詞新詞語研究述評[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