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煥 張 敏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的”。教化,根據《辭海》解釋為“政教風化,也指教育感化”,通過外在教化和內在修身,完成對受教育者理想信念的教育。
第一,身教示范。儒家對教師的要求很高。“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要求教師為人師表,身教重于言教;不僅要“學而不厭”還要對學生“誨人不倦”,以負責任、言行一致、博學與謙恭治學態度感化學生。
第二,遵循規律。循序漸進,是孔子教學中一個典型方法,符合教學的客觀規律,只有循序漸進才能達到施教的目的。《論語·子罕》中:“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已文,約以禮,欲罷不能。”《禮記·學記》中:“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學生通過學習而知道自己的不足,反省然后更加努力;教師通過教學知道自己尚不明了的地方,然后自強不息,增益知識。因而教與學兩個方面是相互促進的。
第三,因材施教。孔子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欲發揮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施教者只從旁誘導,讓學生自我啟發。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在回答子路和冉有“聞斯行諸”時,對子路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卻對冉有說“聞斯行之。”旁人不解,問其故,孔子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可謂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修身是一種自我修養的方法,發揮內因作用、人的主觀能動性。《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把修身與治國緊密聯系在一起,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人們只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才能實現個人與社會的理想信念。
第一,認知修養。博學慎思,是自我認知領域層面的要求。儒家認為要成為“君子”、“圣人”,首先必須要好學,孔子強調“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認為知識和道德是后天學習獲得的。首先,了解道德規范,學習“仁、義、禮、智、信”等倫理綱常,培養德行。其次,學習詩、書、禮、樂等知識。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再次,學習他人的優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他人的長處,補足自己的短板。
第二,思維修養。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省”即自省、內省,它重在要求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覺、自律。儒家設想出“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等方法,用以反思自身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孟子也把自我反省當作教育方法使用的。“三省”的目的是改過,在認識到問題或不當之處要改,如果有錯誤而不改,則失去了自省的意義。
第三,行為修養。克己復禮,非禮勿動,“克己”即以“禮”的道德標準來約束及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知道了修身養性需要克己復禮,那么如何坐到克己復禮呢?孔子給了進一步的回答:“非禮勿動,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禮”駕馭情感。
中國傳統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只有被現代理想信念教育繼承、借鑒和創新,并運用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時,才有現實的價值。
第一、社會理想與人格修養相統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實際上是因人而異的,教化對象自身水平不同,設置的目標和要求自然也不同,如圣人、賢人、君子、仁人、大丈夫、成人等,即使一時達不到最高理想的要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找到符合自身的理想追求。
中國傳統文化理想信念教育,既有崇高的社會理想“大同世界”,也有對人格修養“圣人”、“君子”等孜孜追求,把人格修養與社會責任聯系在一起,使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密不可分,因而古人說“不學禮,則無以立”。共產主義是我們的最高社會理想,也包含著人格修養中人與人之間平等、和諧的道德水平。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離不開個人的人格修養,只有培養具有理想的新人,才能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進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鑒于此,我們可以加強對大學生人格修養方面的教育,培養大學生高尚的人格理想。
第二、內化與外化相統一。中國傳統理想信念教育強調知行統一。“紙上得來終覺淺,緣知此事要躬行”,把“躬行”作為道德修養的重心,孔子在教育中注重對學生在道德行為方面的訓練,強調“敏于事而慎于言”,理想信念教育不僅僅灌輸給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大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內化于心,還要外化于行,理想信念教育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
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仍堅守著陣地,在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堅持正確的理想與信念,引領青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論語·述而》.
[2]《論語·里仁》.
[3]《論語·顏淵》.